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丁汀
通讯员 吕红池
向奥晴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的一名输血科技师。今年32岁的她,更是无偿献血队伍中的一名活跃分子。3800毫升、12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记录,见证了她对无偿献血的热爱与坚持。
接到求助电话,她立刻毫不犹豫地前往
12月2日,刚刚结束了早班的忙碌工作,向奥晴回到了家中,身上仍隐约飘散着消毒水的气息。她匆匆扒拉了几口温热的饭菜,正准备小憩片刻,为晚间5点即将开始的夜班养精蓄锐。就在这时,她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
“奥晴,血站这边有紧急输血需求,患者情况危急,血小板用量大,你看方不方便来献个血?”电话那头,血站同事的声音透露出焦急。向奥晴没有片刻迟疑,几乎是出于本能地答道:“没问题,我马上就来。”挂掉电话,她迅速整理好自己,急匆匆地赶往血站。
向奥晴在献血中
下午2点,向奥晴抵达血站,熟练地完成了表格填写和各项检查。随后,她躺在采血椅上,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直到收到血液检验合格的通知短信,向奥晴心中的大石才终于落地。这样的场景,对于向奥晴而言,早已不是第一次。每当接到求助的电话,她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在生命的接力赛上,她早已习以为常。
对于大量的血液需求,她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我在输血科工作有近10年时间了,只要是上班期间,随时都有可能接到我们血液科电话要用血,特别是深夜要血的情况会很多。我们医院在全州来说也是用血大户,只有更多的人参加献血,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无偿献血是另一种方式的救死扶伤
在大学里,向奥晴选择了医学检验这一专业方向,而她的无偿献血之旅,也正是在这段宝贵的大学时光中启航。
2011年,身为大二学子的向奥晴,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也憧憬着走上献血车奉献“一臂之力”。然而,她未曾预料到,这次的“首献”,会成为她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幕。“那时,我自认为身体状况良好,加之校园内无偿献血的宣传活动如火如荼,我便与同学相约,一同踏上了学校的采血车。”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准备,献血后的向奥晴突感眩晕,随即失去了意识,在采血车上晕倒。同学们见状,连忙将她搀扶回宿舍,让她安心休养。尽管这次“首献”经历让向奥晴心有余悸,但在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中,她逐渐认识到血液在临床救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颗献血救人的种子,依旧在她心中顽强地生根发芽。
参加工作后,向奥晴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输血科技师。在为患者配血的过程中,她一次次亲眼见证了无偿献血对于挽救生命的重大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她无偿献血的信念。
“工作中,我时常会遇到急需救治的患者。”向奥晴回忆道。有一次,一位自县城转运来的产妇因身体原因在分娩时大出血,而自己正是负责为这位产妇进行配血工作。在配血过程中,向奥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血液的重要意义,每一袋血液都承载着一个生命的希望,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对于我们输血科技师而言,除了日常的配血工作外,无偿献血更是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去救死扶伤。”
这件“小事”,她一直坚持在路上
“我觉得献血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每个人在身体健康时能够轻易做到的小事。”向奥晴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而坚定的看法。她深知,在临床医疗中,献血者的数量仍远未能满足庞大的血液需求。她坚信,无偿献血对于那些突遭不幸或深受病痛折磨而亟需血液援助的患者而言,是无可替代的生命线。“对于那些因为白血病而失去造血功能的患者来说,无偿献血是他们维持生命的唯一希望,献血这件事没人来做也是不行的。”向奥晴说道。
只要自己的身体状况允许,向奥晴就一直积极投身于这项公益事业,“哪怕只是一年献一次血,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她不仅身体力行,更以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包括她的爱人。在她的影响下,原本从未献过血的爱人现在每年至少会献一次血,这在她看来,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的传递。
在恩施州中心医院,像向奥晴一样常年坚持捐献血小板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今年以来,该院已有28名职工参加捐献机采血小板。
“你献一份,别人就用一份。”怀着这一简单的信念,向奥晴一直走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每当一声求助的电话铃声响起,也有更多像向奥晴一样的人毫不犹豫地奔赴在献血的路上。谈及未来,她说:“我将继续在这条充满爱与希望的道路上前行,为生命接力。”
(图片来源:“恩施献血”公众号)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