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
(一)惊人的数据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2022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 51.9%,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 36.7%、71.4%、81.2%。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低龄化和重度化的显著趋势。
从具体数据来看,小学生的近视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 36.7%。这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就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开始面临近视的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近视率急剧上升至 71.4%,而到了高中阶段,更是高达 81.2%。如此高的近视率,不得不让人担忧孩子们的视力健康。
(二)影响深远
近视给儿童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诸多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增加近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或视力残疾。
在日常生活中,近视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而在参加户外活动、观看演出、识别交通标志等方面遇到困难。例如,在体育活动中,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球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从而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和表现。在学习方面,近视可能导致孩子看黑板不清,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为了看清黑板上的内容,他们可能需要频繁调整座位或者眯着眼睛看,这不仅会增加眼睛的疲劳程度,还可能影响学习的专注度和效率。
此外,近视还可能引发斜视、眼底损害等并发症。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由于近视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时可能会不用或少用眼肌进行调节,时间长了会影响集合功能,从而引起外斜视。眼底损害则是近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患有病理性近视,近视度数比较高,可能会导致视网膜变薄、变性,甚至出现裂孔和脱离,增加患上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正常来说,青少年近视眼并发症很少出现,但如果眼睛度数过高,有可能会出现眼压过高、视力下降等症状。青少年近视眼的并发症有青光眼、飞蚊症、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有些近视眼比较严重者可以直接危及到眼部的神经导致失明。低龄儿童如果过早出现近视,且不戴眼镜的话容易出现弱视。严重的近视通常指高度近视,大于六百度的近视会出现更多问题。因为高度近视有一部分孩子会发展成为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就会出现眼底病变,如黄斑的问题、视网膜的问题、视网膜劈裂甚至是有很高的风险出现视网膜的脱落、网脱。这样的孩子或者是成年以后都要避免一些剧烈的运动、对抗性的运动,还有蹦极、跳水之类的活动,因为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有很大的概率出现视网膜脱离。甚至一些女性在生产的时候,因为高度近视都需要查眼底查视网膜有没有孔,容不容易网脱。因为在生产用力的时候都有可能导致网脱会有很多的一些问题。
二、近视率高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部分孩子近视可能与遗传有关,父母患有近视,孩子患近视的风险增加。遗传学研究表明,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特别是高度近视遗传的可能性更高。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眼,那么孩子发生高度近视眼的可能性超过 40%;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是高度近视,那么孩子发生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在 20%至 25%;如果父母不是高度近视,只是轻中度近视,那么遗传的可能性相对小,孩子可能不会发生近视。但需要明确的是,近视虽然有遗传倾向,但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环境因素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
- 电子产品普及,孩子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用眼负荷加重。
现代高科技社会,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对青少年儿童眼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趋于低龄化。电子产品接触越多,孩子近距离用眼的时间过久,眼睛睫状肌一直处于调节痉挛状态,从而导致真性近视的提早发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让眼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是当眼睛注视屏幕上比较生动的画面时,眨眼频率就会变低,就容易引起眼睛疲劳,也容易引发眼表干燥,眼睛干涩,视觉质量会受到影响。其次电子产品本身的光照对比度、闪频强度对眼睛有刺激作用,长时间使用会造成视觉功能性问题,尤其是手机蓝光对于眼睛损害更大。
- 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减少。
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比较重,近距离用眼过多,眼睛容易疲劳,眼睛的近视度数会发生改变,比较容易增长。而且孩子处于发育期,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眼球长度,也就是眼轴,会逐渐的变长,而且眼轴每变长一毫米,近视度数就会增加 300 度。学习压力也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之一。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青少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眼看书写字,而这些活动容易对眼部产生过度用力的压力。同时,由于课业负担重,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户外活动可以增加体内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有助于控制近视的发展。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学习,远距离视物的减少,比如减少户外活动,更容易导致近视。
- 睡眠时间不足,影响眼睫状肌的调节功能。
台调查显示,孩子每天睡眠不足 9 小时,近视风险增 9 倍。台湾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进行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调查,发现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者对比睡眠时间达到 9 小时者,近视风险增加 9.04 倍。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的学童患近视比率达 76.5%,睡眠时间达到 9 小时者则只有 23.5% 的患近视概率。充足睡眠对孩子来说,可促进神经系统和脑部发育、安定情绪及放松全身肌肉(包含眼球肌肉的休息与组织修复等),充分的睡眠有助于预防近视。
- 不良用眼习惯,如坐姿不端正、挑食等。
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离书本太近,正确的姿势是要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胸离课桌一拳的距离,握笔时手指离笔尖一寸远。用眼距离小于 30 厘米的孩子更加容易近视,读书、写字时间超过 30 分钟的孩子比不足 30 分钟的孩子更容易近视。此外,饮食习惯不好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每周吃炸鸡、炸猪扒、炸薯条、油条等油炸食品的孩子更容易患近视。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饮食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
三、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学业压力大
家庭教育的 “起跑线焦虑” 使孩子过早处于高负荷学业环境中,高强度近距离用眼损害视力。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的 “起跑线焦虑” 愈演愈烈。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得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家长们纷纷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小学生们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如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启蒙等。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科增多,作业量也随之加大。高中生更是为了高考而日夜奋战,堆积如山的书本和试卷让他们长时间处于高强度近距离用眼的状态。
