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宁记忆》

威记

五湖四海一城聚,艰辛困苦几人数。

转眼芳华渐落尽,惟留初心心头矗。

致敬支宁人

张贤亮和银川(或者说宁夏)的缘分是注定的。威记最近在写支宁人传奇,结果翻到一些资料和“张贤亮”这个名字有关,比词条里的注解丰富多彩了。原来熟知的大作家背后,还有这么丰富的故事和经历,读起来让人感慨。

正好有网友说威记怎么不写写具体的支宁人物?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吧?只是如有不妥,敬请原谅,出发点只是想让人们了解更多支宁人的历史和传奇。



当初,张贤亮来到宁夏,在那个年代,多少有“被逼”的成分,用一个词来说,叫“下放”。

他没有想到,这竟然会改变了他的一生,而对于宁夏文学来说,却是迎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

1955年,这个时候,宁夏的省制已经撤销,是为“银川专区”,张贤亮随着大批有“身份”的人从北京来落脚到银川的贺兰县“京星乡”做农民,对贺兰县东北方向靠近黄河的田地进行复耕。

但是比较幸运的是,他的高中学历让他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候的高中学历,已经是高学历了,不像现在,大学本科毕业普遍得很。1956年秋天,甘肃省第二文化干校来招人,他被选上了,从农民一下转变为文化教员,改变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如果没有“大风歌”事件,张贤亮大抵会像其他很多文化教育的人们一样,随着1958年宁夏设立自治区,甘肃撤制而随之跟着撤往甘肃,成为甘肃人,而不是宁夏人了。

“大风歌”事件,让张贤亮受尽了农场劳改的苦。但同时,这些苦在后来却又成为他翻身的筹码,或者说钥匙,因为,在后来他把这些苦难经历,通过文字(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使得他声名鹊起,一下子成为了宁夏文学或者说中国文学的一个名人。

这些文学,有人说是“苦难文学”,也有人说是“反思文学”,但不管如何,这也真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张贤亮来说,是坏事,同时也是好事,可谓“祸福相依”。



现在人们提起张贤亮,除了他的文学作品,讲得最多的要数影视城。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业范例。他之所以发现这个商机,是因为他在这里劳作过。

1992年,他在电视上看到说镇北堡要搞一个影视城,于是一下子兴趣就来了,因为他熟悉那个地方啊。成立这个影视城,也是经历一番波折和纠缠,最终还是顺利办下了。

文人经商,张贤亮也算是“开眼”了。大概在1992年的《宁夏日报》上,发表了对张贤亮采访的一个稿件,名字就叫做《张贤亮睁开了1/4的眼睛》。他是这样来说的“我有四只眼睛,其中1/2是用于创作,我的职业是个作家。1/2过去是闭着的,现在我要睁开了,1/4用于文联工作,1/4用于经商。”

事实证明,他真的有“四只眼睛”。

1/2的眼睛作为作家,他相当成功,被誉为春天的故事唱响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

1/4用于文联工作,他使得宁夏文学成为了一座高地,并且提携和鼓励了一批如今闻名全国,在当时是后起之秀的作家,比如说“三棵树”,因为,他就是标杆,就是榜样!

1/4用于经商,现在的影视城成为人们来游宁夏的必去地之一,张贤亮的经营功不可没。



很多人说张贤亮经营影视城,是“贩卖荒凉”,这没错,但是却不全面。在那个下海的浪潮里,张贤亮其实有很多选择,比如说“金木水火土”五个项目,他独看重“土”(就是影视城),除了“出卖荒凉”没什么成本,还因为:

1、他觉得作为文化人,搞文化是他本行,加上有娱乐圈的人脉,因为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结识了很多演员名人;

2、影视城在他劳改的时候去过的地方,有特殊的感情。

张贤亮和宁夏,这也算是相互成就吧?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