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若单从文学成就的维度审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文学或许难寻几多值得自豪的辉煌。这一时期诞生的文学作品,鲜有能穿越岁月长河,成为永恒经典的佳作,反倒被大量法西斯文学的糟粕所充斥。然而,这段时期的文学终究是那个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的独特产物,其特殊的形态无疑值得学者与专家们深入探究。里奇教授的《纳粹德国文学史》,便是当下稀缺的、对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文学进行系统全面剖析的专著之一。书中不仅史料丰富详实,且分析精辟深刻,见解独到。鉴于国内对于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文学的研究尚属空白,此书内容于我国读者而言,无疑既新鲜又引人深思。
德国纳粹的统治及其挑起的二战,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灾难,也是德国乃至西方文化史上无法抹去的耻辱。对于这场悲剧,人们往往更多从政治、社会的视角去审视,而对其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则鲜有触及。《纳粹德国文学史》则在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书中剖析了诸多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作家作品,诸如科尔本耶、戈培尔等人的文学创作,深刻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如何在德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悄然滋生、不断膨胀,最终催生纳粹上台的悲剧。透过此书,我们亦能窥见德国法西斯如何利用文学创作操控民众心理,煽动民族主义狂热,进而为其实施独裁统治、发动侵略战争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读者亦能从中洞悉,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心理因素驱使纳粹犯下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
当时,德国文学界形成了壁垒分明、势如水火的两大阵营:法西斯文学阵营与反法西斯文学阵营。这种文学界的极端对立,在其他历史时期实属罕见。书中详实记录了那些有良知的德国作家,在极端险恶、困苦的环境中如何苦闷求索,又如何勇敢地挺身而出,以笔为剑,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创作,不仅捍卫了人类的尊严,更捍卫了德国民族与文化的尊严,彰显了正义与人道主义的力量。其中,不乏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共同谱写了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悲壮篇章。反思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本质、价值、地位与作用,更能促使我们深入思考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总而言之,《纳粹德国文学史》无论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深入思考的佳作。
02
所谓“黑暗时代”,乃是横亘于罗马帝国崩塌与新兴封建欧洲崛起之间的那段过渡岁月,起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灰飞烟灭,终结于1066年诺曼人的征服之役。这个名字,承载着世人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烙印,传统史观常将其描绘为一个充斥暴力、残忍与倒退的“中世纪黑暗期”,仿佛文明的光辉在此期间彻底湮灭。然而,如此论断却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如果没有坚实的根基,文艺复兴的璀璨又如何能凭空绽放?再者,“黑暗时代”这一标签,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片面解读,毕竟,历史的长河是多元且连续的,而非单一色调所能概括。
本书矢志于打破这层误解的迷雾,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截然不同的“黑暗时代”。全书精心编排为六章,从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覆灭,到蛮族王国的崛起与繁盛;从不列颠群岛如何被卷入欧洲的纷争漩涡,到欧洲宗教的演变与影响;再到北欧海盗的惊涛骇浪,以及黑暗时代落幕时欧洲诸王国的崭露头角,一一为您揭晓。
这是一个在黑暗中孕育光明,在混沌中缔造秩序的伟大时代!它虽被冠以“黑暗”之名,却实则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勇气,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03
从黑海沿岸那最初的史前希腊殖民地,延伸至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聚居乐园,再跨越至今日印度与欧洲西班牙的广阔天地,希腊文明绝非仅仅局限于以雅典为轴心的古典时代。它曾如星辰般璀璨,跨越地中海的浩瀚,将城市的种子播撒至尼罗河第二瀑布的近旁,乃至喜马拉雅山的幽深山谷之中。本书借由亚历山大大帝那波澜壮阔的征服之旅,以及希腊化时代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更为辽阔、尚待深入探索的希腊世界画卷。在这片土地上,惊人的思想火花四溅,卓越的人文主义精神熠熠生辉,绝妙的审美趣味流淌于每一个角落。
更令人称奇的是,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与艺术家,其足迹并未局限于希腊大陆。莱斯沃斯岛上那位才情横溢的女诗人萨福,锡拉库扎城里那位智慧超群的阿基米德,以及那位诞生于小亚细亚、身为波斯帝国子民的伟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这些远离故土的希腊人,他们的故事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们对古希腊人及其文明意义的全新认知与深刻洞察。
04
《俄罗斯帝国史》以时间为轴,娓娓道来,细数了自留里克王朝兴起,至罗曼诺夫王朝落幕的千载俄国风云,生动描绘了这片土地如何从蹒跚学步的部落,一步步成长为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书中不仅重现了留里克王朝的奠基伟业、沙皇制度的稳固根基、彼得大帝的改革春风、叶卡捷琳娜的睿智执政等历史高光时刻,还细腻勾勒了古代生活的斑斓画卷。作者大量援引珍稀的俄国古代编年史料,结合现当代历史学家的独到见解,以辛辣笔触点评历史,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鸿篇巨制,凝聚了作者十余载心血,以全景视角展现了俄国历史的丰富与伟大。从部落酋长到大公沙皇,每一次身份的跃迁,都是俄国崛起的坚实步伐。在历史的长河中,俄国如同其双头鹰徽记般,既对东方的辽阔疆土充满渴望,又对西方的权力格局虎视眈眈。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民族性格,共同铸就了俄国历史的复杂与深沉:英雄壮举与奸诈阴谋交织,雄心壮志与阴暗角落并存。在这不断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改革者与野心家轮番登场,共同书写着这个古老国度的传奇篇章。
