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有房有车,还要骗吃骗喝。

最近,一则“邻居家有房有车还吃低保”的举报新闻,道出了其中的荒唐。

低保这块救命的面包,究竟是在救济困难群众,还是在满足某些人的贪欲?

不得不说,社会上的一些“低保乱象”,总让人心生愤懑。

有人明明殷实得很,还要去抢夺穷人的口粮;

有人虽然家徒四壁,却连低保的门都看不到。

低保政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问题主要有三:

一、规则有猫腻

当事人苟某军的家底着实让人咋舌:

手握三套房产,从2008年8万元的门市到2017年24万元的城区住房,再到2018年的村里联建房。

这已经是当地的小“包租公”了。

甚至在2019年,他还添置了一辆价值1.8万元的二手面包车。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条件居然完全符合低保条件:

房产面积未超过当地住房标准的两倍,车辆价值也在低保月标准24倍的范围内。

看起来蛮严格,但怎么越看越像量身定制?

试问:

一个真正的贫困家庭,怎么可能拥有价值相当于两年低保金的汽车?

二、监管漏洞重重

纵观整个事件,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普通百姓对低保政策的细则知之甚少,而“消息灵通”的人却能够巧妙地“钻空子”。

这种信息差带来的不公平,在基层治理中屡见不鲜。

更糟的是,在监管环节也存在明显漏洞。

有些工作人员或是把关不严,或是存在徇私情况,

让一些不该享受低保的人钻了空子。

这个案例中,在官方认定“不违规”后,他父亲还是悄悄为退保了。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里面要是没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我是不信的。

三、关系网络成祸根

“关系户”吃低保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早已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它就像一个恶性肿瘤,在基层治理的肌体中不断扩散。

在基层,人情网络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本该清清白白的事情,变成了暧昧不清的潜规则。

那些和经办人员沾亲带故的,总能比普通群众多知道一些“门道”,多占一些便宜。

“有车有房才有资格吃低保,穷得啥都没有,根本没资格。”

网友的调侃道出了赤裸裸的现实。

真正的困难户往往连温饱都难以保障,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申请到低保。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建立“逆向淘汰”机制。

这种机制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估思路:

与其设定容易被钻空子的资产上限,不如关注家庭的实际困难程度。

比如,一个家庭虽然有房有车,却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也可能因为重大疾病或子女教育,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这些“隐性困难”才是真正需要政策倾斜的地方。

如果评估失准,这种现象的危害远不止一份低保金那么简单。

它侵蚀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动摇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根基。

每一次“关系户”的得利,都会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寒心。

切记,民生工程,贵在“民”字,重在“生”字!

让公平流淌,让关怀传递,让每一分低保金都发挥它雪中送炭的价值。

毕竟,老百姓都不容易,

别让利己之心,蒙蔽了助人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