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们对读者“下手”了。


加了微信后,读者的消息

我们一直知道,自己有一批宝藏读者。每个选题之下,你们积极留言,很多内容让我们捶胸顿足:早知道采访到你们就好了。

这位读者关注3年,在公号下留言94条,每条都言之有物,有自己相关的经历,也有对城市的观察。

她说自己碰到的调外币打桩模子爷叔做事上路,会坦白说:“小姑娘,我现在不格算,侬去柜台上去调。”她也问过常去的五金店老板生意怎么样,她还发现爸爸那辈的确是男的买菜比女的还多。


各种选题,读者都有话说

好几次留言都让我们有一种“早说啊”的遗憾,还好这次,她的留言内容似乎是预知了我们即将要做的一个选题,于是联系上她,有了这一场网友“奔现”。

采访之中,说到一些话题,她就会说:哦,这个你们写过的。

确实,写过很多了。她的话说在最适合回顾总结的年底,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居然发现我们已经十岁了。

2014年8月24日,我们发布了第一条推送,至今已经发送536篇原创内容。


插画小妹为故事的主人公

画下了留存在他记忆中的场景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写了很多年。

那个时候,内容是靠报纸上一个一个铅字构成的。

曾经,我们叫《星期日周刊》,每个周日打开《新闻晨报》,你可以看到多个版面的长文章。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星期日周刊》在公众号上,有了新的名字——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要记录的是:上海、市民、生活。

虽然名字长得像个营销号,但其实我们是认真严肃地在记录上海的一切:

里弄新村,爷叔阿姨,菜场灶披,家长里短,浓油赤酱,西式糕点、城市变化……

我们写过“市民大历史”:,上海人在香港系列,老北站站台上海人家的悲欢离合,三线故事系列,离开弄堂的日子、定海桥“流氓”史、上海人与马桶的斗争史……

我们写弄堂、新村、咖啡馆,马路上街沿。

我们也写爷叔、阿姨,上海小囡,“新上海人”。

2016年,我们与“未读”合作编著出版了《弄堂风流记》一书。


摘选了15章市指笔下的上海弄堂故事

今年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些内容并没有过时,并且记录下了很多已经消失的物事。说不过时,不是自夸,而是人与生活从来都是经久不衰的。

也是这一年,我们制作了一档沪语短节目《瞎讲有啥讲头》,大家因此认识了翘老师。

是的,我们做起了视频。

2020年12月29日,我们在哔哩哔哩发布了第一条视频。


B站最初的视频

自此,共发布83条中长视频。

在哔哩哔哩上,我们慢慢收获了不少粉丝,上过b站首页,是2023年度机构媒体优质UP主,也得到过总计5位数的回复。

在b站粉丝到10万的时候,我们制作了一个视频。


弹幕说“我我我”


在抖音、小红书、微博,我们都有账号,不知不觉积累了几十万粉丝。

每一个视频,都脱胎于文章的采写,会为视频专门写一份脚本,真人旁白录制。

文字和视频内容又落地于展览,2023年1月,我们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携手推出“魔都新春漫游指南”。


展览海报

2024年1月,我们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又一起举办了“魔都新春购物指南”。

明年初,我们和群艺还会继续推出春节大展。敬请期待。

02

从报纸时代开始算起,我们的作者队伍有了不小的变化。

但不变的是,每次选题会,我们都会诘问自己:上海、市民、生活,这三个词脱离了伐?

文章最后的slogan——真实的生活,自由的灵魂,脱离了伐?

slogan

有的作者离开后,说自己在这里的十年,写的每一句都是自己想说的话,做的每一个选题都是自己感兴趣的。

有的作者是新上海人,但是拥有真挚的热忱,在一次次采访中,学了上海话。

“开始觉得这座城市真正与自己有关”,应该是市指作者共同的感悟。

慢慢地,作者们走在街上,被越来越多的物事吸引,越走越慢。阿姨爷叔、烟囱、字体、馒头、夏休的面馆、帆布袋上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市民的视角观察这座城市,然后采访、思考、撰写。

曾有读者在转发一文时,做出了合理推测:这是已经到了吃饭拉屎都在思考选题的程度,才会做出这样的选题。

没错。差不多是到了这个程度。

但我们依然有瓶颈。

03

上海在过去40年的变化,很大很快。

写过上海那么多条弄堂和弄堂生活后,这种居住形式慢慢走进了历史尾声。

住在老西门的作者,以一文,和自己心里的老西门好好作了别。


老西门的“百年孤独”

曾经我们写过很多与顺昌路有关的选题,但最终,看过了江西饭店的突然走红后,还是亲眼看着它闭上了门窗。

2020年12月,我们以猫喻街,从店猫的视角写下了顺昌路的气质——不缺邻里和闹猛,踏实而自由。

那个时候,我们问自己,过往的上海气息正在一点点消失,记录了那么多弄堂风流之后,未来我们写什么?

我们迷惘过。

我们渐渐和里弄生活告别,和这座城市的所有人一样,接受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好在,在这种城市变化发展中,我们又有了新的观察。有很多选题,等待去做。比如,,……


阿姨爷叔在咖啡馆交际

我们也开启了新栏目《市指小调查》,以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在街头采访,在青旅、轮渡、精致面包店、热门打卡地、迪士尼等地,寻到观看城市的另一个视角。


市指小调查

我们从来都认为,在宏大话语下,个体值得被看见。

是无数个个体,构成了时代。

每一次,不管是经人介绍还是路上街采归来,我们心里都很感激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大方地向我们分享他们各自的人生和所思所想。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人和他们的记忆、表达,构成了“上海市民生活指南”,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时代档案。

让我们感动的是,被访者甚至还反过来感谢我们。

有人说 ,贡献一份时代回忆,那是很有意思、相当愿意的;

有人说,谢谢你帮我们回忆5年前(在老房子里的)快乐。

而其实,是应该我们来表达感谢,我们能走到今天,离不开点开文章的每一个你。

和读者采访到最后,她说:每个礼拜天,我就等着你们的更新。

临走,她也诚恳地说:多接几个恰饭贴。有合适的品牌,我会给你们推荐。

我们能感受到,忠粉对我们的疼爱,我们也希望,继续好好写好好拍,能有饭恰,能有下一个十年可以展望。

过去十年,感谢你们相伴。

愿你我都能找到在这座城市的容身之处,自由而真实。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编稿子:小泥巴/

画图:顾汀汀/

写毛笔:杨 卓/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