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上风口的乡村如何更好地“借力起飞”?没有先发优势的乡村又该如何“自我造势、迎接风来”?


初冬,在金山朱泾镇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地肤、枫叶、芦花斑斓夺目、层林尽染,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赏打卡。景区门口卖农产品的当地村民,也吃上了大客流的红利,口袋赚得“沉甸甸”,脸上笑呵呵。

鲜为人知的是,这片四季可赏的连片花海,曾是不适合种植粮食的低洼地,而其所在的待泾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穷村。7年前,待泾村调整了产业规划,引进社会资本对这片土地进行进行整体开发,两者还达成了对村民利益的联结机制,将土地租金每年增长、门票收入共享、停车场收益归村集体,并承诺村民永久免费入园、优先用工。

那次合作几乎改写了待泾村的命运。2019年,待泾村创建成为上海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获得了财政支持,也得到更多关注。而“花开海上”自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向周边直接溢出效益达6400多万元。

如今,新的机遇又来了。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将于明年夏季开园。“花开海上”600亩花海将扩容为3800亩的花海芳香小镇,承接乐高乐园溢出效应。


今年2月,游客在观景台欣赏梅园春色。赖鑫琳 摄

挣扎、探路、借力、腾跃、迎风起舞……待泾村的“逆袭”,在上海乡村中颇有代表性。

今年,上海已启动第七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截至11月,完成创建或正在创建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已有150多个。或借力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或借力周边产业项目导入、新城建设等,近年来上海不少乡村都迎来风口。

站上风口,乡村振兴如何乘风而起?要“飞”得更高、更稳健,还需要哪些力量加持?没有先发优势的乡村,又该如何“自我造势、迎接风来”?

风自八方来

自今年“五一”假期起,每到节假日,李窑村的游客便络绎不绝。那些被稻田包围咖啡馆、西餐厅、陶艺馆、花艺空间、艺术装置等新奇玩意,吸引来无数游客。

李窑村是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李窑村统一打造了青砖瓦窑的整村风格意象,还集中流转出101套闲置宅基房,通过陆续引进近20家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产业项目,曾寂寂无闻的村子逐步成了新晋“顶流”,形成乡村面貌更美丽、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新增长点,本地村民有更多“家门口”就业岗位等多方受益的良性闭环。


奉贤青村镇李窑村

李窑村的“走红”是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效的缩影。

示范村的建设让一批乡村得以华丽转身,纷纷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如有凭乡村文旅知名的李窑村、青浦和睦村、宝山塘湾村;有靠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如待泾村的芳香产业、崇明园艺村的花卉园艺产业、爱国村的高科技智慧农业等;也有承接周边产业溢出,盘活集体资产发展总部经济的奉贤江海村、六墩村、嘉定联一村等。


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被誉为“瓜子黄杨之乡”。张海峰 摄


园艺村村民在家门口整理黄杨种植地。张海峰 摄


奉贤南桥六墩村“三园一总部”,盘活集体资产发展总部经济。李茂君 摄

除此之外,“沪派江南”、“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等政府项目的推进,也给许多曾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带来发展机遇。

今年,崇明竖新镇通过全国首批、全市首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镇域内9个乡村实现面貌重塑。腾退了尘土飞扬、斑驳破旧的加工厂、老仓库,村民们有了口袋公园、更好的民生配套服务,甚至还引进了文旅项目和高科技企业。


“五好两宜”建设完成后的仙桥村。 资料图片

金山枫泾镇新元村、浦东新区纯新村的村民们也从没想过,生活了一辈子的“平平无奇”村庄,今年会成为“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项目。参观考察者、市里派来的规划师、设计师、景观师等团队纷至沓来,以往寂静空旷的村子顿时有了发展的潜力。

除了政府主导,背靠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乡村发展可借力的“东风”还有许多。重大产业项目导入、新城建设、交通能级提升、市场主体的青睐等,都会为乡村发展插上翅膀。

今年二月,崇明绿华镇西沙明珠湖景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作为前两年打造的文旅配套景点,绿港村的绿港风情景区也迎来大客流,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热,连村民自家产的农副产品都一度脱销。

最近,华为练秋湖研发基地投用、大量人口导入、17号线西岑站开通,接二连三的产业红利让岑卜村迎来“泼天富贵”。村里各式商业小店生意更红火,农民房的租金也翻了几番。

年底即将建成的乐高乐园,早已让待泾村和周边几个村“蠢蠢欲动”,村里的民宿、农家餐厅都在悄然布局。


绿华镇绿港村。

如何巧妙借力

外部资源的导入始终是阶段性,有局限的。乡村振兴要有长尾效应,靠的是乡村从短期的建设中提炼出长效性的内在发展动力机制和制度经验。

一方面,变靓的村容村貌如何可持续,避免陷入“重建轻管”的窘境。示范村建设有财政经费支持,但支持毕竟是有限期的。

许多乡村都已有积极探索。比如,奉贤柘林镇迎龙村“以工代赈”模式,引领村民自发参与村庄环境的维护整治;南桥镇江海村搭建了数字村居智慧平台,以无人机巡航的方式对村域内的农宅、厂区和林地进行管理。

岑卜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引入第三方公司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整体运营。小到河岸边绿化的种类,大到村里未来的产业方向,村民和130多位“新村民”都可切身参与决策治理与运营。

