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先后有27个军入朝作战,其中最早入朝的第38、第39、第40军可以称之为头等主力军,在战争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消灭了了大量敌人。

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最为关键的时刻,上述几个军均有出色表现。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初期志愿军尚未换装苏械武器,使用的仍然是之前国内战争中缴获的武器装备,俗称“万国造”。

多种型号、口径,不同年代、国别的武器混在一起使用,不仅对后勤保障的压力大,同时也不利于战斗力的发挥。



因此在入朝之前,志愿军尽可能地以型号和口径为准,对各军的武器进行了统一。但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量大,所以并没有彻底完成调整。

我们以第39军装备的重机枪情况为例,进行简单探讨。

据志愿军在1951年初第三次战役即将结束时的实力数统计,第39军装备有各种型号的重机枪154挺。

其中美式三零重机枪143挺、日式九二式重机枪9挺、国造马克沁重机枪2挺。

从这三种型号重机枪的装备量来看,第39军入朝之前肯定是以美式重机枪为标准进行装备调整的,只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入朝前没有彻底完成装备调换,才有少量的日式和国造重机枪没有换下来。



这里所说的美式三零重机枪,主要指的是在国内战争中缴获的勃朗宁1917型重机枪。

由于在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中,美国援助国民党军的主要就是这种重机枪,所以我军缴获后也就为己所用。

第39军的前身是东野第2纵队,在东北战场上打击了不少美械军,所以缴获有相应的美式枪械。

由于在入朝前还特意进行过装备调换,所以第39军当时就有“美械部队”之称(其实是美械武器装备不少,但主要还是杂系武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39军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中跟正牌美军交过手,必然也缴获有一部分美军装备的重机枪为己所用。其型号有勃朗宁M1917系列,也有被我军认为是重机枪的M1919A4。



由于第39军装备的本来就是美械重机枪为主,所以当时缴获的弹药也可以直接使用,非常便利当时的作战,为第39军重机枪火力的可持续发挥起到了不小作用。

聊完了型号,我们也讲讲这些机枪的配置情况如何。

按照志愿军第39军入朝前的装备配置标准,重机枪是装备在了步兵营级,配置有一个机炮连(重机枪和迫击炮,不是机关炮),装备数量为6挺。

一个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则团建制内便有3个机炮连,则总计装备18挺重机枪;一个师辖3个步兵团,则装备有54挺重机枪;一个军辖3个步兵师,则标配重机枪应当为162挺重机枪。

第39军在第三次战役即将结束时的重机枪数为154挺,距离标准配置只差了8挺,基本上可以视为是接近满编的状态,不会对战斗力造成太大影响。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前三次战役,第39军都是打过硬仗、狠仗的,尤其正面对决美军主力,后者的各类火力非常猛,第39军的重机枪战损不至于只有8挺。

而且在战争中,除了战斗损坏、损失枪支外,在非战斗过程中机枪也可能会损坏、损失。

尤其咱们所用的机枪基本都是先前战争中缴获的,状态可能并不太好,在激烈战斗过程中的故障损坏也会不少。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第39军在战争过程中是补充了一部分新缴获的美式重机枪,才使得连续三次战役后保有的重机枪数,依然能够维持在接近满编的水平。

这便使得第39军的部队,在随后更为残酷的第四次战役中依旧保持了强悍的战斗力,在战争中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