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前些年,大理的创新教育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家庭。可无论如何美好,大理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站,绝大多数家庭都要面临“转轨”。最近,一位带娃在大理生活7年的妈妈,就准备将孩子转回公立学校。零“鸡娃”、原生态长大的娃,能适应吗?她的信心来自哪里?我们和这位妈妈聊了聊。
文、 编丨Jennifer
最近,有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说,“带孩子在大理上了7年创新学校,终于还是向教育低头了”。
这位妈妈,来自四川。7年前,因为喜欢大理的生活环境,也希望能让孩子体验到创新教育,她和先生带着3岁的儿子仔仔,来到这里生活,买了房,还开了自己的民宿。
这几年里,孩子像是度过了桃花源般的童年时光:没有辅导班,放学以后,就在自然里撒欢;洱海骑行、苍山徒步,就是他的日常。
放学后的骑行
在大理生活期间,米小米也看到了很多教育样本。身边来来往往的家庭,不乏海内外名校毕业的高知父母、各行各业的高管和自由职业者,以及一心照顾孩子的陪读妈妈......他们带着不同的期待来到这里。
不过,中途转轨,是绝大多数家庭共同要面对的问题。
如今,米小米的儿子,在大理创新学校读五年级的仔仔,就准备明年转回到公立学校。为此,她和孩子都经历了一番心理建设。
外滩君好奇,这样原生态长大的娃,突然回到公立学校,真的能适应吗?这段定居大理的时光,究竟给她和孩子带来了什么?
我们和这位妈妈聊了聊。(为阅读方便,下文采用第一人称)
小红书博主@米小米
经过和孩子共同商议
我们决定暂别大理,回公立学校了
来大理生活之前,我和先生在泸沽湖开青年旅社。孩子3岁时,我们对大理的创新教育很感兴趣,也很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气候,就搬来这里生活。
我们买了一套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一边打理民宿,一边陪伴孩子。
如今,孩子在大理上了7年的创新学校。虽然舍不得这里的一切,经过和孩子共同商议,我们还是决定明年回公立学校上学。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量:
从现实层面来说,现阶段我们没有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打算;
从经济角度考虑,孩子的教育虽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不想在教育支出上,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保留高考这条路,也是多一个选择。我本人对孩子的中文功底比较看重,而且走体制外这条路也并不轻松。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商量决定五年级回到公立学校。毕竟,太早回呢,孩子没玩够;太晚了,科目增加,衔接起来压力比较大。
我提醒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回公立学校,肯定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哦。”孩子说,“我不怕挑战。”
孩子的话,为我们减轻不少顾虑。
米小米和儿子仔仔
这几年里,我接触到了全国各地来的家庭,绝大多数是将大理求学作为孩子成长中的一站,并在小学四五年级前,转回到另一条轨道:有的选择回到双语学校,有的回到公立学校,也有的直接陪孩子出国留学。
我询问了身边同样转回公立学校的家庭,孩子适应情况怎么样,得到的反馈是,孩子的适应时间虽然不同,但基本都能融入,还很有学习动力。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孩子是五年级时从大理回北京读书。毕竟在创新学校待久了,一下子回到北京公立学校,他很不适应,孩子的自尊心又很强,经常哭着上学。
妈妈心疼,说不如我们还是回大理吧。没想到有天散步,孩子一脸认真地对妈妈说:“没关系,如果眼下这一点困难我都克服不了,以后人生中的困难还多着呢。”
两个月后,孩子不仅适应了新学校,还在语文、英语学科上名列前茅。
当然,从不同年级转回公立体系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成为成绩冒尖的学霸,但我了解到的是,他们精神面貌、同伴关系都比较好,也有比较稳定的内核,基本没听说有什么厌学情绪。
这些家庭的反馈,也给了我不少信心。
没上过辅导班,
孩子在大自然里疯玩了7年
回顾在大理生活的7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在这里,我们不用在乎外界的眼光和评判,路边晒太阳的、咖啡馆里发呆的,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卸下包袱,心安理得享受慢节奏的生活。
在自家民宿的花园里,我和先生种了几棵果树和几百种花,和孩子一起春天赏花,秋天摘果,站在院子的露台上,就能眺望洱海。
露台上的风景
自然的力量很神奇,能消融人的焦虑,在自然环境里,人的欲望也会降低。
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选择了同一所创新学校,猫猫果儿。
大理的创新学校各有特点,很难说找到一所各方面都完美的学校,关键是你看重哪个方面。
孩子的学校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培养理念和家校共建。
