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虽然早就在使用火枪火炮打仗,但清廷对枪炮却是顾虑重重,一直不敢放手发展的。

尤其是火枪,就算妇孺手执之,只要轻轻一扣扳机打中了,就能一发而击毙身披重铠的百战悍将。这就是清廷不肯把火枪大规模推广全军并大力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从而导致了火枪火炮技术停步不前,最终落后而挨打。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清朝军队重视火枪火炮吗?

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

其一,清廷很明白火器之利,实际打仗时很重视火枪火炮。但是,同时又很害怕火枪火炮。所以他们对火器的态度是矛盾的,体现在了“又爱又怕”,又想用、又要去限制其发展的心态之上。

其二,因为清军曾在战场上如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了装备着大量火枪火炮的明军,所以清廷虽然深知火器威力,但对这种即将划时代武器的重要性,产生了认识不足的偏差。

就是以上两个原因,使得清廷仅仅只限于打仗时把火器拿出来练一练,用一用,但平时又严禁推广。仗打好了,就又将枪炮束之高阁,造成了最后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局面。


九进十连环——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清军对火枪火炮的运用。

实际在康、乾时代,清军打仗时已经离不开火枪火炮了。

反击侵略的雅克萨之战时,沙俄火枪手们以犀利的精准射击,枪炮协同的猛烈火力,给参战清军造成过重大伤亡,给清军将领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此战过后,清军的少数八旗精锐部队开始装备火枪,并展开了对火枪火炮的战阵运用训练。

到了康熙帝三征噶尔丹战争时期,八旗精兵们对于火枪火炮的技战术运用,早已经非常娴熟。


1690年8月发生的乌兰布通之战,就完美的展现了清军枪炮战阵的威力。

当年5月,叛乱的准噶尔蒙古大汗葛尔丹,率3万蒙古骑兵东进,叛军骑兵们装备了大量由沙俄提供的滑膛步枪。凭借其凶猛的火力,一路击破外蒙古诸部王公,进抵内蒙古乌兰布通。

乌兰布通,即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距离北京仅700华里,骑兵两日可到,京师震动。

清军与噶尔丹叛军初战失利。

康熙帝大怒,调集京中禁卫军及八旗精锐,大举出京击敌。

7月29日,清军主力与叛军主力在乌兰布通相遇。

叛军列阵于坡上,因东西两翼无屏蔽,便用万余头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笼,蒙以湿毡,在野外构筑起了一座“驼城”,与清军会战。

清军率先攻击,叛军士兵依托驼城,以驼背上的箱垛为掩体,集中火枪向清军射击。

清军数次进攻不利,调整部署。

决定以火炮开路,火枪兵为前列、冷兵器步军继后,骑兵为两翼的攻击战术。

清军再次发起进攻,先集中火炮轰击,打垮了叛军驼城防线。然后清军火绳枪手列队迭进、排枪轮射。清军步骑则随后紧跟,以步军冲击正面,骑兵袭其两翼,发起全线猛攻。自早晨至日暮,激战一天,大破准噶尔叛军,噶尔丹大败,以诈降为掩护,率残部仓皇西逃。

之后数年内,清军连续出兵征讨噶尔丹,最终平定叛乱。然而平叛战争中,火枪火炮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

后来的雍正朝平定青海,乾隆平大小金川,清军的历次作战中,火枪火炮在战场上所起到的作用,实际早已超过了弓箭刀矛,枪炮事实已经成为清军中头等主力兵器了。


清军还在征战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枪炮协同战术,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进十连环”。

“九进十连环”是一种大部队结阵野战时依次开火,以形成持续火力的阵战之法,具体阵法如下:

八旗精兵们的火枪步骑队伍与炮队各按旗帜排为三队。

第一队,大阵前排布列鹿角拒马为防线、以汉军旗火器营鸟铳步队居中,火炮排列左右,满州八旗军火器营鸟铳马军分别列阵于火炮位置两翼。

第二队以前锋营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翼。

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立其他应援各部队。

交战时,先以火炮向敌齐射一轮,举鹿角、诸军列队齐进,大约前进二十余步,便听鸣金声响而止步,举火枪瞄准,然后火枪齐发、火炮再齐射一次。

如此马步军连续推进九次,火枪齐射九次,火炮便齐射十轮,枪炮循环连发,保持火力不间断,此即所谓“九进十连环”。

“九进十连环”是进攻型阵法,包含着火器与冷兵协同。演练时,当第十次连环推进射击完成后,与敌军距离已在咫尺。

这时候,中军鸣金三声,鹿角阵线会分出八个缺口。藤牌刀盾兵从缺口列队而出,在阵前布防,操演刀牌,近战肉搏。

紧接着,火枪队在刀盾掩护下,鱼贯而出,列队展开徐进式的轮射。

徐进式轮射,就是每一横队火枪手射击完毕、不再退向阵后,而是保持队列继续装填弹药,后排横队则迈步前出,变成第一列,然后举枪射击。射击完毕,也停于原地装弹,其后排则再次前出,再射击。如此一排排交替而进,排枪轮射。

