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出家了。”
成都的女孩媛媛在小红书上记录妈妈出家的故事,她透过网络嘱托大家,如果有缘上山,遇上一位名叫机慧的守殿师父,请帮我叮嘱她:
“山上苦寒,上坡小心别摔着,按时吃饭,好好控糖,生病别自己扛着,别怕麻烦别人。”
图源@家住成都的媛媛
媛媛的文字触动了很多人,也让人们好奇一个有女儿有亲人,在尘世中尚有牵挂的母亲,为什么会选择出家。
在互联网场域里,拜佛上香、出家禅修更多停留在年轻人的自我调侃中,被视为逃避压力的一种新风潮。
可一个已经走过半生的母亲,经历了结婚生子后却依旧选择斩断尘缘、遁入空门需要莫大的勇气。
出家这件事对她来说,不止代表着解脱,更映衬着她半生的苦涩。
网友@家住成都的媛媛讲述出家母亲过往的故事,意外获得6.2万的高赞。
妈妈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外公外婆年近40才有了她,对她十分宠爱。
在那个传统观念里重男轻女的年代,全家为了让妈妈专心读书很少叫她干活。
婚后妈妈努力学习做家务,时常有些“杰作”,比碗大的包子,大小不一的肉块,直到后来也能用巧手包出鱼儿形状的饺子。
这般幸福的过往像是透支了人生后半程的全部侥幸,婚后,妈妈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丈夫。
只剩下我这个女儿相依为命,可偏偏我还患有腿部顽疾,7岁到9岁这段时间先后做了3次骨科手术。
漫长治疗的3年,妈妈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腿保住了……
媛媛和妈妈合照
随着媛媛的帖子热度越来越高,她想看望母亲的嘱托被许多人看见,一位在这所寺庙附近旅行的博主找到庙里。
他假装偶然碰到机慧师父,没有提及媛媛,只是默默跟着机慧师父吃了庙里的汤饭,那是媛媛日思夜想却很多年没再尝过的味道。
博主问机慧师父:“你开心吗?”机慧师父说:“开心。”他又问:“你觉得这一生怎么样呀?”机慧师父说:“很好啊。”
他还嘱咐师父生病要吃药,上下山要当心。记录下这段旅程之后,博主写道:
“她不知道我为她而来,但要叮嘱的话我都带到了。”
媛媛在视频下的留言
这个视频不断被转发,媛媛也看见了,庙里的其他居士也把帖子转给了媛媛妈妈看,妈妈看后哭了很久,给媛媛打去电话:
“我永远是你妈妈,永远爱你。”
图源@家住成都的媛媛
其实,妈妈出家后媛媛少有机会见到她,只能在祭奠去世的亲人时才有机会和妈妈住上几天。
从妈妈灭掉尘缘的那刻起,媛媛不能再喊妈妈,她们也成了师父和施主的关系。
因为《僧祇》中有一种说法,出家人不能再以世俗的名字和称谓和称呼亲人,但媛媛并不埋怨,她说:
“我时常希望重活一次,我的妈妈不要嫁给我爸爸,找个健康有担当的老公,有没有我都不要紧,她要平安顺遂过一生才好,这辈子太苦了。”
“如果有下辈子,真的好希望妈妈能拿一个幸福的剧本,下辈子,我就不来了。”
妈妈决定出家时所有亲人强烈反对,只有媛媛义无反顾地支持。因为她知道,妈妈这一生过得太苦了。
这大概是一个女儿对母亲深刻地共情和沉痛的祝福——
只要你能幸福,下辈子没有我也可以。
媛媛对母亲绝对的支持珍贵又难得,互联网上崇尚个人自由的年轻人对她不乏理解和祝福,可现实中出家的大龄女性必然面临巨大阻力,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亲人和朋友。
网友@麦子妈妈的朋友曾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婚姻,丈夫酗酒家暴,但清醒的时候又带上往常和善的面具。
阿姨受够了这种反复的生活,向@麦子的妈妈等一众朋友诉苦想离婚,可秉持着传统中劝和不劝离的观念,朋友们都说过日子没有不磕磕碰碰的。
但受够隐忍的阿姨依旧留下离婚协议只身前往另一个城市,断绝了和所有人的联系,在异地剃度出家,远离俗世纷扰。
可另一边,丈夫拖着不愿离婚,还持续在老家扩散阿姨已经与第三者私奔的谣言,就连亲生儿子也跟着诋毁她。
心中的郁结通过离婚无法排解的人,选择出家这种另类的方式必然难以获得周遭的支持。
