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汉口开埠后,纷至沓来西方教会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在中国办学是最省钱、最有效的传教方法”,大量教会学校在武汉应运而生,也由此拉开武汉近代教育的序幕。
在今天汉口天津路与鄱阳街交会处(即天津路16号)处曾经有座“英国小学”。
(上图)
关于英国小学,《汉口租界志》这样记载:“私立英国小学,位于今天天津路鄱阳街口,具体情况不详。另有一说,该校即为圣玛利亚学校俗称,1911年由意大利天主教会创办,设有高小、初中,专收外国儿童,后也收中国富家子弟。”
关于英国小学,《江岸区教育志》这样记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主教嘉诺撒修女院院长意大利人柏博爱在汉口湖南街(今胜利街上段)创办圣玛利亚学校,初创时为小学,专收外国儿童
。”“1942年,江岸区内有德、意、日等国及外国教会办的完全小学有7所,其中,
圣玛利亚学校校址在特三区(旧英租界),专收西童和富家华童。抗战后期美国飞机轰炸武汉,1944年圣丽利亚学校被炸,迁至鄱阳街天津路口。
解放后外国教会学校(在江岸区)继续办学的有:美国基督教办的私立罗以女中附小、新光小学、三育小学(即三育儿童生活团)、法国天主教的私立法汉小学,意大利天主教的私立望德、智德、爱德、安多小学。分别接受外国津贴,继续开学上课。
1950年元月圣玛利亚小学停办,学生转入市立小学,校舍移交中南轻工业部使用。
(江岸区)同时遵教育部决定,收回教育自主权,割断教会学校与外国关系,按“先接办外资主办的,后接办中国人自办的”的原则,将全部教会学校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江岸区教育志》记载的“抗战后期美国飞机轰炸武汉,1944年圣丽利亚学校被炸”一说似乎不太确切,可能楼房被炸并不严重,只是受到一定损毁。从这张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英国小学楼房照片看去,英国小学教学楼除了穹顶上的塔楼不见了,其主体建筑保持良好。从其“
1950年元月校舍移交中南轻工业部使用
”来看,其建筑主体完好无损才可能为国家机构来使用。
从以上记载看,英国小学曾经历学校停办,学生移交,所以这所教会学校并没像江岸区的其他教会学校一样延续下来,这座学校的足迹在1950年戛然而止。
这是一张拍摄于2003年的英国小学旧址照片。此时,这栋建筑的外观及整体结构相比于原物已面目全非!
武汉文史专家王钢先生曾对这栋建筑的改变作过如下描述:“(英国小学)学校建筑别具一格,整栋大楼巧妙利用两街交会的地势特点,中间主楼高耸挺立,两侧翼楼伸展开来,一高一低,联为一体,不仅节省了占地公共空间,也形成视觉上的层次感。临街立面设计则为西方古典与现代简约相结合的折衷主义手法,造型多变,比例均衡,注重形式美。转角处顶部建有两层圆顶塔亭,饰以圆柱,亭亭向上,是西式古风;全楼的矩形门窗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则为早期现代式。20世纪80年代之后,武汉市老年大学,武汉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武汉神州老年旅行社,全国特大城市城建改革协作会都在此楼内办公。20世纪90年代初,这座建筑还是基本维持原貌。但不久,有关单位对之进行修整扩充,原来的两层砖木结构增至四层,斜坡大屋顶变成长方形平台,外立面的墙饰被涂抹-空,清水红砖墙成了灰色水泥墙,连最具标志性的塔楼也仅剩一个光秃秃的大圆顶了,犹如一个钢盔帽,全无特色可言。2008年被拆除。”
这是摄于2011年10月22日的英国小学旧址照片,时为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办公楼,至此,英国小学旧楼已变身为一栋体量很大,上部塔楼貌似于汉口民众乐园塔楼的钢筋混凝土大楼。据悉,此地段近年经过武汉市有关方面精心整理再造,极力恢复了“老汉口”风貌,由于缺乏照片,无法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