火枪火炮连续轮流齐射,敌军在我猛烈的火力打击下,已呈崩溃边缘。这时候,八旗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的骑兵出动,两翼迂回包抄、正面冲击,一举摧垮敌军。


由此可见,康乾时期的清军精锐,对于火枪火炮和冷兵器步骑在战场上的协同作战,战术并不落后于时代,临阵运用也已经熟练无比,可谓如臂使指。

然而,清军也仅仅只限于八旗精锐在战事发生时,才推出火器操练,一旦战争结束,立即就枪炮入库,等于自废了武功。这是为什么呢?

说白了就只有是一个原因:害怕!

清廷对火枪火炮的忌惮与顾虑。


在明清战争时,八旗精兵悍将们在战斗中以铁骑纵横突击,身披二重铁铠,挟强弓重箭、手执虎枪与云梯刀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直打得明军稀里哗啦,最后丧失了野战的勇气,这一直是清军最引以为傲的光荣事。

故而,大清立国,以八旗为根本。而骑射与武艺,又是八旗甲士们的立身之技。

然而火绳枪技术发展与运用一旦放开并推广全军,那么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后果:一个从未练过武艺,只训练了小半年的普通农夫,如果用火绳枪瞄准射击,那么只须一枪,就可以毙伤一个武艺娴熟、身经百战的八旗悍将。

对清廷来说,这事是很可怕的。

因为如此一来,大清八旗精兵的威慑力岂不荡然无存?

而大清的国本岂不也因此而将动摇?

由此,清廷对火器技术的态度,显得非常矛盾,打仗时要拿出来用,而平时不但不推广全军,反而还给火器技术发展设了种种限制。


清廷对火器的认知也是有偏差的。

认识偏差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清军在立国之初,曾一次次击败了已经跨入了火器时代的明军。

日趋昏庸而腐败的明朝中后期,对新技术的态度,却是很开放的。

嘉靖年间,明军在平定东南倭患的战争,与装备了大量火绳枪的倭寇交战后,立即就以敏锐的嗅觉,认识到了这款火器对军队的意义。

于是,火绳枪迅速成为了明军的武器装备,军中地位不亚于传统的弓刀枪矛,成为了明军的主力兵器之一。

而大明匠师们仿制的火绳枪,技术也是不亚于欧洲原产地的,甚至大明还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燧发枪。

比如戚继光编练的蓟镇明军,步营内的火绳枪百人战斗队和弓刀枪棍组成的冷兵器百人战斗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五比五。

同时,明军也摸索出了火枪火炮在大规模战中中的运用方法,以及制定了严格细致的操典。

由此完全可以说,明军的火枪火炮技战术,是与欧洲同步的。

而实际上,清军的九进十连环,战术上也并不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多少。

明末军队的火枪和火炮,让清军在崛起之初就深刻的体会到了火器的威力。

然而,又由于明末军制腐败、纪律涣散、疏于训练,整体战斗力低下不堪,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火器战阵的威力。

所以,清军的八旗精兵的骑射和重甲长矛冲击,屡次能击垮装备了大量火器的明军。

这样的怪现象,就使得清廷错误的认为:枪炮虽利,但是最后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仍然是坚决果断的冷兵器步骑冲击。


清廷根本没有意识到:火枪火炮的出现,将会彻底取代弓箭刀矛成为军队的主力兵器装备,并改变战争方式。

于是,在明军中已经成为了主要兵器的火绳枪和火炮,到了清代后仍然只是一个辅助兵器的地位。

对火器威力又爱又怕;又对火器技术发展又充满了认知错误。

这就使得清军的火枪火炮技战术原地停步了一二百年,最后错失了火器技术发展时机,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时期在“洋枪洋炮”下的全面大溃败。


鸦片战争前的清军状态。

康乾盛世时,清军训练充分的八旗精锐部队,还能打出“九进十连环”这种充满了攻击精神的枪炮战术运用。

但经过了乾隆后期、嘉庆与道光时期的几十年承平后。八旗精兵们曾经能在战场上摧锋破阵的“九进十连环”,也在长期的闭关自守与文恬武嬉中,逐渐变成了花架子。

到了1840年,清军部队的大部分官兵对火器运用,因为荒废日久、疏于训练,已经非常陌生。这时期的清军,实际是患上了与明末军队同样的病:

军纪废弛、训练如儿戏,火枪火炮打不准,冷兵器格杀又不行。

实际还不如明末!

因为明末时,好歹还能制作出性能与欧洲同步的火绳枪。而由于清廷对新技术的抗拒态度,火器的不发展,使得清军的火枪火炮几乎仍然停留在明末的水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