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赵月明,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工程师,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读博士,吉林省E类人才,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首批“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主要负责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和长白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和对外交流工作,发表论文5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获得专利3项。
通信作者简介
孙文燕,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地质公园申报、规划、建设。主持过10余项地质公园信息管理、地质公园申报与科普、地质遗迹调查等项目,作为主要编写人参与编写系列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文件,指导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5篇。参与出版地质公园领域科普著作2部(前三作者),获得福建省科技厅与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奖。
>天池盛景 视觉中国/供
“龙形蟠大野,云气撼沧溟。水泻双流白,天开万古青”(〔清〕沈承瑞《长白山》)。2024年, 长白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它以罕见的地质遗迹、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健全的旅游服务、科普教育、应急救援等基础设施为突出优势入选。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南部,总面积2 723.83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95.56%,以火山、构造侵蚀和流水侵蚀地貌为主。以长白山主峰为中心,分布有巨型复式火山锥、倾斜熔岩台地和熔岩台地。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保存完整和极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因其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特定性,呈现出世所罕见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是北半球同纬度带物种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气候多变,可谓是“一日观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和气象景观。
长白山火山
——巨型复式火山锥与火山口群
如果有机会来到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不妨仔细观察那些火山口和熔岩台地,感受那段悠久而壮丽的地质历史。长白山不仅是一处自然奇观,也是一座巨大的自然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研究对象。通过对长白山火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过往,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活动。
长白山火山群由数百座火山锥和广阔的熔岩台地组成,规模宏大。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喷发中心:天池、望天鹅和炮台山。火山活动在这里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岩浆喷发阶段,即玄武岩造盾、粗面岩筑锥和碱流岩封顶。
长白山的形成受东北亚板块体系影响,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东亚大陆裂谷系有着密切关系。长白山火山群形成于板块内部,是一个巨型层状复式火山。历史上,这里经历了多次喷发,现在处于休眠状态,依然是一座活火山。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有380余个火山口,200多座由斯通博里式喷发形成的小型玄武质火山锥,以及夏威夷式喷发形成的小型碱流质火山盾。这些火山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是数目最多、密度最大、火山岩分布最广的火山群。
长白山火山群的存在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帮助科学家揭示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的形成机制。研究这些火山的喷发历史和岩浆活动,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过程,以及板块运动如何影响火山活动。
想象一下,数百万年前,长白山的火山口中岩浆喷涌而出,熔岩流淌,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壮丽景观。现在的长白山虽看似平静,而地下仍可能蕴藏着火山的活力。每一个火山锥、每一块熔岩台地,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地球上发生过的剧烈变化。
长白山天池——三江之源
>长白山天池 王继超/摄
长白山天池不仅是中国和朝鲜界湖,也是自然界一大奇观。这个火山口湖被16座高山环绕,犹如一块镶嵌在群山中的蓝宝石。天池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湖面海拔达到2 194米。
天池平均水深为204米,最深处可达373米,湖水总蓄水量达到20.4亿立方米。这个湖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5 ~ 6万年前的天文峰期喷发,当时的火山喷发后,积水逐渐汇集,形成了天池。后来,在千年大喷发中,天池的湖水再次注入,清澈碧蓝的湖水如同一块天然宝石,令人惊叹。
