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多的斯大林

1941年夏天苏联军队

惨遭败绩的不解之谜

(节选)

作者|述弢

选自|《克宫内幕》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2014年3月第1版

图源|网络

(本文约4200字)

1941年6月13日,即希特勒全面进攻苏联的前一周,苏联塔斯社正式发表声明,称德国决不会进攻苏联,言之凿凿——

【塔斯社莫斯科十三日电】……英国及外国报纸开始盛传下列谣言:“苏德行将开战”。……谣言中坚称:……德国开始在苏联边境集中军队,意在进攻苏联……谣言坚称苏联方面开始加紧准备对德作战,并集中军队于德国边境……塔斯社奉命发表声明如下:


第一,
德国并未对苏联提出任何要求及建议缔结任何新协定。鉴于此,苏联方面认为此种谓德国意图撕毁条约,进攻苏联之谣言,全无根据。至于将德国分遣队由巴尔干调赴德国东部及东北部 ( 现正调动中 ) 与其他动机联系,对苏德关系并无意义。第三,苏联根据其和平政策,遵守并愿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文,故谣言所谓苏联准备进攻德国一节为伪造与挑拨。第四,红军后备军之露营训练,以及行将到来之演习,除意在训练后备军而外,别无其他目标,故认为红军此举为仇视德国一节,其荒谬程度固无待言。

然而,现实扇了塔斯社一记响亮的耳光。塔斯社辟谣痛斥英美挑拨德苏关系之后的第八天,即1941年6月22日3时30分,德国对苏军阵地的猛烈炮轰和对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的空中袭击全面开始。

且看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

德国用于进犯苏联的兵力为181个满员师(每个师14000—16000人),合计550万人;火炮47260门;坦克3710辆;飞机4950架。

苏军应对进犯的五个边境军区的兵力为170个师(每个师均缺员,仅有5000—8000人),合计290万人;火炮34700门;坦克1800辆;飞机1540架。

德军兵力是苏军的1.8倍;火炮为苏军的1.25倍;坦克为苏军的1.5倍;飞机为苏军的3.2倍。

不仅如此,一方是磨刀霍霍,杀气腾腾,志在必得。一方是高枕无忧,毫无戒备,坐以待毙。

战争开始后的18天内,德军往东推进了450—600公里,占领了大片的苏联领土,这里有装满燃料、粮食、弹药等物资的200个仓库,苏军有28个师全军覆没,还有72个师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官兵,损失了6000辆坦克,95000门大炮,近1200门迫击炮,至少3500架飞机。

由于执行“任何情况下均须坚守阵地”的命令,开战后仅半年,苏军被俘人数即达490万之多,约占整个战争期间被俘人数(540万)的90%。

1941年6月22日,这个最可怕和最悲惨的日子,几乎给每个苏联家庭都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并且留下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

为什么德国在半年的时间内陆续在苏德边境集结军队,为什么斯大林对于侦察机关、军队和外交部(外交人民委员部)的反复警告不屑一顾,行若无事?

既然集结在边境的苏联军队1941年6月22日凌晨对于防卫、进攻和撤退均毫无准备,那么他们原来准备干什么呢?

为什么德国飞机屡屡侵犯边界,在苏联上空飞行,却不准将其击落?

实际上起了涣散军心作用的塔斯社1941年6月13日声明为何要发表?

同苏联签订了两年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为什么要在1941年6月22日撕毁条约?

为什么国防部(国防人民委员部)的第一号军事指示严令各部队不得因受到挑拨对可能出现的攻击予以还击,无特殊命令不得擅自行动,而第二号指示则明令禁止苏军跨越国界?

战争爆发的第一天,怎么会纵容德军击毁苏方1200架飞机,且主要是在机场上击毁,怎么会纵容德军向苏联领土纵深推进15—50公里?

为什么1941年6月22日凌晨苏联边防部队没有炮弹、子弹和燃料?

为什么在此之前不准他们占领边境沿线的前地和设防区?

为什么6月22日苏联政府守口如瓶,直到敌军连续轰炸和发起进攻的八小时之后,苏联人民才得知战争爆发的消息?

