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和“中国中药之乡”“中国人参之乡”,通化中医药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药乡”通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不断塑造中医药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当传统中医遇上现代技术,通化医疗器械企业数智化诊疗技术尽显“科技范” 。


日前,在第三届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暨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上,通化海恩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医AI大脑”与“智能中医机器人”惊艳亮相,智慧医疗备受关注。

公司董事长张学海介绍:“中医智能机器人通过多种技术通道,自动采集获得人体的舌象、面象、脉象、经络穴位、声诊、综合问诊及中医体质辨识等相关信息,能够对中医诊查人体某些疾病的早期提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提供科学量化依据,是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筛查、诊断的高科技检测设备。”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根基,依托现代科技手段,通化海恩达创新引领,开拓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深度融合技术,中医健康智慧筛查评估系统、中医五诊仪、“5G+中医医联体项目”等助力中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化发展。


通化是中国长白山人参核心产区和人参文化发源地。人参,已成为推动当地中医药产业结构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作为医药行业内首家实现人参全株开发的现代化制药企业,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以人参、西洋参为主要原料的现代中药研发、生产。


“公司成功开发了以人参果总皂苷为原料的振源胶囊和以西洋参茎叶总皂苷为原料的二类创新药心悦胶囊,并持续对现有药品进行二次开发,两款产品年销售额稳定在5亿元左右。”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京楼说。

通化中医药资源丰富,已查明的药物资源达1133种,被誉为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主要有人参、五味子、贝母等20余种地道药材。

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通化市既注重传统技艺的保留与传承,又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与产业化。通过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链条打造优质药材,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有效与可控。

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通化市围绕创新品种、实施项目、培育集群等方面,持续释放新动能。


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通化万通药业专利新药成果不断,多品种驱动发展。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持续加深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年投入科研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4%至5%左右。

来到通化万通药业,室外寒意渐浓,车间火热赶产,万通筋骨片、感通片、咳克平胶囊等主打品种全力生产。“目前企业拥有15大剂型、339个品种,万通筋骨片被评为‘中国消费者十大满意品牌’‘全国百姓放心药’。该产品已经伴随企业与消费者走过了27年的时间,赢得了市场信誉与百姓口碑的双丰收,现已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信赖。”通化万通药业党委副书记王海涛介绍。

据了解,通化市现有中药企业72户、2272个品种,其中产值超千万品种67个,8户企业获评省级道地药材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吉林省首位;781个中药文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居全国首位。


创新品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势能,通化市持续培育医药健康新品种增量,指导全市7户医药企业开展14个古代经典名方研制开发项目;推动20个在研配方颗粒项目有序进行;海恩达“暖宫止痛穴位贴”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夏药业“苦碟子注射液”等6个品种入选全国首批100个疗效独特中药品种。

厚培科创沃土,建立多个创新平台,聘请医药领域权威专家组建“通化市医药健康产业高端智库”,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启动“百项医药科技创新计划”,围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中药新药创制、道地药材健康产品创新研发等方面实施各类医药健康领域项目98项。


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发展,先后与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医药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近百项。建立张伯礼院士工作站,成立通化市医药健康产教联盟。


同时,通化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重点完善了以市、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医馆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社会办中医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资源下沉,让中医药服务普惠群众。


当前,通化市立足产业基础,正全力推动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取得新突破。 坚持沿链而进,千方百计激发放大中药资源优势,推动人参等重点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向新而立,深化中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充分发挥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吉林人参研究院等机构科研优势,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惠民而为,建强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推动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进位升级。

来源:吉林日报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杨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