孩子的学校,倡导培养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还主张在时间、空间、物权三个领域,让小朋友感受到自由和尊重。
幼儿园时期的仔仔和小伙伴
所以孩子从小在很多事情上,都有选择权,比如,集体用餐时间,不想吃饭可以选择不吃饭,但是要安静地等待别人吃完,再一起活动;午觉时间,不想睡觉,可以去画画。孩子有可能画着画着睡着了,就要承担可能带来的不舒服。
学校认为,吃饭、喝水、睡觉都是人的基本需要,老师可以提醒,但孩子才是身体的主人,要将身体的感知交给孩子。
后来孩子大一些,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也都交给他自主决定。
田野边画画
在学习上,学校倡导学以致用,小学开始,就有很多跨学科的学习项目。
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刚开学,就开始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空教室里做探究,老师会引导他们去测量和探究,需要添置哪些东西;如果需要鞋架、书桌、沙发,应该选择什么尺寸;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满足需求,并让孩子参与、讨论和表达。
这样的探究学习,速度肯定没有直接教授知识来得快。到了三年级以后,学校的分科学习比重会慢慢增加。
学校还会经常组织家长一起交流,聊聊自己最近的教育心得,帮助家长一起成长。这让我体会到了那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老师带孩子们在户外做活动
接受创新教育,最大挑战是学校的稳定性问题。不仅仅是教师在流动,校舍也会不停换地方,甚至可能突然就关闭了。
孩子上学这几年,学校搬了两次。因为对学校的信任和认可,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多数家庭,都不离不弃地跟着。
校内学习之外,我们没给孩子报过补习班,也不希望自己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取而代之,是大量的户外活动。
在大理,我们摆脱了城市遛娃的枯燥,出门就能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运动,爬爬苍山、洱海骑行,或是田野里撒欢。
周末,我们经常是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去探访大理周边的古村落,去露营、玩皮划艇。在他5岁的时候,还曾跟着我们一起去海拔3000米的地方徒步......
户外运动多了,孩子也练出了非常皮实的体格。
学习积极性高、抗挫力强,
孩子的变化让我惊喜
在大理上学,对父母的心态是巨大的考验。
孩子幼儿园阶段,没有任何拼音学习和认字启蒙,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还有好多汉字不认识,都靠我用手指着读给他听。一本中长篇儿童小说,经常读得我口干舌燥。再加上他是左手写字,很多字的笔画顺序都不对。
我很担忧,问他的语文老师:孩子这种情况,需要家里提供什么支持吗?老师表示,不用焦虑,每个孩子的识字进度会有区别。
后来到了三年级,孩子果然在识字上有了飞跃,可以独立阅读,看的书也越来越厚。前段时间,他还从书架上拿了一本金庸武侠小说,看得津津有味。
我观察发现,这些年,孩子在学科知识掌握上虽然薄弱一些,但是他身上有一个可贵的东西,那就是求知欲很旺盛,思维很活跃,也愿意去思考。
回公立学校之前,为了给孩子做一些过渡,也想了解孩子的适应能力,我们送孩子去昆明一所双语学校读了半年。
因为班级设置的原因,这里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是在一起上数学课。五年级的数学内容,孩子学起来有些吃力,我担心他会受打击。
没想到,孩子不仅没有退缩,还信心十足地表示,要通过自学补上去。我就帮他找了一些还不错的学习网站和平台,比如可汗学院、洋葱学院等,供他选择。
现在他一放学,就开始在APP上学数学,还把过去不太明白的地方,按自己的节奏,全部查漏补缺了一遍。学习过程中,为了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还会讲给我听。
前段时间孩子报名了澳大利亚数学测评(AMC)考试,之前完全没接触过,就做了几套真题,没想到还得了全国数学技能奖。虽然分数不高,对他也是小小的鼓励。
看来,孩子只要有学习兴趣,前面起步晚一点,计算和技巧薄弱一点,都没关系,这些都能补上来。
英语学习也是。大理创新学校在英语启蒙和教学资源上,相对欠缺一些,我给孩子做的英语启蒙也很有限,至多是读读绘本、看英文电影这类,连自然拼读都没学过。
到了昆明的双语学校,孩子的英语明显不太跟得上,但我没看到他有什么自卑或者畏难情绪,依然是像学数学那样,很积极地去面对。
而且有一点很棒的是,身边同学比自己优秀,并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差劲。可能是因为从小没有被外界用同一个标尺衡量,他既能欣赏他人,也能肯定自己。
我发现身边很多和我们一样,孩子在大理读书,后来又回到公立学校的家庭,都能或快或慢地追赶上来。孩子的适应过程和时间或许不同,但是有一点相似,那就是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
可能是当孩子最底层的自尊、自信,以及安全感、亲子关系构建好了,他们的内驱力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也有一定的抗挫力。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想要让孩子适应任何一种教育体系,并非仅有内驱力、抗挫力就够了。我身边那些转轨后能很好适应的孩子,虽然没有在机构里补课,但是都会从家庭环境里,得到一些学习上的补充。
