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即宋真宗,他是宋太宗赵光义之子、宋太祖赵匡胤之侄。不同于父亲与伯父,宋真宗在位期间做了一件他们想做都未敢做的事——封禅泰山。那么,宋真宗为何要封禅泰山呢?他这么做到底有哪些目的呢?结果都实现了么?
泰山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气息,从上古时期就流传出了许多关于泰山的神秘传说,到秦皇汉武时期的封禅泰山更加奠定了泰山在中国古代帝王心中的地位,至于古代帝王为何要封禅泰山?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有过一番解读,他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再具体对封禅进行解读的话,班固又说到:“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可见封禅泰山无外乎这两个目的,其一王受命于天,表明自己是天之子,向世人宣布自己的正统性,其二创造治世,天下太平,向上天禀明自己的功绩,再次表明自己是接受天命来治理人世。
可惜到了宋真宗时期封禅似乎有了别的含义,历史上著名的帝王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在能名列前茅的功勋帝王中宋真宗真的太过普通,另外在这么多著名帝王中也不是每个帝王都会去封禅,要知道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封禅泰山的皇帝一共才六位,宋真宗就是其中之一。别的帝王比如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封禅泰山确实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功绩,封禅泰山也无不可,到了宋真宗这里你很难想象他有哪些过人的功绩,咸平之治勉强算是他的一个闪光点。至于世人为何对他印象时刻,不是他有一个与吕武并称的皇后刘娥,亦或是其他,而是宋真宗最想摆脱的一个盟约——澶渊之盟。
宋朝自从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惨败后,再无力北上出兵,战略逐渐由主动进攻变成被动防御,可宋朝的不进攻不代表别的敌对势力也选择不进攻,在宋朝北部的辽朝依仗自己的武力选择了对宋朝的步步紧逼策略,不断派兵南下侵扰宋朝,发展到后来掠夺财物,屠杀边境百姓也成了常有之事,宋朝对此虽有抵抗但敌不过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的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一味防御更是增加了辽朝攻灭宋朝的野心,公元1004年,辽朝在辽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带领下,亲率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城。至此危急时刻在宰相寇准的劝谏下,宋真宗决定亲征。
宋真宗的亲征极大鼓舞了前线士兵的士气,宋军一改之前的颓势,双方在交战中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宋军倾斜,辽国萧太后见此一来觉得辽军战线过长,有被切割的风险,二来在之前的交战中辽军多次被击败,士气受挫,未免夜长梦多,萧太后提出议和,宋真宗得知辽朝的意图后,不顾当时宋军有利的形势,派人前去议和,而后签署了后世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很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不过后来随着王钦若的一番话,宋真宗如斗败了的公鸡似的,再也没有先前的高兴心情,那么王钦若到底给宋真宗说了什么呢?在《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王钦若的话对宋真宗而言不亚于当头棒喝,自此开始变得怏怏不乐。
宋真宗的反应出乎了王钦若的意料,原本王钦若是准备用澶渊之盟来贬低寇凖的,谁曾想打击到了宋真宗。为了化解宋真宗的尴尬,又为了满足宋真宗好大喜功的爱好,王钦若向宋真宗提议举行封禅大典,宋真宗一听如找到了救命稻草般,示意王钦若开始准备。
前文说到前去泰山封禅一般有以上两个目的,但封禅也不是说去就去的,按照古人的理解“国之将兴,必有征祥”也即天下即将出现太平盛世必定会有祥瑞出现,也就是说宋真宗想要前去泰山封禅,在此之前天必定会降下祥瑞,于是轰轰烈烈的天降祥瑞之事如雨后春笋般在宋真宗朝出现,其中最著名的祥瑞莫过于天书的出现。公元1008年,早朝完毕之后,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带领群臣迎拜之后,启封。自此群臣、百姓请求宋真宗封禅之声不绝于朝堂,时机成熟之后,宋真宗下旨前往泰山封禅。
宋真宗封禅泰山的目的也很简单一来借助封禅强调赵家政权的合法性,二来想借天意来震慑外敌,宋朝的尴尬在于在当时它并不是一家独大,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天降祥瑞,封禅泰山成了宋真宗最后的颜面,其三为自己遮羞,文治稍微说的过去,武功真的拿不出手,更为不堪的是还签订了城下之盟。
宋真宗晚年为了自己的颜面如此的折腾,封禅泰山不仅没有成就自己光辉的一面,反而成了一场闹剧,无怪乎在《宋史》中关于宋真宗本纪的评语中用了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自此之后历朝历代的帝王再不提封禅之事,泰山封禅在宋真宗之后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