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吴中区记者 朱雪芬 刘达

在吴中区东山镇渡口村,提起“银发家常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专为村民解决‘挠头事’”“每次调解都让人心服口服”……在村民口中,时常能听到这样的称赞。

近日,渡口村湾漾港农田灌溉改造项目立项成功。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改善河道环境,解决6个自然村260户村民的果树灌溉问题。这一民生工程的推动,就离不开“银发家常馆”志愿者们的努力,他们前后走访20多次,化解矛盾,确保了工程顺利实施。

“银发家常馆”由村里的6位老人组成,他们中有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技术人员和老退役军人,自2021年成立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5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家常馆不仅是村民反映诉求的窗口,更是乡村治理的温情符号,它发挥银发力量,用“矛盾不上交”的实际行动,为乡村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20多次走访调解——

化解困扰村民20多年大难题

今年5月的一天,“银发家常馆”里来了几位村民,他们反映了一个困扰多年的大难事,“湾漾港渠道排水不畅,积水问题严重,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湾漾港的问题由来已久。渡口村是一个农业大村,种植枇杷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湾漾港原本是一条小河,宽度能通行农用船,两岸种满了枇杷。然而,20多年来,随着部分村民私自占用堤岸用于果树种植,河道被逐渐侵占变得越来越窄,成了一条小沟渠,出现了雨季排水不畅、旱季无法及时灌溉的问题,再不解决,周边6个自然村、260多户村民的果树种植将受到直接影响。经过勘察,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进行湾漾港农田灌溉改造。

然而,要实施这一改造项目,并非易事。几户在两岸种植枇杷的村民因受到影响较大,联合起来极力反对,改造计划一度暂停。于是,村民们便找到“银发家常馆”,希望他们能出面调解。

“银发家常馆”的志愿者翟长根是村里的老主任,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在村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主动请缨,对受影响较大的几户村民进行走访,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与担心,详细分析改造工程对全村农田旱涝防控的有益之处,“如果不改造,旱的时候没水,涝的时候积水,大家种的果树都没有好收成。”78岁的志愿者周志成,原本是村小学的校长,很多村民都是他的学生,他主动站到一线,动员大家积极配合改造工作。

20多次走访调解后,村民们逐渐释怀。几位曾经激烈反对的村民主动提出支持改造方案,并表示愿意配合施工。最终,湾漾港农田灌溉改造项目得以成功立项,原本可能酿成的村级矛盾消弭于无形。

类似的矛盾化解,并非个案。近年来,依托“五老”群体,“银发家常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银发力量,坚持“边走访、边共商、边解难”,解决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协助村委排查出758条企业安全隐患,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清理垃圾80余万吨、打捞治理河道沟渠10条、清理乱堆乱放200余处。

被称为“闲事总管”——

为“家里人”办好“家里事”

“银发家常馆”成立3年多来,名声渐渐响了,被村民们称为“闲事总管”,只要是村民的事,他们都热心去管,为大家排忧解难。6位老人每周一到周六雷打不动,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准时在村委会“坐堂”,“在我们眼里,老百姓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因此谁家有事都喜欢来找我们聊一聊。”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然而,家务事是农村最常见、最难调解的民事纠纷。2021年年底,村民王老伯到“银发家常馆”诉苦说,老伴去世后两个女儿对他不管不问,连生计都成了问题。考虑到赡养问题一般涉及家庭深层次矛盾,“银发家常馆”的志愿者兵分多路了解情况,搞清楚矛盾源头后,先从家庭关系入手,建立正常的沟通渠道,再从法律角度着手,让两个女儿形成赡养共识,让王老伯得到应有的照顾。“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促成双方达成协议。”76岁的志愿者周敏娣全程参与了此事的调解,调解成功时王老伯露出的笑脸,让她至今难忘,“这一次调解,不仅解决了王老伯的养老问题,纠葛多年的家庭矛盾也没有了。”

除了矛盾调解,家常馆的志愿者们还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近日一大早,志愿者李和福带着慰问品,穿行在熟悉的乡间小路间。他的第一站是李奶奶家,这位78岁的独居老人最近因为膝盖疼痛无法外出活动,志愿者们轮流前来看望。一进门,李和福就像家人一样开始问候,“今天的早餐吃得香不香?膝盖有没有好一点。”

这种情景在家常馆志愿者的工作中司空见惯。渡口村70岁以上的老人达445人,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银发家常馆”精心编制了一本老人信息手册,记录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和特殊需求,不仅方便了服务,也让每位老人感受到了被关怀的温暖。“我们和这些老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他们的身体状况、性格脾气我们都熟,大家信得过我们。”李和福说。

“银发”力量赋能——

走出基层治理特色之路

家有一老如获一宝,如今“银发家常馆”就是渡口村的“宝”,成为解决难点问题、密切党群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平台,也是村民们化解矛盾、解决烦恼、寻求帮助的温馨港湾,更是老年人发挥余热、贡献力量、实现价值的美好舞台。

为了给“银发家常馆”提供更多保障和助力,渡口村村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定期培训和心理辅导,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2022年开始,引入吴中区苏心援社会工作事务所,为志愿者们开展“道德家常,和谐渡口”公益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法律讲堂、心理辅导、科普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50多场次,充实了志愿者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了他们处理纠纷的能力,缓解了他们自己在调解过程中被负面情绪侵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渡口村还根据志愿者们的工作实际,探索打造了具有渡口村特色的“银发服务包”,把柔性的治理服务转化为可读、可视、可听的产品,按需分解为急救的“医疗包”、服务“政策包”、走访“工具包”等3大类9项服务工具,减轻了志愿者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构建了“小小服务包,便捷进基层”的治理特色。

此外,村委会积极宣传家常馆的感人事迹,为志愿者树立榜样,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支持,让志愿者工作更加持久和深入。

“银发家常馆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更以温暖和智慧为村庄注入了持久的治理动力。”渡口村党委书记李浩宇说,在银发志愿者的努力下,渡口村获评吴中区调解先进集体,成为东山镇首个“无讼社区”和法律援助联络点,探索走出一条激活“银发”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