天池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遗迹。作为一个典型的破火山口湖,天池记录了长白山火山喷发和演化历史。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天池及其周边的地质结构,能够了解火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此外,天池周围山峰林立,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每一刻都有不同的美景。站在湖边,你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仙境。这种自然美学和欣赏价值,使天池成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理想目的地。
从天池流出的乘槎河是天池唯一的出水口,也是中国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大水系的源头,因此被称为“三江之源”。站在乘槎河边,可以感受到这条河流的壮丽和它所孕育的生命。乘槎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奇观,更是长白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白瀑布——自然的乐章
在天池北侧,有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长白瀑布。瀑布位于长约1 250米的乘槎河尽头,水流从高高的断崖处飞泻而下,形成了一个落差达68米的壮观瀑布。水流奔腾而下,如同银河从天而降,浪花四溅,烟雾缭绕,宛如一幅绝美画卷。
长白瀑布的形成与这里的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乘槎河的水流流经此处时,被一条横向延伸的断裂截断,沿着断裂面从高处跌落到低处。这种地貌使得水流如同万马奔腾,形成了“银河落下千堆雪,白浪飞流万缕烟”的壮丽景象。
站在瀑布前,可以感受到水流的巨大力量和大自然的波澜壮阔。瀑布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有时会形成美丽的彩虹,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长白瀑布都有不同的魅力。夏天,瀑布水量充沛,水流声阵阵,令人心旷神怡;冬天,瀑布结冰,形成冰瀑,晶莹剔透,宛如仙境。
长白瀑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地质学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瀑布的形成和周围的地质结构,科学家们得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过程,以及断层和水流对地貌的影响。
>长白瀑布 宿光明/摄
聚龙温泉群——地热的恩赐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范围有数十个地下热水溢出点构成的温泉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聚龙泉。聚龙泉是一个高热火山自溢温泉,在大约1 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有47个泉眼。这里的泉水温度平均为70℃,最热可达82℃,每天涌出的热水总量达6 500吨。泉水的pH 值在7.5 ~ 7.7之间,含有硫化氢和偏硅酸等多种物质,具有很高的康养价值。
聚龙温泉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也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温泉水的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监测长白山火山活动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这些变化,科学家们得以预测火山活动,确保周围居民和游客的安全。此外,温泉的康养价值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疗养。
到了冬季,周围群山被厚厚的白雪覆盖,而聚龙泉的温泉群依旧热气腾腾,烟雾缭绕。温泉的热气与冰雪的冷冽形成鲜明对比,周围的雾凇景象更是美不胜收。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和神奇。
> 聚龙温泉群 宿光明/摄
火山碎屑峡谷——大自然的力量
在长白山壮丽的熔岩台地上,隐藏着两条极具特色的峡谷——锦江峡谷和鸭绿江峡谷。它们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当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填充了原有的沟谷和凹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堆积物在流水沿着节理和裂隙的侵蚀下,形成了如今罕见的火山碎屑峡谷地貌。
锦江峡谷位于长白山火山口西约20千米的熔岩台地上,峡谷的平均宽度为100米,最宽处可达300米,平均谷深87米,最深处达到160米。峡谷最壮观的部分延绵达4 000米,两壁由千年大喷发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堆积物、浮岩和火山灰构成。在流水沿节理和裂隙的切割,以及各种剥蚀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条罕见的“V”字型深切峡谷。峡谷底部和两侧是浩瀚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巨石错落,呈现出一种原始而壮丽的景象。峡谷中的火山碎屑构成了形态各异的微地貌景观,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鸭绿江峡谷则位于长白山南坡的原始森林中。峡谷全长约1 000米,宽200余米,深170余米。沿着江水逆流而上,峡谷两侧矗立着奇峰怪石,各种形态的“石柱”和“石林”在谷中拔地而起。
鸭绿江峡谷的形成过程与锦江峡谷相似,两壁的火山碎屑物由于差异侵蚀和溶液的胶结作用,形成了坚硬的微地貌景观。这些独特的地质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无论是锦江峡谷还是鸭绿江峡谷,它们都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球历史的沧桑巨变,体验大自然的壮丽与奇妙。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一千年前那次火山爆发的故事,以及流水和时间如何雕刻出今天的壮丽峡谷。
>锦江大峡谷 王继超/摄
谷底森林——生命的奇迹