《第三调解室》节目中,一个男孩埋怨母亲出家的行为。
在他眼中,母亲只是个护士,每个月赚1750元,连护士长都当不上,又是个离婚妇女。
出家表面上是看破红尘,放下一切,看似高尚,实则自私。
言外之意,妈妈出家前没钱没权,甚至离异的标签更让她在世俗社会抬不起头,所以她选择出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
妈妈不在了,没人操持家庭,照顾孩子,在传统价值观里家务琐事天然归属女性负责。
这是许多人不赞同家中女性出家的原因,评论区也有网友谈起自己的姥姥在全家团圆的饭桌上提到想出家,话毕所有人都不理解。
姥爷还说:“你出家会打乱所有人的生活。”
可以窥见,在众人眼中姥姥安度晚年的生活依旧需要围绕其他家人展开,要帮儿女照顾孩子,要给丈夫做饭,要打理家务。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已经到了儿孙绕膝,安度晚年的时候,却非要出家的原因,外人觉得姥姥是幸福的全家围坐,灯火可亲。
可他们没想过饭要姥姥做,灯要姥姥点。
这是多数女性的人生缩影,生活被家人搞得四分五裂,还有无休止的身体劳动和隐形的情绪付出。
媛媛那句“希望妈妈下辈子不要嫁给我爸,下辈子没有我也可以”让多少人泪目。
这些中年女性和年纪轻轻看破红尘的人不一样,她们终究要舍弃半生的路,斩断骨肉之连,才能得到救赎。
这句话是尽管困难,依旧选择出家的大龄女性的内心写照——
成为妻子、母亲之后的她们过得并不好。
但说她们自私的人从未真正了解,她们为什么过成这样。
选择出家的大龄女性用一种相对极端的方式撕开一个口子,让许多人看到她们钝刀切肉的生活——无意义不快乐。
人们频繁探讨,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劳动比男性多得多,但在这之外比家务更隐秘的劳动是情绪劳动。
有官方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而其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女性苦情绪问题久已。
豆瓣一位网友的妈妈出家时哭着对她说了一句话:“人生无趣,想要清净。”
这位网友为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她深知母亲出家的原因并非婚姻不幸,而恰恰是因为她过着和许多女性一样的生活。
丈夫有上进心,对婚姻忠诚,对父母孝顺,全家收入尚可,衣食无忧,女儿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幸福的反面是,丈夫经常把工作的情绪带回家里,认为自己承担了家庭的大部分开支,要求妻子体谅自己赚钱的不容易。而女儿虽然从小学习很好,但是心理上和生活上都更依赖母亲。
母亲一面要工作,另一面还要提供大量无法被换算成金钱的情绪价值。
更别提老生常谈的家庭主妇,她们更难拥有等价交换的报酬。
暖衣饱食的时代,情绪上的消耗带给人的虚无和痛苦远大于身体上的疲惫。
图源《82年生的金智英》
社会学家杰玛·哈特莉写过一本书叫《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记录了许多女性在家庭事务中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某一年的母亲节,她向丈夫要一份房屋清扫服务作为礼物。她说,其实这份礼物的价值不仅是让屋子变得整洁干净,而是让她可以摆脱一次家务责任。
比如约家政这件事,虽然不用自己打扫,但总会担心性价比不够高,服务质量不够好,必须得多方打听才能得出最优选,但轮到丈夫去做这件事时却只是打一通电话就嫌贵。
母亲节那天,丈夫决定自己打扫,兴冲冲走进厕所清理卫浴,但当杰玛路过厕所时,首先注意到的是丈夫散落在卧室地板上的衣服,杰玛没有及时夸奖丈夫的清洁成果,让丈夫感到失望。
因为在他眼中,“我正在做你想让我做的事,所以我需要你的关注”。
情感短视频中总在宣扬,男性心理学就是儿童心理学,言外之意只要你夸赞他,引导他,他便听之任之。
但回归生活,这些本该共同处理的家庭事务,还需要女性耗费更多情绪劳动才能推进下去。
