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基层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支撑、群众广泛参与、低成本改造提升”,统筹推进“六个全域”,绘就了村美人和的动人画卷。

优化环卫体系 推进“全域无垃圾”

故城县坚持市场化运营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建立“分管经理+乡镇负责人+街(片区)长”的全县域网格管理机制,全域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升级,构建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垃圾收集率、日清转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三个“百分百”。


故城县青罕镇于孝子村推进巷道硬化,铺好群众的“连心路”。

村级收集。村庄建立全村域网格化垃圾收集机制,每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清扫公共区域;农户履行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县城投集团每周两次机械化清扫主干道路,村集体合作社结合生产经营,维护“田边、林边、沟边”等整洁有序,实现清洁乡村全覆盖。

乡级转运。县政府整合资金2480万元,建成13个乡镇垃圾中转站,交付城投集团租赁经营。垃圾从村转运到乡,运输距离大幅缩短,转运能力达到每村每天4车次,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压缩,使其体积缩小4/5,转运效率明显提高。

县级处理。生活类垃圾,送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封闭处理、变废为电。秸秆类垃圾,设专用安全存放点,由发电厂集中收购。对纸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可回收垃圾,结合农户自行积攒出售的习惯,设村级回收站以优惠价收购。

统筹保护利用 推进“全域无黑臭水体”

故城县按照“草能长、鱼能游、无异味”的标准,全面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把“龙须沟”变成了“清水河”。

系统施治。以建设全国重点中型灌区——运河灌区为载体,构建了“一网通联、多源相济、灌排顺畅、旱涝无患”的全域水系,累计清淤河渠508公里,治理坑塘1145个,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清排置换。推进河湖长制向农村“微水系”延伸,明确村级河湖长538人,实现了“四乱”治理常态化,水体保护全覆盖。

源头防治。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分质处理模式。农户安装家用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洗涤洗浴灰水流入集水器,经隔油沉淀装置处理后,用微型污水泵引出,用于冲厕、浇灌或抑尘。厕污黑水流入蓄污池,定期用吸污车就近转运至乡镇污水处理厂,以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资源化处理。这一模式较铺设排污管网节约资金79%,每年户均节约生活用水20吨左右,该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

以用促治。坚持“建、管、用”统筹,“水、产、景”融合,利用坑塘等水资源,打造滨水空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长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塑造了“千塘之县、水润故城”的亮丽风貌。比如,五户村引进市场投资500万元,建成“产、学、研、游、销”一体化的智能鲟鱼养殖基地,预计年产鲟鱼12万条、23万斤,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年增收170多万元。

注重疏堵结合 推进“全域无小广告”

故城县针对小广告“违法成本低、容易反弹反复”等特点,强化法治思维、市场思维,疏堵结合解决了小广告“牛皮癣”问题。

常态清理。开展“清理小广告、文明伴我行”活动,组织干部、群众、志愿者等清理乱贴乱画8万平方米。对难以恢复原貌的,因地制宜、创意设计,改造为文化墙、“微景观”,不简单“一涂了之”造成“视觉污染”。创新开展小广告治理公益宣传,引导群众随手捡拾小卡片,随手撕掉墙贴纸,以随手可为的文明行为守护清爽整洁的乡村风貌。

溯源治理。建立“红橙蓝”(志愿红、环卫橙、执法蓝)巡查响应机制,通过图片智能甄别,电话信息比对,追溯源头、追查到人,逐一下达整改通知书,一并查处印制、喷涂小广告的行为人,坚决斩断制造链、利益链;对涉嫌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累计批评教育246人,行政处罚、责令整改81家,形成了有力震慑。

疏导管理。对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养老照护、婴幼托育、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态,规范设置便民服务广告栏、微信群,实现了商家、群众和村容的共赢。广告栏、微信群由村级综合服务站负责日常管理更新,服务站设有投诉电话,与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联动,帮助群众处理消费维权事宜。定期开展星级评价,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倒逼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良性有序竞争。

突出以拆促建 推进“全域无私搭乱建”

故城县围绕建设管理有秩序、住房安全有保障、环境提升有空间,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清拆私搭乱建、危旧房屋、残垣断壁,在原址上改造提升)专项行动,私搭乱建、危旧房屋、残垣断壁清拆率分别达到100%、93%、91%,完成改造提升3250处、23万平方米。

强化依法治理措施。对私搭乱建,开展兜底排查,建立“一户一档”,实行挂账销号。坚持于法有据,聚焦“铁皮屋”“钢架棚”“隔断门”等具体情形,开展城乡规划法等法规政策宣传,引导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安全意识,主动配合清拆工作。由村党支部组织专业队伍统一清拆,实现了治理过程平稳安全、治理效果立竿见影。

完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对长期无人居住、建筑主体基本完整的危旧房屋,完善农房确权登记制度,将建筑面积、房屋结构、宅基地示意图、院落实景图等,纳入县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数据库永久保存、统一管理。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保值协议,明确在征地拆迁时,按同等规格房屋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对残垣断壁,群众自行拆除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群众有意愿自主经营管理的,由村集体免费帮助修缮设计,免费提供苗木、种子,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坚持因地制宜 推进“全域巷道硬化”

故城县把农村巷道作为“民心通道”,党员走在前,群众跟着干,今年以来完成巷道硬化235万平方米,巷道硬化率达到100%。

做实经济支持。探索农联体、农业“五位一体”(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新型经营模式2.0版等联农带农机制,着力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今年1—9月,全县538个村集体中,307个收入超10万元,172个收入超20万元,25个收入超100万元。村集体总计出资6182万元,占今年巷道硬化总投资的85%,极大缓解了财政压力。

发动群众参与。对工程量较小的胡同,将硬化任务分配到户,以户为单位领取材料自行硬化。对工程量偏大的胡同,由“胡同长”组织群众一起铺设。群众经济条件好、愿意部分出资的,可自主选材、适度提高铺设标准。对劳动力不足或重点打造的精品胡同,由村集体兜底保障或统一组织施工。举办“最美胡同评选” “巷道设计大赛”,把巷道硬化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了群众动脑动手、共建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

强化成本管控。坚持实用为主,量力而行,不搞统一标准,统筹采取“横铺、竖铺、花式铺、砖铺、石铺、水泥铺”“六铺法”,提倡使用残垣断壁拆出的旧砖、碎石等物料,节约成本10%左右。坚持村级主导,分散建设,不安排统一招标,节约成本20%左右。用好以工代赈机制,鼓励群众投资投劳,节约人工费45%左右。

创意设计打造 推进“全域建‘小三园’”

故城县利用闲置地、废弃地、边角地,插花式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3124个,塑造了“菜花香杂豆花香”的秀丽田园风光。

小菜园。对房前屋后、较为零散的小地块,鼓励群众“认种一块地”。结合“长者食堂”建设,引导村集体开辟集体菜园,自种自收自用,降低运营成本;鼓励低龄老年人参与小菜园管理,按劳动付出减免餐费,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小果园。对可以整合利用的中大型地块,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管理运营,按照“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思路,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疏林经济、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比如,房庄镇依托以岭药业集团,发展酸枣种植加工,亩均收益7000多元,并形成了酸枣驴养殖等延链产业。

小游园。对“三清一改”腾出来的建设用地,鼓励村集体依据自身财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生态秀美、富有文化气息的美丽空间。比如,董学村建成董子文化园,以繁露学宫、下帷学坛、乐乎草屋等生动再现董子治学场景,成功举办全国儒学史研讨会等文化活动。霍庄村建成“四·二九”红色教育基地,并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作者系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委书记)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2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