05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还原美日太平洋大战的典范之作
☆纪念英文版出版60周年,被誉为书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鼻祖之书”
☆多视角呈现美日争夺太平洋战争控制权的海空鏖战
☆以上万亲历者口述为资料真实再现日本帝国海军走向覆灭的起始点
★全书聚焦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美日中途岛海战的半年时间,还原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历史真相,全面呈现轴心国日本从战略进攻变为守岛防御的战局转折,从而让人明白何为未来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成立是在短短六个月完成的。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对美国最具争议的时期,即珍珠港袭击后的前六个月战争给予了坦诚记录和评价。该书篇幅宏大、内容广泛,对许多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记录,且不时给予读者点燃惊悚片中火药桶般的悬念,这是一部具有大众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作品,注定要成为同类畅销书中的主角。
——《科克斯书评》
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敌人偷袭珍珠港让美国陷入了巨大困境,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灾难性的开端。虽然美国最终扭转了局面,但是书中所讲述的六个月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焦虑的时期。
——《纽约时报》
《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的主书名取自温莱特将军给罗斯福总统的最后一封电文内容,讲述了关于对日作战最初六个月的非凡故事,并以一场决定性的胜利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最初六个月的作战。
——《美国国家安全局图书简报》
06
百年战争,这场从1337年绵延至1453年的漫长战役,是金雀花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与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为争夺法国统治权而展开的一场激烈较量。最终,法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屹立于世,实现了民族的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英格兰则几乎丢失了所有在法国的领地,但这一挫败却意外地催生了英格兰民族主义的觉醒。
本书将引领我们深入百年战争的腹地,探寻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是如何将两个国家拖入无尽的混乱与苦难。我们将见证那些为了至高无上权力而奋战的君主、将士以及雇佣兵的英勇与悲壮,同时,也将细致研究战争中涌现的新战术与新武器,它们如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百年战争绝非仅仅是王公贵族们百年的权力游戏,它更是基层人民痛苦的百年。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无数平民百姓饱受战火摧残,他们的生活被撕裂,家园被摧毁,心灵被创伤。这本书也将带我们走进这些普通人的世界,感受他们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所承受的无尽苦难与挣扎。
07
每一座城,都是一部世界史
★ 6大文明的激越碰撞,跨越3000年的璀璨传奇
★ 日本名校历史学者写给商界精英的历史研修课
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
粟特人在东西方融合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印度莫卧儿王朝果真是蒙古族的后裔吗?
砂糖何以成为马穆鲁克王朝大受欢迎的 礼品?
帖木儿为何执着于复兴撒马尔罕?
安史之乱竟是一场跨国合作?
纽约为何叫“纽约”而非“新约克”?
什么是“温布尔登现象”?
意大利为何不一举吞灭梵蒂冈?
从伊斯坦布尔到罗马,来自人类文明进程的新启示!作者选取10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从宗教、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勾勒出该国家乃至整个文明3000年的发展进程,探索它们对现代人的影响。
08
1941年初,希特勒的纳粹铁蹄已践踏欧洲大半,其军队所向披靡,占领了大片领土。此时的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孤军奋战,独自抵御着纳粹的疯狂进攻。伦敦上空,德军的炸弹如雨点般落下,U型潜艇则在海底潜行,伺机发动致命一击。而苏联方面,斯大林仍坚守着与纳粹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浑然不觉。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罗斯福总统则誓言要让国家远离战争的硝烟。希特勒沉浸在自己的胜利幻想中,以为全面的胜利已触手可及。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战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特勒开始了一系列冒险的军事行动:他贸然入侵苏联,却犯下了致命的军事错误;在国内,他大肆屠杀异己,制造恐怖氛围,企图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将战争之火引向美国时,希特勒更是迫不及待地与美国宣战,将自己推向了更深的深渊。与此同时,英国迎来了苏联和美国两个强大的盟友,三国携手,共同对抗纳粹的暴行。至此,德国的败局已定。
纳戈尔斯基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1941年这一关键年份中,各位历史巨擘的决策与行动。他展现了希特勒那失去控制的自大与狂妄,以及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领袖的坚定意志与智慧抉择。同时,他还深刻揭示出,1941年不仅是二战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预示了后来犹太人大屠杀的惨剧、战后欧洲的分裂以及冷战的爆发。可以说,1941年不仅定义了那个时代的世界格局,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