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程明辉
赵中远介绍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人民网 程明辉摄
“变压器嗡嗡声不均匀,一定是系统出现了接地或短路。”赵中远耳贴变压器外壳,又准确“听”出了一起电力异常故障。
赵中远,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供电服务中心变电检修工区修试队队长、中原油田变电检修首席技师。从业36年来,他凭借着滴水穿石的毅力和对电力事业的执着,从一名普通小电工成长为大家公认的“电网神医”,用精湛的技艺在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背后,磨出了一颗火热的匠心。
赵中远手中的“绝活儿”令同事们羡慕,让大伙儿称奇,他是如何炼成的?
1988年,初入变电站的赵中远,面对五彩斑斓的接线和复杂的设备,感到既新奇又迷茫。“咱技术工人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看着自己在技术水平上远远落后,虽然心里着急,但赵中远还是选择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跟着师傅学习,经常一个人在机房钻研到后半夜。
同时,在电网故障诊断上,他始终立足油田电网安全生产第一线,以“绝不放过一个隐患”为目标坚持苦练,把每一个问题当作成长的阶梯,对任何一个难题都要追根究底,不断向书籍、网络、专家等拜师学艺。
“‘苦练’是手握绝活儿的秘籍。”赵中远说。2002年寒冬,卫三变电站的真空断路器频繁出现故障。赵中远蹲在一米深的电缆沟里,对每一根线、每一条回路、每一个端点反复测试。经过5个小时层层排查,最终锁定是断路器上一根只有10公分长的弹簧松动所致。
解决问题后,赵中远并未就此罢休。他反复实验后发现,由于长期使用,该弹簧的弹性系数有所降低,导致机械复位时出现了微不足道的0.02秒延迟。正是这短暂的延迟,成为引发断路器频繁故障的“罪魁祸首”。为了避免类似故障再现,赵中远又对企业里40多台同样型号的断路器进行了及时“诊治”,为企业节约维修费30余万元。
正是对电力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36年的磨砺,赵中远练就了望、闻、问、切的“绝活儿”,并先后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等40 多项荣誉称号。
“赵师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永远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在技术上敢于黑脸较真,坚持自己的见解。”赵中远的徒弟苏阳评价。
前不久,赵中远带队验收某变电站投产。在验收过程中,他通过设备细微的不均衡振动频率,判断出设备内部存在隐蔽性缺陷,安装方技术专家却坚持认为新投产的免维护设备不可能存在问题。
“不能再让设备继续运行了!”赵中远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小故障可能引发大事故,不能让存在隐患的设备继续运行,这是对电网安全的负责,也是对工人生命安全的负责。”
通过拍图、数据分析、故障运行后果分析等方法,在赵中远的据理力争下,厂家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了解体检查,发现内部果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结果让在场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更对赵中远的严谨工作作风由衷地赞叹。
此外,赵中远还注重研究新的检修方法,促进检修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他对高压变电设备的检修细节精益求精,创新变电设备的检修方法,编写的《高压绝缘试验平台》《高压设备耐压试验方法的改进》《合理利用动态管理方法、快速有效的排除故障》等很多检修方法成为油田电气设备检修的标准。为了解决先进的GIS设备、KYN28柜、35-220kV高压电缆的局部放电检测问题,他设计了红外成像、紫外成像、带电局放试验组合的新型检测方法,成功检测出故障,设备缺陷得到了提前处理,避免了事故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工作之余,他还组织人员编写了油田岗位技能操作标准化培训教程2本;主持编写了供电服务中心标准现场作业指导书10本;主持修订了4个工种的油田技能鉴定题库,在油田鉴定工作中使用;主持修订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1个,中石化一级标准1个,油田企业标准5个……
近年来,赵中远带头组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集合了技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两种主要功能。他注重技术创新,以“带题入室”“现场点评”“集体赵中远创新工作室会诊”的全新管理方法,针对电网安全运行中的技术难关,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改造。
目前,创新工作室共解决了145个生产难题,有18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138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研究创新的这些成果全部应用于油田内外部市场电力服务、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电网的设备隐患故障,保证了电网持续安全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