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图为营造学社在川康古建筑调查中考察的第一座汉阙——高颐阙(摄于1939年)
四川剑阁县与阆中市交界处有个香沉镇,香沉河绕镇而过,香沉寺就老街上。倘若问香沉寺,镇上的人还会犯糊涂,但问起老小学,镇里的大半居民都在里面上过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香沉寺被借用为小学,尔后一直是香沉镇小学、中学所在地,直到2015年发现此处是元代建筑,才将前殿、大殿及厢房从学校中划出来。
香沉寺前殿面阔三间,建于清代,前檐砌上砖墙,装上铁门。大殿同样面阔三间,这真是座简陋的家庙,前檐檐柱上施阑额,以短柱挑檐,原来的六朵斗栱荡然无存。步入殿中,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挑枋、角梁在殿内交错,之前的构件改造一下又再次利用。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当地人一直对香沉寺修修补补,越到后面越不重视统一,似乎打上了诸多"补丁"。
这座伤痕累累的建筑,内额、丁袱、素枋上同样留存着诸多墨书题记,讲述了香沉寺的创建历史: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掾史罗璟,将仕郎中庆路易门县尹高选,顺元等处宣抚司知事赵时行,镇西路儒学正罗瓒……丽江路军民宣抚使司儒学教授罗琇,云南廉访司通事郑庚,孟隆路儒学正高起严;俗亲母大用、母大富、母大中、母大全、母大和、母大悦……(成都考古研究院编著:《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第一卷,文物出版社,2020年)
从题记来看,香沉寺是以母姓为主导的家庙,母姓在香沉镇是大姓,逢年过节,母姓子弟也会去寺里烧香祈福。香沉寺的修建也得到了附近安仁乡、金仙里、剑门乡、普成乡百姓的支持,他们纷纷捐出钱粮,祈求长寿、富有、平安。远在外地做官的乡人听说此事,也托人送来了钱财,比如时任孟隆路儒学正的高起严。历史上的孟隆路设立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这不仅是香沉寺建于元代的见证,也是这座家庙年代的上限。
题记中还出现了何氏家族,"当乡大檀何富有,男社长何善荣、龙爪站提领何善质,次男何善从,孙男何道成,何道昌、何道隆、何道明,各舍钱粮,祈乞晚景康宁,子孙昌衍"。有意思的是,何道成、何道昌兄弟也出现在阆中五龙庙题记中。五龙庙位于阆中市木兰镇白虎村,元代同样隶属剑州,是任姓主持的家庙,虔诚的何道成、何道昌等兄弟听说五龙庙修建的消息,又到这里捐献了钱粮,他们虔诚地奔走在这些小庙间,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
乐山白崖谷
梁思成并未到过香沉寺,但香沉寺的题记却有"梁思成"的名字,甚至还有他的弟弟梁思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香沉寺左山中丁袱上,写着"金仙里施主罗庚祖、冯炳聪、冯炳明……梁思明、梁思永、梁思成、梁思恭、梁思有、梁思聪、梁思敬、梁思义……"题记。元代的剑阁金仙里,梁家兄弟也加入了营造香沉寺的行列,他们怎么都不会想到,七百多年后,会有个同名的年轻人在蜀地寻找宋元建筑;而梁思成也怎么都不会想到,他的名字会出现在梦寐以求的宋元建筑上。
川康古建筑调查虽历时173天之久,但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营造学社只能沿着官道、驿道做调查。除了飞来寺在峨眉城边,四川已发现的宋元建筑大多地处荒野田畴,且以家庙为主,这才能熬过王朝变迁与岁月流逝。显然,营造学社步履匆匆的考察,并不能覆盖四川广袤的土地。
带着这样的遗憾,在《中国建筑史》中,梁思成列举了河北正定阳和楼、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山西赵城明应王殿、云南广福寺大殿作为元代建筑的实例。其中,唯独缺少了四川,这是梁思成与四川元代建筑失之交臂的遗憾,也是《中国建筑史》一个小小的缺失。
(本文节选自《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萧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
文:萧易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