为什么最先宣布这一消息的,不是斯大林本人?为什么直至1941年7月3日,苏联人民才听到他的讲话?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索金系1939年生人,曾任无线电研究所所长。战争爆发时,他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幼童。他的父亲尼古拉·奥索金则在苏德边境服役,任重炮营营长,部队驻扎在距边境约30公里的夏季营地,家属住在距边境70公里的考纳斯冬季住宅。

每当回忆起战争,尼古拉不知为何总是对战争初期避而不谈。1955年儿子问起此事,尼古拉说,怎么会发生1941年6月22日那样的事情,谁也搞不清楚,唉,怕是没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了。不料16岁的儿子口出狂言:等我长大了一定得搞清楚。父亲听了唯有苦笑。

2007年10月,俄罗斯时代出版社推出《伟大卫国战争的重大秘密》一书,书的副题为“战争爆发的新假说”。此书一时洛阳纸贵,5000册很快销售一空,2008年2月又加印5000册。书的作者正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索金。他多年来持之以恒,潜心研究,终于修成正果。

作者在书中援引大量的档案材料,试图破解1941年6月22日这个不解之谜。那么,他心目中的谜底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了如下假说——

希特勒明白德国单枪匹马无法战胜英国,便建议斯大林也参加对英作战,具体地说就是参加登陆英伦三岛的战事。德国登陆作战的兵力不足,苏联则拥有5个空降师、400架运输机和大量的货轮,苏联军队也可轻而易举地通过铁路和运河运送到北海。苏德谈判于1940年11月12日—14日在柏林举行,似乎毫无结果,实际上苏德高层已就双方共同行动达成了秘密协定。

自此斯大林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德国的帮助下,让苏军途经波兰和德国开赴北海之滨(同时德军也应途经苏联开赴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到达北海后他再决定进攻方向:或者是同德军一起进军伦敦,或者是同英军一起进军柏林。斯大林认为这样一来,苏联就可以在欧洲西部而不是在本国边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此,凡是对这场让苏军于1941年夏天无需任何战斗即可挺进北海的绝妙战役可能起破坏作用的一切,斯大林统统封杀。他曾严厉警告将军们,凡对德军稍有挑衅者,小心“脑袋搬家”。

然而,希特勒也明白斯大林有可能从西边对德国发动突然袭击,于是德国也决定采取保护措施:苏联军队和军事装备均应通过铁路、河流和运河转移,不得携带弹药(弹药另行运送),军事装备须拆卸部分设备(如去掉火炮瞄准器,瞄准器随后运送),不得加满油料(仅需灌上坦克或汽车上下铁路站台或驳船所需的油料)等等。1941年6月20日,苏联军队就是这样开始运往北海的。

与此同时,德军也按照同样的条件开始运往中东。然而,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空军却向乘坐火车在苏联领土上行进的德国部队,以及在苏联机场上停放的德国空军飞机,投放了弹药和油料。因此战争的第一天,苏联后方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德国空降兵”,天空中出现了涂有红五星标记的德国飞机(根据协议带有这种标记即可畅通无阻)。而开始转移和准备转移的苏联边境部队,则在战争的第一天即失去战斗能力,因为没有弹药和燃料。

这就成了苏联红军1941年6月22日遭遇意外惨败的主要原因。

在此次大运送行动的准备阶段,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保密措施,不仅限于信息方面(闻所未闻的综合假情报),而且包括设备方面。苏联的列车编组应在苏联境内改为欧洲轨宽的铁轨上进行,以免转载或者到边界更换轮对。对德国的列车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尽管如此,当英国首相丘吉尔获悉德苏正密谋策划针对英国的联合行动后,便立即责成英国侦察机关将希特勒的党内副手鲁道夫·赫斯诱骗(也许甚至是绑架)到英国。在赫斯的帮助下,丘吉尔说服希特勒相信斯大林正在准备袭击德军,并同希特勒商定英德两国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联手对苏联发动袭击。

