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修改了好几次,但是对于民间文物如何去保护?却始终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实在让广大藏友摸不着头脑。

既然说为了保护文物,那么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谁才是最大的文物倒卖贩子?


商中期青铜兽面纹鬲

首先来说说青铜器,国家规定只有1949年之前出土并且有明确著录的青铜器,也就是说必须有据可考、流传有序,才允许上拍流通,这也是目前拍卖行收拍的最大依据。

然而西泠印社在2017年的时候,将一件“商中期青铜兽面纹鬲”成功以287万元的价格拍出。对外介绍的时候,拍方声称这件青铜器出土于上世纪40年代,和安徽月牙河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属于同一批。

后来的事情就尴尬了,有业内人士发现,这件青铜器并非出土于1949年以前,而是和1988年安徽博物院的被盗文物一模一样,很明显拍方撒谎了。

次年,相关单位将此青铜鬲从西泠拍卖行成功追回。当然,也只报道的追回,对于这件被盗文物的相关追责,我查不到任何资料。


《鱼雁集》

然后便是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鱼雁集》事件。

简单来说,一个盗窃犯在2004年,用钳子和改刀,轻松进入四川省图书馆,将古籍库的锁扣破坏,盗走《鱼雁集》《金光明最胜王经》在内的十件古籍。

然后这些古籍在北京、上海等地经过多次拍卖,过手了多位藏家。直到2020年《鱼雁集》在广东要上拍的时候,拍卖公司大规模预展宣传,才终于引起重视,这件失窃16年的文物这才重见天日。


文物库房

以上只是诸多文物失窃案中的典型两例,这样的事情实在是数不胜数,也写不过来。

在国内都经常发生,而在国外那更是“家常便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成了中国被盗文物的最佳“销赃地”,而中国香港甚至中国台湾,也成了最好的“中转站”。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近些年流失的被盗文物在国外上拍,已经快要赶上49年以前流失文物的上拍数量了,都是数十年前大规模的盗墓、出土、失窃等方式流失出去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巨量的文物流失,和民间藏友有关系吗?


盗洞

有人会说,怎么没关系,限制民间文物流通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盗墓的事情不断发生,防止文物流失,可以有效起到保护与震慑的效果。

可是,前面说的事情,都是在限制民间流通的情况下发生的啊!而且正是因为限制,很多人寻路无门,铤而走险干走私之类的犯法勾当。

奇怪的是,国内高端收藏界的主流声音,也在大力鼓吹“海外回流”,国内的文物已经够多了,多到不少库房都发霉长草了,为什么还要高价去购买“回流”的文物?

谁帮那些贩子“走私”的?怎么出去的?为什么一到国外就炒到天价,生怕钱花不出去?又为什么只要把文物弄到国外,就都变成了“传承有序”?

噫!真是不能细想的事情......


明明民间藏品都只能廉价、贱价卖掉,吃大头的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顶级拍卖行”,可最后,黑锅都让民间藏友们背完了。

就好像拍卖行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贵人”,而民间藏友们就是盗墓贼、走私犯、销赃贩子......

如此本末倒置却是为何?民族的文物,却限定条件,不允许老百姓进行买卖,只允许特定市场进行买卖。文物保护,人人口号喊得震天响,跑到国外去的时候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风,恨不得把流失在外的文物吹上天。

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可关键是,民间藏友们不吃那一套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