金山漕泾镇水库村今年探索了“青银共居”试点,将示范村创建过程中修建的配套空间打造成数字游民国际村,为全国年轻“数字游民”提供工作创业、学习交友、旅居度假等多重生活场景。既让青年与银发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吸引年轻力量参与乡村共治,也能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落地发展。


金山漕泾镇水库村打造的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

值得一提的是,江海村使用的无人机技术,恰来源于它在示范村创建过程中,通过盘活乡村闲置房屋资源,集中改造成乡村办公商务区后所吸引落户的无人机科技企业。

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江海村共吸引落户50余家企业,去年税收约1800万元。除了税收和租金等实打实的收益外,这些社会力量还深度参与到江海村的基层治理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


江海村数字村居智慧平台。


江海村用无人机巡航技术做细乡村治理颗粒度。

事实上,像这样盘活村集体经济、释放土地红利、让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精准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如今已在沪郊各处遍地开花。

2018年,崇明区三星镇新安村探索了民营资本和集体经济合资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专业从事苦草产品研发,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其中,农民负责种植、收割,扩大苦草种植规模;公司负责育种创新、仓储物流、生产销售,推动标准化生产;村委会还联合高校成立苦草研究所,与美妆产业和电商平台达成合作,陆续推出苦草茶叶、苦草咖啡粉、苦草鸡蛋等多款产品,做大苦草产业知名度。新安村的苦草种植面积也从最初200多亩,扩大到2023年5000多亩,平均年获利约4000元/亩。

去年,浦东新区老港镇欣河村抓住建设过程中新增的鱼塘项目,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高标准鱼塘欣河垂钓中心,并于今年10月承接全国一类钓鱼锦标赛事,吸引了全国各地400多名钓鱼爱好者以及众多自媒体主播,让长期处于乡村文旅“洼地”的老港和欣河村实打实“火”了一把。


全国钓鱼锦标赛上海站在欣河村举办。

还有乡村承担起科创孵化器的功能。三年前,奉贤益民村腾出村部办公楼,引进新型储能领域的创业企业。如今,该企业年产值有望突破十亿元。

去年,青浦赵巷镇方夏村在建设示范村过程中也将原村部办公楼进行整体规划,以“村集体资金入股+分润”合作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南岸创新中心,未来孵化的科创项目和企业会给方夏村带来资产租赁、入股分红、租税联动、流水分成等四方收入。如今,这种“四金联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也已被推广至赵巷镇所有乡村。


方夏村在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将村部办公楼改为南岸创新中心。

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资金撬动下,竖新镇盘活修了一批整闲置集体资产,腾挪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已成功招商接洽近20个产业项目落户乡村。旧养猪场改成引进实验动物科研基地、林地引入中草药产业化项目、鱼塘变身水生植物培育和精加工生产示范基地……

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是乡村振兴后劲的来源之一。用现代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既可为前沿技术、创新产业找到落地空间,也能可带动乡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

成为自己的“码头”

一个现实是,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恰巧站在风口,幸运地迎来“泼天富贵”。

另一个现实是,许多乡村只有平日努力和积淀,善于抓住机会,才能抢占风口,迎接风来。

前两年,奉贤柘林镇新寺村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申报了上海市都市农业项目,在市区两级专项补贴的全额资助下,打造了占地超300亩的高标准蔬菜基地。

今年7月,该项目正式落成,成功引进一家蔬菜智能化种植农场运营管理。通过收取租赁费,村集体每年固定增收50万元。未来还将以该智能农场为平台做强智慧农业,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区域化发展。


柘林镇新寺村高标准设施菜田。


柘林镇新寺村高标准设施菜田引进智能化种植农场运营管理。沈思怡 摄

在这之前,新寺村以传统种植为主导产业,远离城区、产业园区、周边没有文旅景点,可支配的村集体资产也十分有限。用村干部的话说,“这是最普通的村子,很难找出亮点,也无任何红利加持”,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几乎找不到抓手。

在上海,有不少乡村面临相同困境。上海共有1553个行政村,已建成的示范村仅占十分之一。庞大的基数背后,是仍有不少经济相对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村亟待振兴。

然而,与其“坐等老天爷赏饭吃”,这些乡村也得先靠自己谋划一条发展的路,成为自己的“码头”。

比如,许多年前,崇明竖新镇春风村就看准家家户户都种植黄杨的契机,腾挪出50亩集体用地建成黄杨产业园。既给村民提供种植空间,又借集群效应推动春风黄杨产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如今,全年全村造型黄杨销售额超1000万元。


竖新镇春风村黄杨产业园。沈思怡 摄

同样靠自己“逆天改命”的还有崇明大椿村。在竖新镇21个行政村中,大椿村的村集体经济曾一度垫底,是个“存在感极低”的村。村干部和村民总发愁:为什么其他村都在发展,偏轮不到我们村?

去年底,大椿村的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合作“干了件大事”。通过链接多方资源,本市29家基金会认领了大椿村15个乡村振兴公益项目,项目金额共600多万元,涵盖为老服务中心、儿童乐园、助农直播间等新建项目,还将村里一处闲置老校舍进行翻新改建,计划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本运营,以租金与分红方式持续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大椿村全新完善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沈思怡 摄

其实,赶上示范村建设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能靠“老天爷赏饭吃”,暂未迎来外部发展机遇的乡村也不等同于被“打入冷宫”。努力梳理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新思路,盘活各方面的资源要素,内化出制度经验,才是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知名度、显示度不断提升的关键法宝。

没有沉睡的资源,只有沉睡的思路。思路活了,乡村振兴这盘棋也就走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