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国LIFE杂志摄影师Dmitri Kessel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来到北京,拍摄了一组题为“Peking-1946”的照片。

Dmitri Kessel,乌克兰出生的犹太人,小时侯跟着家人逃往罗马尼亚,辗转移民美国,以摄影为职业,二战时候做战地记者遍历欧亚,为LIFE杂志工作时,在中国的南京、上海一带生活过大半年。


凯瑟尔( Dmitri Kessel)

钟鼓楼、天安门、街边小吃,这组珍贵的彩色照片是他对北京观光客似的扫描,但却如实再现了70年前老北京的建筑风貌及生活日常。

这组照片中,有一组照片并不在北京城内,而是通州照片,Dmitri Kessel深入到一个小乡村,用相机记录下了百姓的生活状态,每一张照片都散发着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经查询得知:此处为通州花庄,男主人为教书的徐先生,当时44岁,妻子姓王,45岁。


乡村全貌

1946年,一座被树木环绕的小村庄,周围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干净,树木的叶子也都落了,显然正处于深秋的季节。


村口游戏

收割过的庄稼地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乐园,一群小孩子在村口的田野里拉着手做着游戏,旁边还有不少的小看客,其中有两个小女孩都背着更小的孩子。在距离孩子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


五圣神祠

村口的这座小庙叫“五圣神祠”,体量虽小,却供奉的是龙王、花神、土地、山神和药王五位神灵。此刻,它前面平整的石供台也成了孩子们聚集玩耍的地方。


玩弹球

几个女孩子蹲在地上弹玻璃球。记忆中的小时候都是男孩子喜欢玩这种游戏,原来在几十年前,弹玻璃球同样受到女孩子的欢迎。


村内道路

横穿村庄的一条土路,道路两边堆着一个个土堆,大概准备整修道路。一个小姑娘坐在门前的土堆上,一边照顾着弟弟,一边看着过往的行人。


农家小院

一户农家小院内的场景,院子不大,呈成细长条状,一侧的厢房外墙皮已经脱落,但收拾得很整洁。婆婆抱着小孙子在堂屋的暗影里向外张望,女主人站在屋檐下看着两个孩子玩耍。


农家门前

这户人家的院落比较大,尽管摆放着不少盆盆罐罐等杂物,依然有一大片空地可供孩子们玩耍嬉戏。


编花篮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篮……”三个小女孩将脚搭在一起正在玩“编花篮”游戏,一边唱着儿歌,一边用单腿蹲下或站起转圈。在不远处,有一个“小秃瓢”正在静静地观看,


小秃瓢特写

小秃瓢身穿撒花棉布裤子,脚踩老虎鞋,腰系屁帘,手持一根细长的棍子,两脚分开而立,乍一看颇为威风。


猪尿泡

可是,棍子一头挑着物品似乎不怎么体面,原来是一只充了气的猪尿泡。不体面就不体面吧,但挡不住人长得可爱,连照相师都忍不住要再拍上一张。


两个幼儿

一把放着玉米芯的破藤条筐成了两个幼儿的玩具,不得不承认,两个小不点的发型都挺个性的,男孩头顶上留着一撮毛,女孩脑瓜顶上扎着一根小辫。


伤心欲绝

不知男孩怎么招惹到了小女孩,让她哭得十分伤心,一边哭还一边努力往外爬,打算尽快离开这块是非之地。话说小姑娘手里拿着的两只鸡蛋形状的半透明东西是什么呢?


姐妹俩

哭泣的小姑娘和她的姐姐在一起。这张照片拍得非常细腻,以至于姐妹俩衣服上的粗布纹路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注意看,比较前一张图片,妹妹的头发明显长长了许多,我们因此可以获得一个信息,当年凯瑟尔曾在这座村庄里长住过或者不止一次来到这里采访拍照。


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的教室门口贴着“竹因风定平安久,花为春明富贵多”的对联,横批为“天下大定”,此时为抗战胜利的第二年,这幅对联颇为应景。在教室内的黑板后面有一块“天官赐福”的牌匾,说明这里可能是一座天官庙。


学生读书

老师站在学生的后面,正在监督孩子们读课本,当时的课本为竖排字,依稀可以辨认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字句,可知学生读的是蒙学《三字经》。


破烂的课本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有没有读到肚子里不知道,反正“破”的确是有了,三个孩子的书本一个比一个破。而照片左侧的男孩,似乎已经读得昏昏欲睡了。在教室门外,站着一位背手老太太,不知是不是前来督学的。



