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朝天门哟 长长的石板路 雄伟的佛图关哎 两江看日出……”

每一次来到朝天门码头,脑海里总会回荡起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在重庆这座拥有独特魅力的山城,朝天门码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承载着重庆数千年的岁月变迁、文化传承与人间烟火。

朝天门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重庆这片土地属于巴国。据史书记载,巴国虽地处西南一隅,却因占据长江与嘉陵江航道之便,与周边诸侯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天门码头所在之处,因其地势险要、水域开阔,逐渐成为巴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当时的船只多为木质帆船,载着巴国的特产如井盐、丹砂、茶叶等,沿江东下,运往楚国;亦或溯江而上,与蜀地交换丝绸、漆器等精美物品。码头上,巴族的先民们赤着脚、裸着背,喊着雄浑的号子,将一捆捆货物搬上搬下,开启了朝天门码头商业往来的最初篇章。


朝天门码头

时光流转,秦朝统一六国后,重庆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朝天门码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秦始皇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大力开发蜀道,而长江水道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朝天门码头成为物资转运和人员往来的关键枢纽。来自关中地区的粮食、铁器等物资,经蜀道转运至重庆,再从朝天门码头装船运往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时期,码头的规模逐渐扩大,周边开始出现一些为船工、商人提供食宿的简易客栈和酒肆,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业聚落。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朝天门码头迎来了它的繁荣鼎盛期。彼时,长江之上帆影蔽日,百舸争流。一艘艘大船满载着瓷器、丝绸、药材等货物,从江南水乡驶来,在朝天门码头靠岸后,换乘小型船只,经嘉陵江运往四川盆地各地。而四川的蜀锦、茶叶、药材等特产也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游历至重庆,目睹朝天门码头的繁华盛景,留下了“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千古名句。诗中的“巴山”即指重庆一带的山脉,而“夜雨涨秋池”描绘的或许正是秋雨之夜,长江水涨,码头上船只摇曳,灯火闪烁的景象。在那个没有现代照明设备的时代,夜晚的朝天门码头依靠无数的油灯和火把照亮。江面上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酒肆茶楼的灯火,船工们围坐在船头,喝着酒,唱着船歌,分享着旅途中的见闻趣事。


李商隐

宋朝时期,重庆知府彭大雅为加强城防,大规模扩建重庆城,朝天门作为十七座城门之一正式得名。“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因其面朝天子所在的京城方向,成为官员、使节往来的重要通道。每当有朝廷官员前来巡视,或是外国使节前来朝贡,朝天门码头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码头上旗帜飘扬,鼓乐喧天,地方官员率领民众身着盛装,恭迎贵宾。船只缓缓靠岸,贵宾们沿着红地毯拾级而上,穿过高大雄伟的朝天门城楼,进入重庆城内。

这一时期,朝天门码头的商业活动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金融行业开始兴起。一些富商大贾在码头附近开设钱庄、当铺,为往来的商人提供资金汇兑、借贷等服务。同时,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各地的文人墨客、宗教人士纷纷云集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前沿阵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寺庙、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在码头周边陆续兴建。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重庆成为抗击蒙古的重要战场。朝天门码头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了抵御蒙古铁骑,南宋军民在重庆城周围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利用长江、嘉陵江的天险,组建了水军。朝天门码头成为南宋水军的重要基地,一艘艘战船在此集结待命。船工们放下手中的货物搬运工作,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他们熟练地操控着战船,在江面上与蒙古水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据《宋史》记载,南宋将领余玠曾在重庆指挥抗蒙战斗,多次利用朝天门码头的地理优势,设伏击败蒙古军队。在一次战役中,余玠事先在朝天门码头附近的江面上布置了铁链、暗桩等障碍物,然后派遣小股水军佯装败退,引诱蒙古大军追击。当蒙古战船进入伏击圈后,南宋水军突然杀出,利用火箭、投石机等武器攻击敌船,蒙古军队大乱,损失惨重。这场战役成为重庆抗蒙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也彰显了朝天门码头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抗蒙之战

元朝建立后,虽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朝天门码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商业基础,很快恢复了生机。元朝政府重视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进一步疏浚河道,使得船只航行更加顺畅。朝天门码头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与国内各地保持密切联系,还与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了贸易往来。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广州、泉州等沿海港口登陆后,经内陆河道辗转来到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他们深入中国西南腹地的重要一站。

这些外国商人带来了香料、珠宝、玻璃器皿等异域商品,在朝天门码头附近的市场上销售,引起了重庆市民的极大兴趣。同时,他们也将重庆的特产如丝绸、茶叶、中药材等带回本国,促进了中外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在码头附近的街巷里,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异域商品的店铺,店内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吸引着众多顾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明朝时期,重庆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朝天门码头也更加繁荣昌盛。明洪武年间,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旧址上重修朝天门城楼,新的朝天门城楼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城楼共有三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顶层可俯瞰整个码头和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色,成为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重庆地区的丝绸、纺织、酿酒等行业蓬勃兴起。朝天门码头成为这些产品的主要输出地。大量的丝绸织品经码头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同时,为了满足码头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造船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重庆本地的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建造出各种类型的船只,从小巧灵活的渔船到高大宽敞的货船、客船,应有尽有。

这一时期,朝天门码头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每逢节日庆典,码头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码头上观看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民间艺术节目。戏台上,川剧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着高亢激昂的川剧唱腔,演绎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台下观众如潮,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而在平日里,码头也是文人雅士们聚会吟诗的好去处。他们在这里饮酒作对,畅谈天下大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曾多次进出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大西军利用码头的船只运输军队和物资,与明朝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在战火纷飞中,朝天门码头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它依然顽强地支撑着重庆的物资供应和人员往来。


