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民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文学创作也空前发展,尤其笔记创作的进入高峰期,笔记创作本应是严谨的。无论高堂学士还是民间雅客都喜笔记,有的是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补史、有的是为了戒世、有的是为了书愤、有的是为了志博学、还有的是为了增广见闻以及备忘等。
宋人笔记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一笔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巨大文学财富。但引用宋人笔记时也需注意和考校笔记中的有讹传和谬误。若究其错误的成因,首先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密,文学创作往往出自作者的主观思想,其中的随意性和严谨性多因作者而异,就如史料相较娱乐性小说而言就偏严谨一些了。
其次,宋代党争直接影响笔记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材料的选取,多有趋利避害者在党争中有刻意歪曲事实。再次,是作者应用的资料本已有谬误,很多资料的来源有限制,由此使得许多笔记记载不甚明确。最后,笔记在收集刊刻中因疏于审校而出错。
一、宋人的笔记。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今天也保留着随笔的文体写作方式,“笔记”的“笔”主要是指文笔,且主要在于散记、随笔、琐记方面。笔记文主要的主要类型有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文体,若是载向前追溯,最早在东汉时期就有雏形了。唐代笔记发展很多,到宋代又有发展。书名中开始出现“笔记”就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史学较为昌盛,那些有名学者大家,多精于史笔,所以宋代的笔记文以史料笔记一类为最发达。其主要特点在于多就“亲历”、“亲见”和“亲闻”来记叙本朝的轶事与掌故,内容较为切实,不乏第一手材料。这一部分笔记,首先值得重视。
宋代以来,文人笔记的娱乐性有所转向。在宋人眼中,补史的功绩远远高于助闲谈的娱乐功能,这源于他们受理性和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宋人希望笔记创作能够有用于世人,起到劝诫作用,同时对于读者来说是否有所教化也作为品评标准之一。
宋人多借笔记以书愤,内容可分为一己之愤与家国之恨。此外,宋人也凭借博学相尚的价值观念,使其创作的笔记能够志博学、广见闻。 宋人笔记皆非一时一地所作,随手记录时自然有备忘之用,且最后编辑成书也有备忘的目的。
二、宋人笔记舛误的四大成因。
1.创作态度
宋代文人之间应酬集会颇多,其间饮酒唱和,不乏诗词歌赋文章。源此,相聚闲谈之语的记录成为宋代笔记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创作来源。然而居于闲谈记录的主观随意性,记录的很多细节没有详考,加之对某一史实的引述也会存在差异,其中常见的表现有失之笼统,或是以偏概全。
一般而言,那些倾向于娱乐化的或者搜罗趣闻轶事的笔记,如《清尊录》之类,创作态度就比较随意,而史学家为修史准备资料而写的笔记则相对严谨一些。当然史学家在修史过程中也易受到帝王权威的影响,多称赞帝王功德而少记录失德之处。另外,那些被视为“小道”的笔记小说之类则更加随意,以讹传讹中出现的偏差则更多。
2.二思想倾向
笔记创作的主观性即思想倾向对史料真实性的影响,在宋代笔记作品中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宋代党争直接影响着笔记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材料的选取。即如身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写作《涑水记闻》也不能避免。
元丰二年(1079年),宋代文学界发生了一起乌台诗案,当时大文豪苏东坡受到御史何正臣的上表弹劾,弹劾的原因在于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的谢恩表中,有用语暗藏讥刺朝政的嫌疑,加之之前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可以说“乌台诗案”是宋代第一起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文字狱”。
当然这次案件是政治因素引起的,是北宋后期党争的一次恶性发作。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苏轼在调任湖州太守,照例上表谢恩的奏章《湖州谢表》,其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不适时”、“新进”等字眼刺痛了变法派的神经。大家都知晓苏轼的不世才华,当然一些狭隘的人便满怀嫉妒与恐惧。
再者,王安石变法影响着朝野,顺者昌逆者亡。面对变法带来的百姓苦不堪言,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当忧国忧民的苏轼每写下一首讥讽变法的诗词,都深深刺痛着变法派当权人物的心,他们当然想着将苏轼除之而后快。由乌台诗案可见,宋代党争对文学风向影响是很大的。
3.资料来源
影响宋代笔记失实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主观随意性外,资料来源缺失的客观性也是不能忽视的。作者在撰文时往往喜欢引用前人的资料,以旁征博引来充实自己的笔记,但引用的资料可能存在不完全的情况,或者记录有误的情况。
南渡之后,此类情况尤为明显。因经历了战火,多数书籍资料等遭到毁灭,笔记中部分内容遗失,后来的作者凭自身记忆的填补难免会出现误差。若是修记的史料来自传闻之类,则更容易出现误差了。
4,传写刊刻
前面的引用、收集、记录等都未出现错误,并不能使笔记完全无误。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后的刊刻可以说就是那东风。宋代传写的错误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不怎么被人们重视的书籍则出错率更高,因为大多数没有单本的流传。
很多笔记原作失传,就如多数后人所推崇的《东坡志林》,宋刻又很是罕有,明人刻本瑕疵较多,加之书商的妄自改动,只能不断的添误。此外,宋人笔记创作在严酷的政治斗争的笼罩和文学禁忌的限制下,会有文字上的出入。所以,我们在引用前人资料时应当细细考校。
参考文献: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上海:三联书乌)
宋人笔记文
宋代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