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提到陈毅和徐志摩一段笔墨交锋的往事了。

陈毅是十大开国元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志摩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是显赫一时的文坛大师,是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两人看似泾渭分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

陈毅和徐志摩曾是同一个文学社的文友,也曾有过激烈的交锋,双方展开一场尖锐的对骂。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首先得从陈毅的青年时光开始说起。

01、川蜀才子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

1913年,12岁的陈毅考入成都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小学。

陈毅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10岁这年祖父陈荣盛家产被地主巧取豪夺,家中破产。

陈毅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

1916年,15岁的陈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读染织专业,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更好的找工作。

1918年,17岁的陈毅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1919年,陈毅发愤图强,又考取官费留法勤工俭学生。

不久,陈毅抵达法国,在巴黎蒙达尼学校法文补习班学习,与蔡和森等人是同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加入李富春等组织的工学互助社。

而后,陈毅积极参加、组织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为此一度被法国警察逮捕。

陈毅就是在法国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这是连他自己都没有预料的。

其实,陈毅本来想成为一个作家,少年时代的陈毅就对文学创造非常感兴趣。

后来陈毅回忆道:

“那时我实在的兴趣是集中在政治和文学方面。辛亥革命以后四川不断的军阀内战,引起我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注意。而我少年时代的教育和我在成都遇见的几个精通中国文学的老师, 以及成都四周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 又把我推上倾心于文学的道路。”

“我的兴趣不在军事, 更不在战争。我的兴趣在艺术, 我愿意做记者, 我喜欢写小说……”

可惜,中国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让陈毅这个文人走向了成为革命家、军事家之路,

1921年,陈毅与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一起,发动和领导了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法国警察逮捕,

这年10月,陈毅和蔡和森、李隆郅等100余人被遣送回国。

1922年,21岁的陈毅在蔡和森的介绍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陈毅应聘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造之路。


陈毅文笔不俗,写了很多抨击时弊和鼓动反抗军阀暴政的文章,入木三分,影响深远。

他因此俘获了很多知识青年粉丝,甚至有女大学生直接来到报社,向陈毅表达爱意。

但陈毅也因此得罪了四川军阀,这年10月,四川军阀杨森强行逼迫陈毅“克日离川”。

陈毅只好来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不久,在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下,陈毅转为正式党员,任北京西部区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

02、声名鹊起

那时候,党的经济来源很少,活动经费捉襟见肘。

为了资助经费,陈毅又拿起笔,向报刊投稿, 赚些稿费。

陈毅在投稿时认识了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郑振铎、茅盾等人。

1924年秋,经金满城介绍,陈毅结识了隶属于《晨报副刊》下的《文学旬刊》的编辑王统照。

王统照被陈毅的文笔和才华所折服,鼓励陈毅多向《晨报副刊》写稿、投稿。


《晨报副刊》是当时中国四大文学副刊之一,是当时很多作家都想发表作品的最佳平台之一,文坛大师鲁迅先生曾在这里共计发表了50多篇作品小说,比如《阿Q正传》。

陈毅本来就对文学创作很有兴趣,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他当即答应下来。

王统照马上和陈毅说好要定期向他约稿。

自此之后,由陈毅在《晨报副刊》以及附属的《文学旬刊》、《西山文社成立通讯》等文学报刊发表了近百篇作品。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散文《西山埋葬》、《归来的儿子》、《十年的升沉》、《报仇》、《文学家你走那一条路》,诗歌《春光》、《游云》、《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等作品。

仅凭这些文章,陈毅足以跻身民国文学大师之列。

一时间,陈毅声名鹊起,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一颗明日之星。

1924年冬天,在王统照的介绍下,陈毅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就是在此期间,陈毅和徐志摩有了交集。


03、诗人志摩

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1月4日,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的一个“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文学社团。

经过发展,会员曾有170多人,囊括了老舍、冰心、朱自清、夏丏尊、刘半农一大批当时文坛俊才,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除了陈毅曾加入这个社团,徐志摩也是这个社团骨干之一,他比陈毅早一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与陈毅不同的是,陈毅还是文坛菜鸟,潜力新人,而徐志摩早已经名扬四海。

徐志摩是文坛宗师梁启超的入室弟子,1917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正式拜在梁启超门下,举行声势浩大的拜师礼。

1918年,徐志摩出国留学,在留学期间,徐志摩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

1924年,徐志摩出版《志摩的诗》,开创新月诗派,震惊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文坛第一诗人,有“诗哲”之誉,并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彼时的徐志摩已经成为享誉一时,闻名遐迩的文坛大佬。


1925年10月,徐志摩接任《晨报副刊》编辑,此时陈毅还在给《晨报副刊》发文、编稿,两人就这样有了往来。

04、陈徐文战

1926年1月21日, 这天是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陈毅参加了李大钊在北大三院大礼堂主持的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

当时有60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陈毅在会上作了题为《纪念列宁》的演讲。

为了扩大影响力, 陈毅事先印刷了演讲稿,并寄给了北京的几家报刊。

尤其是《晨报副刊》,陈毅在这个报刊发表过很多作品,而且他非常佩服徐志摩的才华,对徐志摩这位“不含党派色彩的人”有“一点相当敬重”。


不久,这篇演讲稿被《京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发表了出来。

可是,由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并未发表这篇文章。

徐志摩非但没发表陈毅的演讲稿,反而亲笔写了一篇《列宁忌日——谈革命》, 刊登在了当天的《晨报副刊》上。

徐志摩作为一个具有反封建的爱国的资产阶级诗人,接受的是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向往自由,主张突破封建主义的束缚。

