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稳固,尽管在初期各个领域都处于薄弱阶段,但西方国家除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中国有过一次正面较量外,再无其他国家敢轻易招惹中国。为何会如此?一位美国上将曾给出答案:因为有三个中国人的存在,他们的影响力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这三位中国人,每一位都在中国发展的关键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位是有着 “氢弹之父” 称号的于敏。于敏于 1926 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虽家境不富裕,但父母竭力供他上学。他也十分争气,学习刻苦且在数学方面天赋异禀。然而,1938 年日军入侵天津打破了他家庭的平静生活,日军的暴行让他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就像历史上的霍去病,在汉朝边境受到匈奴侵扰的时代背景下,他从小便立下抗击匈奴、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于敏也在心中埋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他发誓要掌握更多科研知识,助力国家强大。1944 年他考上北京大学,却因父亲重病面临失学危机,好在同学陈克潜父亲的资助让他得以继续学业。进入北大后,他珍惜每分每秒,寒暑假都留校学习。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时那震撼的蘑菇云,促使他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学习物理,并将量子场论的理论物理作为专业方向。在核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他不懈钻研,创造出 “于敏构型” 氢弹理论。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这一成就让中国在核武器领域拥有了强大的威慑力。


第二位是闻名遐迩的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他在麻省理工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破格成为教授并参与科研工作。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美国深知他的价值,先是试图用丰厚待遇挽留,失败后竟采取非法拘禁手段将他软禁。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坚如磐石,最终在亲友帮助下恢复自由并顺利回国。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航空导弹事业中,他的智慧和努力为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第三位是被称为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1926 年他出生在上海,祖上从医。但日本侵华使他改变了救死扶伤的初衷,1945 年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54 年,他因表现优异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与第一艘猎潜艇被成功研制。他在造船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我国核潜艇领域的发展。


这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功绩不仅仅在于科学领域的突破,更在于为国家构建起了强大的国防盾牌。于敏的氢弹、钱学森的导弹、黄旭华的核潜艇,这些都是让西方国家不敢轻易对中国动武的关键因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爱国情怀,书写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了保卫祖国的坚固壁垒,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不容小觑的地位和尊严。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