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们没有被发现

现代人怎么都不会相信

早在四千多年前

那个我们印象中的“原始社会”

人们已经可以制作出

薄如蛋壳的陶器

其技艺之精湛

现代人进行仿制都不是件易事


物档案

名称:蛋壳黑陶高柄杯

年代: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

尺寸:高26.5厘米,口径9.4厘米


蛋壳黑陶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

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

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

是已出土同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

它表面“黑到发光”,呈现金属质感

杯壁厚度均匀

最薄处仅有0.2~0.3毫米

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

“蛋壳陶”正是因此得名


蛋壳陶的最薄处往往在杯口部位

蛋壳黑陶杯通常由

盘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构成

以独特的大盘口作为器形主要特征


高柄杯的演化

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也不例外

它盘口浅敞,杯身直筒圜底,圈足形器座

器柄细长而中部鼓起

刻有镂空装饰

里面装有一粒陶丸

晃动时可以发出清脆的响声


也有人认为,柄部鼓起可以增加下半部分的重量,杯子就不容易倾覆。

想象一下

如果现在用这个杯子喝东西

每当你端起杯子,或者轻轻晃动

就能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

岂不妙哉!


蛋壳黑陶高柄杯

能成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

一个重要原因是:

只有薄胎黑陶中才有高柄杯这种器形

由它来“出任”中国历史上制陶水平的最高峰阶段——

龙山文化的代表

实至名归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其他蛋壳杯。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那么,这种“薄如壳”的漂亮杯子

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呢?

蛋壳陶薄胎的成型得益于陶泥的选择

以及快轮拉坯和修坯技术的运用

蛋壳黑陶杯均为泥质陶

其陶泥细腻程度

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

每件蛋壳黑陶杯都是手工制作

要经历选料、制坯、装饰、烧制、

渗炭、打磨等多道工序

一件复杂器物还要分开制作

然后拼接到一起


实验考古研究表明

制作薄胎高柄杯

应是用刃口极锋利的刮刀类工具

在快速旋转的同时刮修坯泥

当器壁达到极薄时

再进行磨光、加刻镂孔和划纹


临沂市博物馆所藏蛋壳杯,盘口、杯体等部位有细密的同心圆纹,说明制作时使用了快轮刮削等工艺。

而器物之所以光亮无比

是因为用磨光石长时间打磨胎体表面

导致胎体中的石英、云母、

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

顺着一个方向排列

对光线由漫反射变为平行反射

使得器表熠熠发光


薄胎黑陶高柄杯,1975年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出土,由杯身和杯柄两部分套接而成。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蛋壳黑陶的黑色是高温渗碳技术的结晶

具体做法是在烧窑后期

封闭陶窑的排烟孔

使窑内积聚大量黑色浓烟

其中微小的炭粒不断进入陶胎空隙

并向陶胎内部扩散

从而形成胎体致密、内外均黑的黑陶


高温渗碳技术示意图

正是因为有如此复杂精湛的工艺

蛋壳黑陶才会在轻薄的同时

保持细腻坚硬的质地

从而拥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

硬如瓷,击如磬,掂之飘忽若无,

敲击铮铮有声”的美誉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年-3800年

对应着传说中“唐尧虞舜”的时代

是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鼎盛时期

蛋壳黑陶正是当时农业、

手工业空前发展的产物


龙山文化时期的各种石质工具。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展览

在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成组陶礼器中

很多都兼具一定的实用功能

比如陶鬶、陶罍、陶鼎、陶豆、陶壶等

只有蛋壳黑陶高柄杯是专门的礼器

它不再是一只喝水喝酒的杯子

而是成为陶礼器组合的核心

专职在重大祭祀或礼仪活动中“亮相”


鸟喙足黑陶鼎,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目前,海岱地区蛋壳黑陶高柄杯

出土总数超过100件

在数量庞大的龙山文化陶器中

属于数量极少的一类

主要出自大中型聚落遗址等级较高的大中型墓葬之中

出土墓葬墓室一般较大,随葬品较多

有些还有玉器、猪下颌骨等随葬品


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出土的玉器,当时的片切割技术在同时代遥遥领先。

古人有“器以藏礼”的观念

礼器作为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物

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使用何种礼器

都有严格规定

蛋壳黑陶高柄杯

制作难度极高,仅为少数人拥有

以它为核心的成组陶礼器的出现

也说明体现早期阶级社会

等级名分制度的礼制已经成熟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策划:张春晓 高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