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斌伟 杨奇哲 通讯员 王雨林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的这首长征诗,不仅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的真实写照,也让更多人因为诗,认识和知道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12月3日,沐浴着初冬暖阳,中国食品报社采访小组满怀敬仰地驻足在于都河畔,这条被称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一条河流”。在长征渡口处,几艘刷着红漆的木船静静地停靠着,渡口不远处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峨耸立,它们在不停地讲述90年前那段悲壮的历史,也在静静见证着于都大地的沧桑巨变。



于都县万亩富硒大米基地 王雨林 摄

于都县,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关键地域、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之处、长征精神的发祥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与苏区精神形成地之一,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深刻印记。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在此集结,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伟大征程的第一步。于都由此成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璀璨起点,永载史册。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视察,发出“新长征、再出发”的豪迈号召。



于都县富硒西红柿喜获丰收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于都,这片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还坐拥丰富的富硒资源。近年来,于都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富硒产业发展之途开辟出特色路径,为经济腾飞与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县时殷切嘱托。五载光阴,于都铭记于心,紧扣“长征源头 生态硒都”战略发展定位,大力推行“硒+”战略,推动富硒产业蓬勃发展,使“富硒牌”愈发响亮。

于都,正以长征精神为灵魂,以富硒产业为羽翼,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振翅翱翔,让“硒”望之光于这片红土地上绚烂生辉。富硒美食,是一种风味,一种传承,一段历史,是健康与美味的精妙融合,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与独特品格。于都位处江西南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县富硒土地面积约1012平方公里,仿若大自然馈赠的稀世珍宝,为食品产业筑牢坚实物质根基。



富硒餐饮:舌尖上的“硒”引力

初冬暖阳下的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现代化标准富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小楼墙面绘着喜庆的农民画,清池塘、景观亭错落有致……踏入潭头村,仿若步入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此地乃中央红军长征八大渡口之一的山峰坝渡口,亦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0日考察调研之所,还是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在潭头村的“富硒大院”,以当地富硒食材为原料呈现出的一桌桌富硒宴映入眼帘。众多游客前来潭头村旅游观光,必到此打卡,品尝当地特色富硒宴。富硒餐饮备受追捧,根源在于硒元素对人体健康的诸多益处。

“村里还开设了特产超市,专门售卖村民加工制作的富硒特色食品。村民自制的梓山麻饼常常供不应求。”富硒大院负责人说道:“前几个月,每日接待游客上千人。潭头村七八十桌富硒宴同时开餐,却常常一桌难觅!”

位于祁禄山镇金沙村的长征小道,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一支部队秘密的行军路,并从此突破了长征路上的第一道封锁线。它时而依山、时而傍崖,小路狭窄,有时只能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才能通过。这条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实地考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长征沿线保存最为完整、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打卡地。在当地游客集散中心旁的一家餐厅内,处处张贴着富硒的符号和元素,就连每个包房的名字都以“硒”字冠名:硒心、硒罕、硒贤、硒望……“走长征小路,品富硒盛宴”成为到访游客的不二选择。

富硒餐饮如同一颗璀璨新星,崭露头角且魅力独具。它以富含硒元素为鲜明特征,将健康理念巧妙融入每一道菜品。“中国富硒宴看江西,江西富硒宴在于都”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如今在于都,无论是高端餐厅,还是街边特色小店,皆注重富硒餐饮的开发与推广。厨师们匠心独运,以富硒食材为原料,结合精湛烹饪技艺,烹饪出各式各样、风味独特的富硒菜品,打造出令人陶醉的“富硒餐饮”盛景。

“硒+”产业:多元融合新动能

近年来,于都县秉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心打造于都富硒文化IP,强力拉动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富硒文化生态美食地标价值成果转化。目前,于都县拥有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1个、千亩富硒西红柿高标准示范基地2个,百亩以上集中连片富硒示范基地172个,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84个;涉硒经营主体153家,认证富硒产品218个,涉硒商标13个,开发富硒农产品10多类,硒产业总产值超40亿元。富硒小吃亦是于都饮食文化的关键构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独特制作工艺与风味使其深受于都民众及各地游客喜爱。