比如,那位带娃回北京的妈妈,是一位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她每周末都会抽空带着孩子学习古诗词。我家仔仔也是从二年级开始跟着她一起学习。
不过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在补习机构里刷题,还是有很大区别。
现在,为了做好接下来的过渡和衔接,每天放学后,我会陪他读一读诗词、《古文观止》,看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英语方面,主要是读英文原版教材和分级读物,扩充单词量,日拱一卒。
他用来学数学的APP,我给设置了每天限定使用40分钟。他不理解:别人家都是希望孩子多学一点,你怎么还给我限定时间?我开玩笑说,学校里一节课也就45分钟,我给你40分钟不少了,眼睛也要休息的呀。
可能正因为这样,孩子始终没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些年来大理求学的家庭,
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几年,我发现来大理求学的家庭,在发生一些变化。
过去,可能很多是父母一起带着孩子来,家庭结构不变,无非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孩子上学的同时,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安排;且孩子偏低龄,幼儿园阶段居多。
而现在,经常是陪读妈妈一人带孩子,爸爸在其他城市赚钱,选择来大理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这也会导致妈妈的压力比较大,孩子和教育成了生活重心。
此外,大理的创新学校,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一些学校会多加一些转轨需要的学科知识,甚至应试技巧,课程设置也适当照顾到后面的衔接和升学。
毕竟,创新教育再美,也无法完全脱离升学考试的选拔,一样要面对接下来的转轨和衔接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越来越多已经读小学三四年级甚至更大的孩子,在传统学校里卷不动了,甚至有厌学情绪,来到大理,希望通过换个环境来疗愈。
这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效果很难说。毕竟,孩子的成长是很多综合因素在发生作用,除了学校环境,还受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影响。
甚至我觉得,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更大一些。在我和孩子的相处中,我经常不断调整和反思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也在不断从外界汲取好的方法。
众多家庭教育书籍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PET父母效能训练》,孩子的幼儿园曾组织家长一起共学。每周一,我们送完小孩上学,家长都会聚到一起学习,分享育儿困惑,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方法论。
总之,这段旅居大理的时光,让我和孩子看到,人生有无数种可能,它可以是既定的轨道,也可以是自由的旷野。
作为父母,总想用自己的经验来保护孩子。但事实是,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当下,我们自己也是初学者。尤其是AI时代,下一代的学习路经会更加多元化。
我曾经和很多家长一样,也会担忧未来AI抢走了孩子的饭碗怎么办。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去看相关的书籍,去了解AI对教育的影响后,反而不那么恐惧了。
最近在看的可汗学院创始萨尔曼·可汗《教育新语》这本书,更让我意识到,与其逃避,还不如主动拥抱AI,将它变成自己和孩子的学习工具。
孩子遇到不懂的数学题,我们就请ChatGPT帮忙,告诉它不要直接给出答案。果然,ChatGPT就像一位耐心的“数学助教”,一步步引导孩子如何理解和思考。
孩子还用豆包这款国产AI工具,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年龄相仿的虚拟“聊天搭子”,一起练英文口语。每当学了一首新曲子,他还会唱给对方听,就像是一对好朋友。
他最近对历史很感兴趣,问我一些关于波斯帝国的问题,我就让AI推荐了一些适合他年龄的历史书籍;孩子还用AI做出了一个历史思维导图,展示帝国兴盛和衰落的全过程。
先有自己的疑问,再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不就是自主学习么?
未来,如果孩子有内驱力和求知欲,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学习资源,加上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导师”,学习一切感兴趣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不仅是孩子,我觉得作为父母,也不能停止学习。只有学习和行动,才能带来力量感。
很多时候,当父母面心里有底、内核稳了,就能为孩子抵御掉很多盲目跟风和焦虑。
带着这样的心态,暂别大理的生活、回到公立轨道,也会是崭新的开始。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