这种高负荷的学业环境,使得孩子们的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他们需要不断地盯着书本、作业本、电脑屏幕等,眼睛的睫状肌持续收缩,晶状体变凸,久而久之,视力就会受到损害。例如,孩子们在写作业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低头弯腰,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过近,这不仅会加重眼睛的疲劳程度,还会增加近视的风险。
(二)疫情影响
居家学习进一步缩减户外活动时间,加重近视问题。
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纷纷采取了居家学习的方式。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但也给孩子们的视力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居家学习使得孩子们长时间待在家里,与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大幅增加。在线课程、作业提交、娱乐活动等都离不开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据 2020 年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 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 11.7%。专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赵明威表示,如需在线学习,原则上小学生每天使用屏幕总时长不超过 2.5 小时,每次不超过 20 分钟;中学生每天不超过 4 小时,每次不超过 30 分钟。寒假期间,儿童及青少年游戏娱乐视屏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 1 小时。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孩子难以严格遵守这些时间限制,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导致眼睛疲劳、干涩,近视度数不断加深。
此外,居家学习还进一步缩减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可以增加体内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有助于控制近视的发展。而在疫情期间,孩子们无法像往常一样在户外尽情玩耍、运动,缺少了阳光的照射,眼轴增长过快,近视问题更加严重。
库博光学发布临床试验数据也显示,疫情或加剧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视光学院副教授、伯克利近视防控门诊创始人刘悦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以及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强度增加有关。
教育部也高度重视学生长期居家学习等对视力的影响,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在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有序推进复学复课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长期居家学习和参与在线教育教学可能对视力健康产生的影响,充分认识复学复课后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爱眼护眼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华社也报道称,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全市中学学生不再到校,学生本学期期末工作全部在线上完成,同时全市培训机构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疫情期间,由于长时间居家生活、学习和工作,智能手机、电脑及其他电子产品吸引了儿童及青少年的 “眼球”,青少年近视防控压力随之增加。专家表示应警惕居家期间近视度数增加,防疫的同时也要注意近视防控。
为了应对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明显增长的问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专家给出了建议。要做到爱眼护眼 “123”,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细节,努力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其中 “1” 是指每半年 1 次验光与眼部检查,及时的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眼部相关问题,同时建立包含视力、验光、眼轴眼底等的屈光发育档案,以监测近视发生、发展趋势,进而早干预、早控制。“2” 是指每天自然光下户外活动 2 小时,同时视屏时间控制在每次 20 分钟以内(根据年龄酌情调整)。“3” 是指读写姿势注意 3 个 “一”:胸与桌子间隔一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握笔手指要与笔尖距离一寸。近距离用眼要注意三个 “20”:近距离读写 20 分钟,要看 20 英尺(6 米)以上远距离目标至少 20 秒。家长要做到三个 “不”:不焦虑,不回避孩子近视发生状况,不一味拒绝佩戴眼镜;不听信各种广告,不盲目采用非科学的治疗手段;不做 “手机控、电视控” 等不良示范。
四、应对措施
(一)政策推动
- 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将视力保护重点前移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强调 “防胜于治”。
- 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儿童青少年视力问题的高度重视。将视力保护提前到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有助于在近视形成的早期进行干预,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通过强调 “防胜于治”,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加注重预防近视的措施,而不是等到近视发生后才进行矫正。
- “六个一” 防控要求为学校提供实施蓝图,如张贴视力表、定期监测、做眼保健操、开展用眼健康教育等。
- “每班张贴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视力表成为教室里无声的监督员,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眼睛健康。
- “中小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眼保健操作为传统的视力保护方法,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能有效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们认真揉按眼部穴位,让眼睛得到充分放松。
- “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内视力自测”,使学生对自己的视力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有序进行视力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通过视力自测,学生增强了保护视力的意识,老师也能对视力下降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 “每季度开展一次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力保护知识。学校邀请专业的眼科医生走进校园,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图片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学生讲解眼睛的构造、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近视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实用知识,纷纷表示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 “每学期初开展一次专题部署”,体现了学校对近视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商讨本学期的视力保护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将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
- “每年跟踪对比分析一次全校学生视力状况”,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学校通过对学生视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近视率的变化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 改善校园硬件设施,如 “学校明亮工程” 改善采光和课桌椅配置;设立 “微活动区” 增加远眺和体力活动机会。
- “学校明亮工程” 全面深入实施,严格按照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良好的采光和照明可以让学生的眼睛更加舒适,降低近视的风险。同时,学校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可调节课桌椅可以根据学生的身高和体型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减少眼睛的疲劳。