张献忠

清朝时期,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朝天门码头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康熙年间,清政府实行“开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进一步活跃。朝天门码头的货物吞吐量急剧增加,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纷纷在重庆设立会馆,如广东会馆、浙江会馆、山西会馆等。这些会馆大多位于朝天门码头附近,成为各地商人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商人们在会馆内商议生意经,举办各种商务活动,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重庆的本土文化与来自各地的文化相互吸收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巴渝文化。在饮食方面,朝天门码头周边汇聚了各地的美食风味。川菜在吸收了江浙菜、粤菜等菜系的烹饪技法后,更加丰富多彩。火锅这种具有重庆特色的美食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码头的船工、苦力们为了驱寒祛湿,将各种食材放入锅中煮食,久而久之,形成了火锅的雏形。后来,火锅逐渐传入民间,成为重庆市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重庆也成为通商口岸之一,朝天门码头迎来了新的历史变革。外国商船纷纷驶入长江,停靠在朝天门码头。西方的商品如洋布、洋油、洋火等大量倾销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西方的文化、教育、科技等也开始传入重庆。在朝天门码头附近,出现了一些西式建筑,如教堂、领事馆、洋行等。

重庆的有识之士们开始觉醒,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朝天门码头成为他们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一些进步青年在这里组织集会、演讲,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呼吁民众起来反抗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重庆的革命党人在朝天门码头附近发动起义,响应武昌首义。经过激烈的战斗,重庆宣布独立,朝天门码头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民国时期的朝天门码头

民国时期,重庆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朝天门码头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战略物资和人员通过长江航道运往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抗战物资的重要转运站。无数的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重庆,他们在朝天门码头踏上这片土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

著名诗人郭沫若在重庆期间,常常漫步于朝天门码头。他在这里目睹了百姓们在战火中的坚韧与苦难,望着滔滔江水和穿梭的船只,灵感大发,创作了诸多激昂的诗篇,以笔为剑,鼓舞着人们的抗战士气,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徐悲鸿也曾来到朝天门码头,他被码头工人的辛勤劳作和强壮体魄所打动。他以码头工人为模特,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作品。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徐悲鸿卓越的绘画技艺,更反映出朝天门码头普通劳动者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形象,成为艺术史上记录朝天门码头的经典之作。

老舍先生在重庆时,常穿梭于朝天门码头附近的街巷。他在这里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活。据说,他曾在码头边的一个小茶馆里,听一位老者讲述了码头的兴衰变迁和抗战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老舍创作的素材,他将朝天门码头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生动地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和抗战时期的社会百态,让更多人通过文字感受到了朝天门码头独特的魅力与厚重的历史底蕴。


老舍

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重庆市民在朝天门码头附近的山洞、防空洞中修建了大量的避难所。每当空袭警报响起,人们纷纷涌向码头,乘船疏散到长江两岸的安全地带。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朝天门码头成为重庆人民的生命通道和希望之门。尽管遭受了日军的狂轰滥炸,但朝天门码头始终屹立不倒,顽强地支撑着抗战的后勤保障工作。

同时,朝天门码头也是文化界人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如郭沫若、老舍、徐悲鸿等来到重庆,他们在朝天门码头感受到了重庆人民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并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下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老舍先生在重庆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对朝天门码头的描写。他笔下的朝天门码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又饱经战火洗礼的地方。

在朝天门码头的悠长岁月里,川江号子始终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川江号子是船工们在与江水搏斗时发出的呐喊,那声音高亢激昂、响彻云霄。当船只启航,船工们便开始唱起号子,“哟喂——哟喂——”,领唱者嗓音嘹亮,唱出的旋律犹如江水奔腾。众人齐声应和,“嘿咗——嘿咗——”,每一声都充满力量。号子的节奏随着江水的流速和行船的状态而变化,在水流湍急之处,号子愈发急促,如鼓点般密集,船工们的动作也随之加快,齐心协力拉动船桨,让船只顺利前行;而在水流平缓之地,号子则稍显舒缓,仿佛是船工们在劳作间隙的喘息与放松。

这些川江号子,不仅是劳动的歌谣,更是船工们生活的写照与情感的寄托。它们传唱着朝天门码头的故事,从古老的巴国时期,到唐宋的繁华,再到明清的变迁以及抗战的烽火。船工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川江号子,使其在朝天门码头的江面上回荡不息,成为巴渝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朝天门老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朝天门码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民政府对码头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扩建,修建了现代化的码头设施,提高了货物吞吐能力。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朝天门码头的运输业务日益繁忙。它不仅承担着重庆本地的货物进出口任务,还成为西南地区与全国各地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朝天门码头的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一艘艘满载着建设物资的船只从朝天门码头出发,运往全国各地的建设工地;同时,各地的工业产品也通过朝天门码头运往重庆,支援重庆的工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开放高地,朝天门码头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和重庆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朝天门码头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集装箱码头、滚装码头等新型码头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港口的装卸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作业。


朝天门集装箱码头

如今,朝天门码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物流枢纽,更是重庆的旅游胜地。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乘坐游船游览长江、嘉陵江的美丽风光,欣赏两岸的高楼大厦和山城夜景。朝天门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游客们在这里拍照留念,感受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每年的元旦节,朝天门广场还会举行盛大的新年庆祝活动,数十万市民和游客聚集在这里,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绚丽的烟花在江面上空绽放,将朝天门码头装点得格外美丽。

回顾朝天门码头的历史,它见证了重庆从一个古老的巴国边城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它是重庆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庆人民的记忆与情感。它是重庆商业贸易的重要引擎,推动着重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它是重庆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示着重庆的城市形象与文化魅力。在未来的岁月里,朝天门码头将继续在重庆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续写它辉煌灿烂的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