检查背诵

一个小男孩站在老师面前,正在接受老师检查背诵。当时的通县还隶属于河北省,因此在黑板上出现了“河北省”的字样。直到1958年,通县才划归为北京管辖。


推磨

那时候的小孩子除了上学、玩耍之外,还要帮助大人干活。图中的小女孩正在帮助大人推磨,将粮食颗粒磨成面粉。


小伙伴

小女孩在木盆里洗衣服,心爱的小奶狗一直站在旁边陪着她,画面非常温馨。过去的人们生活非常节俭,这一点从小姑娘旁边的水瓢就能看出来,原本已经坏掉了,被人用线重新缝在一起。


农家院落

这是村内的又一户人家的庭院全景,一条砖石砌成的甬道通往三间主屋,甬道两边摆放着铁锅、水缸等杂物,几只鸡正在院子里悠闲地觅食。


窗台上

主房的木格窗下,是用长条木板铺设的窗台,窗台上晾晒着鞋子和一些形状奇怪的东西,倚墙放着一只柳编的大簸箩。


老两口

从照片呈现的情况看,这个院落里居住着祖孙三代,共五口人。这两位是家庭的长辈,老爷子戴着眼镜,精神矍铄。引入注目的是条几案上摆放的很多葫芦,不知老爷子是个玩家还是一位擅长葫芦烙画的手艺人。


卧室

老两口的卧室当然在主房内,房间四壁贴着白纸,靠墙堆放着木箱及柳条箱,在炕头的躺箱上放着香炉、灯盏及茶壶等物品。


读书

老爷子是村里不多几个识字的老人之一,闲暇的时候,他会坐在炕头,依着窗户,打开一本书看看,打发一下时光。


小两口

小两口站在主房前,儿子个子很高,穿长衫,正是前面出现过的村里的小学老师。身后门框上写着 “帘外有天垂杨柳,堂前留地种芝兰”的字样,通过这一幅文雅的对联,便可知这是一户诗书人家了。


夫妻合影

摄影师让小两口再靠近一些,儿媳妇神色坦然,儿子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严厉的教书先生在老婆面前温顺的像只猫。


抽烟袋

儿媳妇精明强干,很讲究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头发梳得纹丝不乱。她有抽烟袋的癖好,从她坐在门口抽烟的姿势就可以看出来,儿媳妇在家里是一个很强势的人。


做针线

拿着烟袋像爷们,放下烟袋便成了家庭主妇,此时的她正在神情专注地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从这里可以看到庭院的一角,为了美观,围墙的顶部是用砖瓦砌成的一圈花墙,墙上涂着的白灰已剥落殆尽。


做饭

家中来了客人,儿媳妇便忙着在灶间做饭。不知为啥要把案板安置得这么低,干活的时候必须弯腰低头才可以。


磨粮食

过去的人讲究男主外女主内,而这名儿媳妇可谓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这是她家大门外的景象,在靠西边的位置,是一堵土矮墙,矮墙前安着一口石磨,这是旧时家庭所必备的粮食加工设备。


筛面

儿媳妇的确能干,离开石磨,便马不停蹄地坐在簸箩前筛面粉。她手里使用的工具叫箩,将磨好的面粉通过箩过细,细面粉落在下面的大簸箩里,麸皮就留着箩里。


卧房

这是小两口的卧室,炕边有一条古色古香的条几,上面摆放着镜子和花瓶等各种物品,在实用的同时,也取“平静”的寓意。炕头摞着盛放衣服的箱子,儿媳妇正盘坐在炕上整理鞋样。


母女情深

儿媳妇坐在门前的砖头台阶上正在哄怀里的女儿睡觉。女儿额头点着红点,穿着干净的肚兜,模样非常可爱。


含饴弄孙

爷孙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小孙女粉嫩的脸蛋紧贴着爷爷,闭着眼睛,很享受在爷爷怀里的时光。


供台

从前面图中可以了解,画面中的供台位置是在厨房内,很吻合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理念。这里是家庭祭祖的地方,墙上挂着先祖的画像,画像下摆放着先人的牌位以及祭祀的贡品。


拜祖

每当清明、春节等重大节日或者先人的忌日时,这户人家都要在这里进行祭祀仪式。尽管老爷子年事已高,手脚不便,依旧要在先人的牌位前行跪叩礼。注意看,在牌位旁边还摆放着观音菩萨的神龛。


跪拜的儿子

老爷子叩拜之后,教书的儿子和儿媳依次跪拜。祭祖是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凝聚力所在,也是尊崇先祖神灵的一种表达方式。


打盹

人老了瞌睡就多,老爷子坐在温暖的阳光下,也不知不觉地打起了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