谷底森林是长白山的一大奇观,位于一个陡峭而深邃的U 型谷中。这个沟谷是由谷底的凝灰岩垮塌而形成的,三壁陡峭直立,深度达百米。沟谷长约2 500 ~ 3 000米,宽200 ~ 300米,两壁高达70米。二道白河沿着沟谷流动,切割出了如“一线天”等景观。
谷底森林所在区域发育于冰场期的熔结凝灰岩中。关于谷底垮塌的原因,存在多种争论。第一种观点认为是二道白河的溯源侵蚀,加上柱状节理的垮塌,使得沟谷不断扩大并向火山口方向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冰川作用,末次冰川在此处切割挖蚀所成;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是下部存在的熔岩通道垮塌,整体陷落形成了谷底。
无论何种原因,这里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谷底被茂密的植被覆盖,森林参天。在这里,可以看到巨石错落有致的景象,还有大量的树包石现象。这些树木顽强地生长在石头上,展示了植物的强大生存能力和神奇的自然法则。
谷底森林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也是一个展现大自然力量的地方。站在谷底,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它的创造力。无论是高耸的森林,还是独特的地质结构,都让人叹为观止。漫步在这个森林中,会发现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
这里不仅适合科学家研究地质和生态,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险和观赏。如果有机会来到长白山,一定不要错过这片神奇的谷底森林。站在沟谷边缘,俯瞰深谷中的森林,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敬畏。
>谷底森林 宿光明/摄
植被垂直分布带——资源的宝库
长白山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火山锥体显著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在垂直高差超过2 000米、水平距离50千米的范围内,长白山浓缩了从北半球温带到北极圈2 000千米的生态景观和植被类型,成为数千物种繁衍生息的乐园。
从海拔720米到2 700米之间,长白山展示了四个独特的植被垂直分布带:最下层是针阔叶混交林带,这里树木茂密,高大挺拔,春夏时节绿意盎然,秋季则被五彩斑斓的叶子装点得如同画卷;往上是针叶林带,这里的森林以针叶树为主,四季常绿,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再往上是岳桦林带,又称矮曲林带,在这个海拔区间,树木开始变得矮小而弯曲,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景观。岳桦林带的春夏充满生机,而秋天则被金黄色的岳桦叶子点缀,显得格外美丽;最高的植被带是苔原带,又称低矮灌木林带,这片区域的植物低矮而稀疏,但在它们的周围却展现出一种粗犷而独特的美,苔原带的夏天,苔藓和地衣覆盖着地面,形成一片绿色的地毯;而冬季,这里则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显得静谧而神秘。
长白山的生态景观随着海拔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卷。春夏时节,山野间翠绿和墨绿交织,充满了生机;秋季,红、绿、黄等颜色交替,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浓艳的彩妆;冬季的长白山,则是一片银装素裹,冰雪覆盖下的景色别有一番韵味。
四季变换,景色美不胜收。无论是在春夏的绿意盎然中漫步,还是在秋季的五彩斑斓中徜徉,亦或是在冬季的雪景中静静观赏,长白山都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典范,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长白山原始森林 宿光明/摄
历史文化——岁月的痕迹
长白山不仅是一座自然奇观,也是56个民族中满族的发祥之地,被满族及其先民奉为神山。满语称“果勒敏珊延阿林”,意思是“长白山”。历史上,长白山被称为“不咸山”。《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下令:“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自此,清朝对长白山实行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使得这里长年鲜有人涉足,朝廷对这里的地形、地名知之甚少。
1908年,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率队首次全面踏勘长白山,寻找图们江、鸭绿江和松花江的源头,揭开了长白山的神秘面纱。他绘制了第一张《长白山江冈全图》,并撰写了第一部长白山文化专著《长白山江冈志略》,将长白山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完整地展现给世人。
长白山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保存有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山祭遗存——“长白山神庙遗址”。这种山祭遗存见证了满族对长白山的崇拜和祭祀传统,是研究满族文化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长白山还有体现森工精神的“森林号子”,这种劳动号子展示了东北林区工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女真八大部落之一的讷殷部遗址“讷殷古城”也位于此处,这座古城见证了女真族的兴衰和变迁,是了解东北地区历史的重要遗址。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成为了人们探索自然奥秘、体验民族文化的理想之地。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都诉说着地球演化的故事,每一片森林、每一片草地都展现着生命的奇迹。让我们珍惜这片神山圣水,保护好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让长白山的美丽成为永恒。
>讷殷古城 王继超/摄
作者: 赵月明 孙文燕 张荣杰 孙宏起 孙小宇
编辑: 张佳楠
排版: 张佳楠
审核: 刁淑娟
官网: https://kpwhbjb.cg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