如果你因此发怒生气,只会换回一句“至于吗”。是的,单拎出来的每一件小事都不至于引发海啸,但累积起来足以令人窒息。
针对这种现象,杜素娟老师说过:
“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它在悄悄地规训女性群体去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
图源@杜素娟聊文学
就像大众眼中一个女性的隐忍温柔是正当的,而一个强势的女性可能被评价为女魔头,但男性的强势可以被美化为有担当,雷厉风行。
迎合顺从、任劳任怨,成为赞美女性的标签,可反过来,这种情绪劳动的价值又无法换来该有的认可。
深陷其中的女性,生命力被透支得所剩无几。
从这个角度,再回看那些被记录在互联网上出家的妈妈。
妈妈剃度后,@棘子开始记录妈妈每年的变化,她才发现妈妈可以在镜头前笑得这么开心,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加自在平和。
@樱木和丈夫去看望出家的婆婆,上次见面已经是三年前。现在的婆婆每天凌晨4点起床,敲钟、诵经、磕头、上课,还有日常的打扫。
婆婆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为在60岁之前考取相关证书,她每天都在努力学习,她告诉儿子儿媳:“少欲知足者常乐。”
或许对她们来说比“自私”和“逃避现实”更好的评价是——
她们只是下定决心不再忍耐顺从了,而是要去过自己的人生。
想起电影《奇怪的她》中有一幕,70岁的老人重返青春变成20岁的自己。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她决心这一次为自己而活。
她去做新发型,买漂亮的衣服,弥补自己曾经为了省吃俭用,干活方便而不被重视的美丽。
她去咖啡厅的小舞台上放声歌唱,去参加音乐比赛,重拾那个为了子女和家庭放弃的梦想。
直到她再次见到让自己一生引以为傲的儿子,儿子认出模样变年轻的母亲,哭着对她说:
“妈妈你走吧,你快走吧。不要再吃别人丢掉的东西,不要再为了孩子过奴隶一样的生活,不要再找短命的丈夫,也不要生像我这样不孝的儿子。”
图源《奇怪的她》
可明明已经决心为自己而活的母亲,看见儿子之后还是选择悬崖勒马。
或许每个妈妈内心都有一条追寻自我的道路,只是她们习惯性将人生让渡出去,分给儿女和家庭。
她们觉得这就是妈妈的使命,但其实,妈妈可以考学、可以出去旅行,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也可以去发展兴趣爱好。
“妈妈”不应该被这个身份禁锢,也不应该是一个家庭里的超人,在“妈妈”二字赋予的意义上,首先应该看到她作为女性的诉求——
遵从内心快乐地活着,本来就是她拥有的权利。只是在这条路上,出发的晚一点而已。
作者 | 阿瑾,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点君说
十点读书「2025听书日历」全新上市啦~
我们从上千本好书中,精选365本经典之书,录成音频,专门读给你听。
每天20-30分钟,听完一部名著精华,在书中走遍万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让大脑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经典好书+365本温暖金句+365幅治愈插画 ,每天一页,遇见更好的自己。
十点读书联合人民日报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质有保障!
原价138元 ,十点全年超低价仅需79元! 现在下单,再 享受拍1发7特权 , 太超值了!
每个日历能绑定3个手机号,可以全家一起听,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涨知识的宝典~
「 2025十点读书·听书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