最早的时候,他是赞同革命的,而真当革命了,他又反对暴力革命。

徐志摩表面上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可骨子里他是反对苏联十月革命的。

1925年,徐志摩把他在欧洲求学时的经历想法写成《欧游漫录》,文章中徐志摩就把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形容成为一个阴森残酷的国度。

徐志摩直言不讳地说: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并且忘乎所以地说: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

徐志摩在污蔑苏联革命的同时,还美化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说:

“在中国别的事情不说,比较的个人自由我看来是比别国强的多,有时简直太自由了”。

徐志摩站着说话不腰疼,竟然把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自由的乐园。

不仅如此,当十月革命在中国广泛宣传时,徐志摩却说宣传十月革命的革命志士是被卢布所收买,说:

“我只盼望我们中国人还不至于去领他们的津贴,叫他们国内人民多挨一分饿!”

对于列宁,徐志摩一方面承认他的伟大,一方面又竭力诋毁列宁。

徐志摩这篇《列宁忌日——谈革命》, 先根据陈毅《纪念列宁》一文的内容,认定陈毅(署名曲秋)是一个坚定的列宁主义信徒。

然后他重点谈了他自己对十月革命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效仿十月革命必将失败,我党的革命注定没有前景。

徐志摩坦言自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信仰民主,他害怕十月革命思想。

徐志摩还在文中攻击陈毅,

“盲从了一种完全靠不住的学理, 在幻想中勾画出一副革命的美好前景”“趁热弄弄水弄弄火, 捣些小乱子……”

最恶心的是,徐志摩利用陈毅的疏忽,恶毒地攻击陈毅把当时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全归功于我党,无视国民党的作用,从而挑拨国共关系,破坏国共合作。

因此,当陈毅看到徐志摩这篇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恶意中伤的文章后,怒火中烧,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敬佩的徐志摩是这样的人,说着这样的话。

陈毅从来都不是一个骂人不还嘴的人。

不久,陈毅就写了一篇《答徐志摩先生》,发表在了1926年2月4日的《京报》副刊上,反驳徐志摩观点。

陈毅慷慨激昂,激情澎湃地对徐志摩文章中的主要言论进行了愤怒的声讨和批判,并规劝徐志摩不要害怕革命, 害怕列宁。

陈毅语重心长地劝谏徐志摩道:

“一个人不能完成社会的改造,决不能完成自己,要完成自己只有从抛弃个人主义做起……不要坐在资产阶级的坟墓上, 坏了你一世的聪明。”

陈毅在文章中对徐志摩进行了一番大批判后,再一次坚定地喊出了纪念列宁、革命到底的强音。

最后陈毅特地用孔子的两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以此结尾。

(孔子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可以和他说的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去这个朋友;不可以和他说的话,却对他说了,这就是说错了话,真正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朋友,又不会说错话)

陈毅很少写言辞如此激烈、文笔如此尖锐的文章,徐志摩的任性妄为,真是惹怒了陈毅。

这就是陈毅和徐志摩的一次文笔交锋,两人孰是孰非,历史进程早已经证明一切。

05、宽宏大量

这年8月,陈毅奉命离开北京到四川杨森部队做响应北伐的兵运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自己的革命事业,他根本没有时间继续和徐志摩做无谓的纠缠,两人文笔交锋,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

在此后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陈毅逐渐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最终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

而徐志摩并没有听进陈毅的逆耳忠言,依旧我行我素,沉浸在精致利己主义当中无法自拔,沉浸在象牙塔中风花雪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34岁。

徐志摩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丰碑,留下了很多优美的文字。

可他的意外逝世,让他的人生成为了遗憾,如果他能听从陈毅的劝谏,或许本可以为中国、为社会贡献更多。


徐志摩遇难后,他的遗孀陆小曼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靠卖画来缓解生活困境。

1950年在著名画家钱瘦铁举办的一次画展上,陆小曼也展出了作品。

那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带着自己的夫人张茜也来看画展。

他在陆小曼的画作前驻足良久,十分喜欢那几幅画。

当知道这几幅画的作者是徐志摩遗孀陆小曼时,陈毅告诉在场的人:

此人当年有“北有唐瑛,南有陆小曼”之称。

而后,陈毅又对张茜说:

“过去我在上海中法大学读书时,多次听徐志摩老师讲课,依辈分而论,这陆小曼还是我的师母呢”。


陈毅当即买下了那几幅画。

当陈毅知道陆小曼生活困窘以后,又说:

“应当安排工作,给以照顾。”

这就是陈毅,事实上陈毅和徐志摩并没有师生之谊,两人还曾有过争执。

可宽宏大量的陈毅非但没有打击报复陆小曼,反而对她关怀备至。

在陈毅的照顾下,陆小曼从此生活无忧,安享晚年。

当胡适听说这件事后,他若有所思地感叹道:

“陈毅这个人,人情味就很浓。”

陈毅是著名的元帅诗人,他曾评价自己道:

对朋友,我是诗人;对敌人,我是元帅。

这个自我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