于都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丁红辉介绍,于都县全力打造以“23个乡镇富硒美食街”为主的富硒美食矩阵。通过策划举办富硒文化交流大会,积极探索“富硒文化+”品牌营销模式,设计富硒美食打卡地图,推出富硒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结合于都红色旅游资源,拍摄微电影、短视频等举措,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线上线下“富硒文化+”品牌矩阵,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于都的富硒美食与富硒文化。先后在广州、深圳、上海、成都、北京等地举办富硒农产品专项发布会;加强与老区直供等高知名度网络媒体合作,“走出去”宣传推介于都富硒产品,同时与央视强农品牌栏目组开展战略合作,在新华网、人民网等知名媒体发表文章,提升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于都县充分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富硒品牌,带动农工融合、农旅融合、农商融合,持续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走出一条“硒+”产业发展康庄大道,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在于都硒博馆内,脐橙、粮油、蔬菜、禽蛋、茶叶等富硒农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于都硒优选商贸有限公司展厅,10元一斤的富硒西红柿、2元多一个的富硒绿壳蛋、8元一斤的富硒大米、古法酿造的富硒梓山酱油、富硒米粉等各类富硒产品均有展出。

走进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江西都夏园富硒果蔬加工车间,工人们在工位上忙碌着。这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集富硒西红柿、富硒脐橙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富硒果蔬加工项目可实现年产3万吨富硒番茄汁、5万吨富硒橙汁,年营收可达3亿元。

“我们到这里投资兴业,看中的就是于都富硒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来自温州的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邦形介绍说,到于都县投资兴业,除了看中产业的发展潜力,还看中了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于都集结出发的红军将士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于都人,长征路上留下姓名的于都籍烈士有1万多人,活到新中国成立的仅227人;为了不让敌人了解中央红军的动向,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为了支援红军渡河,于都人将自家的床铺、门板拆下来,甚至棺材板都送给红军架浮桥……淳朴、热情、勤奋的于都人团结、奋进、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让黄邦形对于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创业更具信心。

步入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万亩蔬菜大棚蔚为壮观。一位在丝瓜大棚内忙碌着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仅丝瓜我们便种植了80余亩,主要销往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丝瓜价格每斤可达8元,主要因为今年打响了富硒品牌,否则依市场行情,普通丝瓜仅能卖到每斤三四元。”

如今,于都的富硒农业产业已具规模,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茶叶、富硒鸡蛋等富硒农产品纷纷上市;《中国好粮油于都硒大米》《于都县富硒脐橙硒含量标准》两个团体标准和于都县粮食收储公司《于都富硒大米》企业标准陆续发布,其中《于都富硒大米》企业标准荣登全国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实现了赣州企业标准“领跑者”零的突破。

此外,于都还荣获“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提名,梓山潭头富硒土壤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富硒脐橙基地被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评为中国富硒脐橙产业基地,富硒脐橙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富硒好果”称号……

富硒品牌:战略布局谋长远

夜幕降临,景观灯璀璨亮起,于都河两岸光影交错,与横卧江上的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5座大桥相互映衬。



富硒美食街灯火辉煌、人潮如织,老街的烟火气袅袅升腾。富硒饮品、富硒功能食品等深深融入于都人的饮食基因。伴随“富硒美食”声名远扬,江西乃至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美食盛宴。

于都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实施“硒+”战略,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专业的产品认证体系,建立全程质量追溯平台,构建三道防线,实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促进于都县富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于都富硒品牌愈发响亮,既擦亮了“长征源头 红色圣地”名片,亦迈出了“长征源头 生态硒都”坚实步伐。

在与记者座谈时,于都县副县长杨国峰表示,关于打响富硒品牌,于都县委、县政府规划从3个维度发力。一是横向联合,构建差异化联盟。推动23个乡镇“富硒”美食资源、景区景点有机串联,打造一条生态优美、文化璀璨、美食富硒的旅游风景廊道。二是纵向深耕,促进全链条成长。借市场引领、政策扶持之力,引入一批代表性富硒制品企业与产品,助力本土美食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交融。三是周边协同,探索多领域联动。推动“富硒文化+研学”发展,进一步建设好富硒采摘研学基地,打造集规模种植、品种展示、产品研发、文旅休闲于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好“生态+种植+文化+旅游”大文章。

于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在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上,正以富硒资源为笔,绘就食品产业的壮丽篇章。

(苏娟、谢小勤对此稿亦有帮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