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参考文献:《刘少奇之子刘源》、《我的父亲刘少奇》

1955年,共和国正在举行授权仪式,开国将帅齐登场,场面庄严肃穆。就在这时,有个小孩蹦蹦跳跳的来到了怀仁堂,小孩肩膀上有一副肩章,但很明显是画上去的。

他的出现,让严肃的环境变得有些滑稽。而恰巧怀仁堂里朱老总、彭老总、陈毅三位元帅和邓小平同志正在聊天,他们并未因孩子的出现而生气,反而非常自然的开起玩笑。



杨尚昆拉着这个孩子走过来,说:看看咱们未来的将军。几位元帅也笑眯眯的打量着孩子,陈毅还调侃道:肩章还有字呐——芝麻酱。这么一说立马羞的小孩一脸通红,周围的人也都大笑起来。

这一幕被历史定格,也让小孩永远的烙印在记忆深处,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在身经百战的将帅中间,我鼓肚昂头,可以想象,要多牛有多牛…我简直飘飘欲仙,脚底生风…芝麻酱成为了我的别称雅号。

很明显,这个能在中南海、在开国元帅面前“逞威风”的孩子,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名字叫做刘源,可能一些年轻人没听说过,但是他的父亲却人尽皆知,名叫刘少奇。

说起来,刘源的人生也是充满复杂,时间回到1951年,那一年共和国已经成立,中国人民昂扬斗志,一切都是欣欣向荣。在这一个美好时刻出生,刘源相较于其他革命后代,无疑要幸运很多。



出生后,他的童年是在中南海度过,因为可爱听话,很受领袖们的喜爱。开篇提到的杨尚昆,被他称为“杨爸爸”。还有那三位开国元帅、小平同志,也都很宠他。

不过刘源也有害怕的人,这便是他的父亲刘少奇。刘少奇在历史上以严肃著称,不仅强调自身的共产党员修养,就连对待自己子女都秉持严厉家风。

他认真的教导自己的孩子品德修养,并且严格监督他日常行为,确保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很明显,刘少奇的严厉让小刘源很有压力,但也为他后来的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7年9月,刘少奇一家离开中南海,刘源的人生发生巨大转折。那时他也经历过惶恐,不知道未来道路在何方。但庆幸的是刘源很坚强,很快调整状态,并于1968年报名参与知青上山下乡。

不久后来到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开启了农村劳动生活,这一干就是整整7年。



7年的时间,昔日的孩童早已变成了一位能吃苦耐劳的子弟兵,他不仅学会种地,而且还自学马列著作,研究针灸给当地人看病,积极帮农民盖房,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好青年。

时间来到1972年,他接到中央的批示:父亲已去世。那一刻,刘源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1975年,刘源回到北京成为一名普通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刘源报考一度遭遇挫折,好在小平同志亲自出面干预,让他得以顺利参加考试。

1978年,刘源凭借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从此从一名普通农民工人完成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再往后,刘源的人生便不再有波折。

——一方面是刘少奇被平反,另一方面是新时代下知识分子越来越受重视。



根据刘源的回忆:父亲被平反后,他得以恢复如初,而且大学毕业后,他甚至有望取得更高成就,但是他依旧选择先回到农村。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觉得我好像欠农民的,回农村是我的一个愿望”。不得不说,虎父无犬子,刘源无愧于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觉悟和品质都是极高。

1982年,刘源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担任公社的一个小干部,然后凭借丰富经验和高等学历,一步步从副乡长干到县长,然后又从县长坐到郑州市副市长这个位置。

在36岁那年,他更是被推举为副省长。那一年刘源信心满满,带着河南人民在工业交通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在地方上闯出了名堂,因此1992年他被中央调到解放军武警部水电指挥部担任政委。



这是一个巨大跨越,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这里,他尽职尽责、刚正不阿,多次与不法分子做斗争,所以在200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

此时的他,已然变成父亲心中所期待的那般模样。他不仅有能力,更有觉悟和阅历,此刻再回看当年的历史,似乎对一些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晚年的时候,刘源开始书写关于父亲的历史,并且针对当年的一些事进行了自己的点评,其中有不少评价足以被官方资料引用。

例如他曾经点评过父亲的错误:我认为,他一生最大的错误有两件。第一件是大跃进,以及之后三年的调整不力;第二件则为对待文化大革命的决策收效甚微。

不得不说,刘源的评价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份,而是从客观中立角度作出回应。当然,这也正是刘少奇同志所心念的,新时代接班人就应该有自我批评的能力,相信他也会为现在的刘源而感到骄傲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