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上门来,大叫:“不可以!”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际经过研究决定建造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既能够解决召开重大会议的场地,又能够顺便完成对北京市建筑的规划。

而这个能够容纳下万人的大会堂就是如今气势磅礴的人民大会堂,很少有人知道它在设计建造的初期面临了不少的困难,从选址到设计都耗费了背后工作人员的不少心血。

单从选址问题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的分歧。

得知要建造人民大会堂,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这个选址要放在正在正在规划的新北京城市,也就是五棵松附近。

他提出这一方案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个是放在新北京城市能够带动周边的发展,将政治中心放在新城,这样也有利于新城区的发展建设。

第二个也是他提出这一建议的根本原因就是放在五棵松附近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北京老城区,保护那些经历了风雨岁月洗礼过的古建筑。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直以来都是古建筑的保护者,所以提出这一想法,也是想要在规划新建设的时候能保留老城的历史风貌,让它不被破坏。

然而他们的想法却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反对,他们的想法恰恰想法,认为应该将人民大会堂给放在天安门前,就像莫斯科红场一样,最大限度地靠近天安门这个政治中心。

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老城区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所以才要将政治中心放在这里,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凝聚力,更加有代表性,从成本上来说,还可以节省建造资金。

如果在五棵松附近建造人民大会堂,工程量要更大,但是放在老城区,原有的许多设备和资源都能派上用场。



其实这一点,不仅是苏联专家的考量,也是中央的顾虑。

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国家发展建设迫在眉睫,但是刚刚经历过一场民族战争,建设工作使用的每一点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

综合考量下来,梁思成的建议有着保护建筑文化的深远意义,但是却解决不了眼下的资金紧缺。

最终,建造在五棵松方案的被否决,人民大会堂的选址被定在了老城区。

虽然定为了老城区,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建筑却不能够放在天安门广场上,否则不仅会破坏掉中轴线,也会显得有些局促。

中央考察团和苏联专家经过数次讨论,最终决定把这个地方定在南长街以南,并且立刻开始征集设计方案。

为了能够建造好人民大会堂,设计院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几乎不眠不休,将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这个神圣又伟大的工作上。

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一建筑不光是要解决实际需求,也是给人民们展现新中国积极的发展面貌。

抱着这样的心态,人民大会堂就这样一点一点,在群策群力当中热热闹闹地建成了。

直到如今这座建筑仍旧没有落入俗气,它既有西方设计元素的巧思,又不乏总是建筑的大气舒展,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优秀的范例之一。

资料来源:人民大会堂选址天安门秘闻:苏联人起到决定作用—中央网络电视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