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下旬,毛主席照例来到北戴河小住,新华社记者钱嗣杰获准随行,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毛主席的日常生活,还因此碰到了一件趣事。
毛主席一直有畅游大海的爱好,北戴河因此成了他最喜欢的度假地之一,可就在1964年夏天,毛主席不仅在北戴河畅游,还会时常练习骑马。
“毛主席为什么要在北戴河骑马呢?”
这是钱嗣杰当时常常浮在心头的疑问,可他也清楚,“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是自己作为工作人员要坚守的铁律,这件事也渐渐被他淡忘了。
直到多年后,经过一些报纸杂志的解密,钱嗣杰才搞清楚毛主席当年在北戴河骑马的真实用意,正是老人家毕生最渴望的一件事——骑马考察黄河。
在不了解这一梦想的人们看来,骑马考察黄河不过是毛主席身为浪漫诗人的一种情怀彰显,只有认真了解过毛主席从战争年代与黄河结下的不解之缘才会明白,老人家生前对黄河的魂牵梦萦由来已久。
转战陕北时,他就曾专门去看过黄河,还发出了无限深情的感慨。
“自古道,黄河百害无一利。这种说法是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便只能看见洪水,不见河流。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谈5000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呆不了这么久,抗日战争中,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那时,对黄河的评价更要改变了。”
1948年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时,毛主席再度对着波涛汹涌的黄水陷入沉思。
“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从那之后数十年,无论工作多忙、担子多重,毛主席都在找机会能够骑马沿着黄河流域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曾无比坚信“人定胜天”的毛主席,即便在中国革命以及大江大河治理问题上说了很多气壮山河的话,面对桀骜不驯的黄河却表现出了深深的敬畏与谨慎,从未说过“根治黄河”,反而常常叮嘱相关地方领导“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对于老人家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怕这其中承载着太多历史情节、民族情怀、个人梦想。
身为开国领袖,他的个人梦想大多与家国大业有关,如搜集中国战争史材料、学习自然科学、当大学教授等等,至于骑马到黄河实地考察,他在1959年4月召开的八届中央委员会上有过明确解释。
“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一天走六十里,骑马三十里,走路三十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根据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她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显而易见,毛主席想要沿着黄河骑马考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还有与之有关的人文发展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合理治理与利用黄河的自然资源,因为他心中已经在酝酿着两个战略目标——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
奈何天不遂人愿,从1952年开始,毛主席总会找机会亲临黄河,倾听黄河的咆哮、两岸民众心声、治理汇报,因为各种原因,直到1963年,他都没能实现骑马视察黄河的梦想。
那一年金秋时节,历经“大跃进”、“自然灾害”等波折的新中国终于走上平稳发展的道路,毛主席心中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感,即便中苏关系发展不尽人意,可新中国还是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出独立自主的风采。
由此,毛主席正式通知汪东兴,他要着手从黄河源头开始骑马考察。
为了保证考察行动万无一失,1964年元旦刚过,内蒙古军区保卫部副部长就带队开始先行考察,相当于提前踩点。
由此可知,1964年夏天,毛主席在北戴河骑马绝非娱乐,而是在为计划1965年成行的黄河考察做准备,因为同年8月爆发的“北部湾事件”,考察计划再度搁浅,也注定成了毛主席的终生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