然而真到那一天,丘吉尔又欺骗了希特勒,突然宣布全力支持苏联。结果,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枪匹马地对苏联作战(违背了“铁血宰相”俾斯麦“切勿同俄国作战”的遗训),而且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违背了“一战”统帅兴登堡鲁登道夫“切勿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遗训),这就意味着德国必败无疑。

乍一看,德苏进攻大英帝国之说似乎离奇古怪。然而作者十分仔细地对大量文献和回忆录进行了分析,仿佛是在用马赛克碎片恢复整个的画面。诚然,其中尚有不少模糊之处。苏联国防部卫国战争期间的全部文件均已解密,但外交部、侦察机关和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文件尚未问世。而1941年6月22日以前的文件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保密状态。作者对于战争前夕斯大林和苏联军队的种种怪异行为,作出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同时也揭开了若干讳莫如深的历史事件的神秘面纱。

他在书中援引了足以证明他的结论的重要事实。现列举几则如下——

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平生第一次亲自前往车站送别外国客人——日本外长松冈,而且第一次拥抱外国客人。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一把搂住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伯爵的肩膀说道:“我们还得做朋友,您现在应该全力以赴!”还同德国驻苏武官克列布斯紧紧握手,并且说道:“我和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朋友!”

1941年5月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招待会上向军事院校毕业生发表讲话。讲话中没有提到敌人是谁,却突然宣称苏联将要进行的不是防卫性战争,而是进攻性战争,全国已经为此做好准备。宴会进行中,他还打断炮兵学院院长西夫科夫将军提议“为爱好和平的政策”干杯的祝酒词,而提议“为战争和在战争中获胜”干杯。

1941年5月14日,希特勒在致斯大林的密信中说,准备从6月15日—20日开始将部队从苏联边境往西运送的工作,密信最后说:如遇我手下将军之挑衅行为未能避免,务请保持克制,切勿采取反击行动,务请通过您所知晓之联系渠道告知我。只有如此,方可达致我与您明确商定之共同目标。

作者认为,斯大林之所以担心挑衅、呼吁克制以及禁止在发生冲突时采取反击行动,都是这封希特勒的密信在起作用。斯大林不折不扣地履行了他对希特勒的承诺,于是1941年6月22日战局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

1942年2月20日—27日,在德军占领的姆岑斯克市举行了苏德两国侦察机关最高代表会晤,主题是立即签订和约。斯大林为苏联代表团团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梅尔库洛夫所起草的建议提纲第三条中赫然写道:在部队转移之后,苏联武装部队将在1943年年底前准备同德国武装力量开始针对英美两国的联合军事行动。

尽管苏德联手攻打英国一事属于绝密,但从当时留下的文献中仍可找到蛛丝马迹。

例如,1941年6月16日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在致航空工业部部长的便函中这样写道:

为了充分供给国防人民委员部空降兵部队,1941—1942年必须提供如下数量的滑翔机:

5座陆地滑翔机500架。11座陆地滑翔机1000架。11座水上滑翔机200架。20座陆地滑翔机300架。1941年共2000架。1942年……

从中可以看出,苏军当时正在积极为通过巨大的水路障碍做准备。

平心而论,亚历山大·奥索金这本书的确引起很大轰动,他提出的假说也似乎证据充分,值得重视,但毕竟年代久远,当事人早已作古,有关档案又未完全解密,无法提供苏德联手攻打英国之确凿证据,这一假说也因此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尽管如此,作者毕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及大量的珍贵资料,让读者可以重新审视那场不该发生的惨剧,并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作者简介】

述弢,1938年生于四川邛崃。多年从事翻译工作,译作有:《赫鲁晓夫回忆录》(选编本),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著《雾霭——俄罗斯百年忧思录》,罗伊·梅德韦杰夫著《赫鲁晓夫政治生涯》,谢尔盖·赫鲁晓夫著《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安德烈·格拉乔夫著《戈尔巴乔夫之谜》等。另有随笔、散文多篇。

您的赞赏和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最后,大观君向观友们推荐《华界智库》,亿万华人的思想和力量,以文化公益传播的形式,为各行业精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致力于弘扬美与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除本平台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新大观”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