- 部分小学设立 “微活动区”,增加了学生课间的远眺机会,为低强度的体力活动提供了空间。学生们在微活动区可以放松眼睛,缓解视力疲劳,同时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增强体质。
- 促进家校协作,通过家长学校和专题教育,转变家长观念,重视家庭视觉环境。
- 学校发挥家长会、家委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面向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升家庭近视防控意识。指导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提高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意识,引导孩子多去户外活动,配合学校开展视力监测等工作。通过家校协作,家长逐步从 “重治轻防” 的观念中转变,更加重视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视觉环境。
(二)科技赋能
- 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应用,如基于 AI 的预测模型监测眼轴长度和远视储备量,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智能护眼灯、光传感器等产品提供科学用眼指导。
-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应用为视力保护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工具。基于 AI 的预测模型能够通过动态监测眼轴长度和远视储备量,预测近视高危儿童并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例如,Nature 子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许迅教授团队牵头合作推出的近视发生智能预测模型 DeepMyopia,通过分析儿童青少年的视网膜眼底图像,预测近视发生,并识别高风险个体,为个性化干预提供决策支持。
- 智能护眼灯、光传感器等产品也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了更科学的用眼指导。光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在不同光环境下的用眼行为,为家长和教师优化用眼条件提供依据;智能学习台灯则通过动态调节光强,模拟自然光照条件,帮助缓解长时间学习带来的视疲劳。
- 运动纳入课程体系,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缓解视疲劳。
- 运动作为视力保护的 “隐性疗法” 正被更多学校纳入课程体系。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通过增强睫状肌功能和改善动态视力,帮助学生缓解因近距离用眼带来的视觉疲劳。结合新课程标准,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学生的体质,也为视力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构建可持续防控生态
- 挑战:城乡资源分布不均,家庭观念改变需时间。
-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城乡资源分布不均。偏远地区在硬件设施和人员培训上存在不足,影响了政策的普及效果。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的照明设备可能不符合标准,课桌椅无法调节,影响学生的用眼健康。
- 家庭观念的改变也需要时间。在视力保护被传统学业优先观念压制的情况下,让家长认识到 “防比治更重要” 是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部分家长仍然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视力保护。
- 机遇:国家政策推动教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公益组织推广护眼项目,科技企业降低智能硬件成本,教育领域以健康课程为切入点。
- 国家政策的推动为教育行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例如,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多项近视防控措施,包括改善校园硬件设施、加强视力健康教育等,为教育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
- 公益组织可以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在资源匮乏地区推广护眼项目。例如,一些公益组织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学校捐赠符合标准的课桌椅、照明设备等,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 科技企业通过降低智能硬件成本,将视力保护工具推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护眼灯、光传感器等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让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为学生的视力保护提供了更多选择。
- 教育领域可以以健康课程为切入点,推动 “用眼健康” 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在健康教育课程或主题班会中融入近视防控知识,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近视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 多方协作:国家建立视力健康数据库,学校将视力保护融入日常教育,社会力量促进视力保护普惠化。
- 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全国性视力健康数据库,为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收集学生的视力数据、用眼行为等信息,分析近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 学校需要进一步将视力保护融入日常教育,通过课堂、活动和作息时间设计,确保学生在多维环境下的健康成长。例如,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户外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用眼距离;在作息时间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 社会力量则需要在公益和商业间找到平衡点,共同促进视力保护的普惠化。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和生产更加优质的视力保护产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用眼环境;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护眼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视力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是教育领域的痛点和全社会的健康挑战,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家庭参与的多维协作,构建全方位视力保护体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政策、科技和家庭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视力保护体系。
政策引导是解决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保障。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将视力保护重点前移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强调 “防胜于治”。通过 “六个一” 防控要求为学校提供实施蓝图,如张贴视力表、定期监测、做眼保健操、开展用眼健康教育等。同时,改善校园硬件设施,如实施 “学校明亮工程” 改善采光和课桌椅配置,设立 “微活动区” 增加远眺和体力活动机会。此外,促进家校协作,通过家长学校和专题教育,转变家长观念,重视家庭视觉环境。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科技创新为视力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应用,如基于 AI 的预测模型监测眼轴长度和远视储备量,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智能护眼灯、光传感器等产品提供科学用眼指导。运动纳入课程体系,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缓解视疲劳。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保护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工具。
家庭参与是视力保护的重要环节。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饮食习惯,如保持正确的坐姿、控制用眼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少吃油炸食品等。同时,家长要重视家庭视觉环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居家学习和生活条件。此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视力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总之,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家庭参与的多维协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