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02
深入宫廷内幕:带你走进真实的清宫,揭示太监与皇帝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全新视角:这本书不仅能满足读者对太监的好奇心,而且将他们置于治国之道和宫廷政治的核心位置去讨论。
历史再现:通过生动的叙述和详实的宫廷档案、内务府案情报告,使读者切身感受到17、18世纪清宫的日常生活。
权力博弈:书中揭示了太监如何在清朝早中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深度研究:广泛利用历史资料,构建了一个个详尽而引人入胜的太监故事,全方位展示了他们的私人生活。
角色多样:从忠诚的太监到最终背主的个体,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太监形象,丰富了历史叙事。
社会影响:通过探讨太监对内廷和外廷运作的重要性,揭示了他们在维持清朝政治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皇帝心理解读:作者通过对太监管理政策的研究,展示了清朝皇帝如何努力避免重蹈明朝覆辙。
学术贡献:这本书不仅是对太监历史的深入探讨,也是对清朝皇权和宫廷政治研究的重要贡献。
故事感人:普通太监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清朝宫廷世界,读者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为解读清朝前150年太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涵盖了清朝历史上三位最重要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统治观念都深受明朝宦官腐败当道的影响。在这部极有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探讨了清朝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干政的覆辙,以及太监在种种限制下是如何取得权力与地位。本书描绘了那些曾经忠诚却最终背主的大太监,也展示了普通太监的生活。这些故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为我们窥探清宫世界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
03
1792年,82岁的乾隆帝在清军击败入侵的廓尔克后志得意满,撰文彰显自己的“十全武功”。18世纪中后期,他治下的中国疆域辽阔、社会繁荣,但内忧外患早已显露。与此同时,英国在七年战争中击败法国,成为海上霸主,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对原料、市场和财富的巨大需求。1783年,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后,英国先是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控制,更把目光投向了马六甲海峡以东。
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往清朝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远渡重洋,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英使不肯下跪而乾隆大怒、清朝以天朝自居而无视其他文化导致了冲突、乃至中国近代的持续落后,成为讲述这一时刻的主要旋律。
本书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作者认为,马戛尔尼使华,是中英密切接触的结果,而非开始。清朝当时有不少人对欧洲知之甚多,但英国的威胁让拥有这些知识变得危险,故无人愿意显露。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当鸦片战争最终爆发,帝国主义以及一种全力与之相拮抗的民族主义,就占据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主流,世界权力格局也随之改变,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越来越重要。
04
清代郯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小县,默默无闻,但多灾多难。妇人王氏,一个疑案记录中昙花一现的受害人,在飘雪纷纷的夜晚,惨死于丈夫之手。
利用县官回忆录、地方县志与《聊斋志异》,史景迁还原了17世纪末这个边缘县城的生存样貌:普通百姓挣扎于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没有官场人脉帮忙应对,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可以倚赖;无名女性没有法术和金钱做靠山,婚姻可能是毫无欢乐的陷阱,舆论与道德的纠缠随时将她们置于死地。
穿梭于聊斋的幻梦与郯城的苦难之间,他们在崩解的现实中,苦求肉身与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志怪故事中渴望正义的降临。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是对当时的郯城恰如其分的注解。在人鬼莫辨的世界,人们详实而真切地体味命运的尖厉。
05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书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起来,力图展现一个不同以往的北朝历史画卷。
06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07
本书是一部断代史著作,讲述的是广义的三国时代,即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的史事。书中对汉末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并对其中的重要人物和史事进行了辨析,根据史料记载,纠正了一些通行说法的错误;对三国时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学术文化和文学创作的成就等也进行了梳理,全面展现了三国时代的面貌。本书史料扎实,论述严谨,语言简洁流畅,是一部既有厚重的学术分量,又流畅易读的断代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08
有趣、有料、有用!一本书带你解锁金庸小说里那些奇奇怪怪的知识!
读历史,究竟可以有多上瘾?让吴钩来告诉你答案!
丐帮是不是很穷?江湖门派哪里来的收入?韦小宝到底能不能有这么多老婆啊?……金庸的江湖世界里,还隐藏着哪些社会史细节?
和吴钩一起,开启一场正经的社会史探索之旅吧!
吴钩自述少年时代便钟爱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基本上都读过一遍以上,是武侠小说的忠诚拥趸。像所有喜爱武侠的人一样,吴钩也有过梦想自己练成绝世武功的时候。如今写这本解读金庸的小书,正是为了了却少年时的武侠情结。
金庸的小说很多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场景,很多人物也都是真实的,但小说毕竟是虚构,书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的生活仍是十分遥远。吴钩从历史知识的角度,对金庸的小说进行解读,丰富我们对人物的想象,呈现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武侠世界。
历史是什么?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大仲马)。因为有历史,才撑起了金庸小说的波澜壮阔。跟随吴钩,开启一段溯源之旅吧!
09
西汉与康乾是对现代中国影响很深的两个时期,作者以这两段历史发育、壮大和衰落的过程为主线,全景描绘了社会上升时期所特有的帝王英武、人才迭出、生产富足、开疆拓土的盛大气象以及潜在的种种危机。书中既有对人性、历史事件的剖析,也侧重于从人口、经济、环境的角度阐释历史,探究历史深层次的运行机制。
★ 不只关注宏大叙事,而是走进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全景展现西汉、康乾两大盛世景象。
★ 以管理者视角重历西汉、康乾从初创到鼎盛的盛世之路。
★ 从历史中学习拘一格的选人用人之道、恩威并施的管理之道,看到更深层次的管理世界。
★ 从盛世中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历史的辉煌时刻离不开统治者出色的管理能力。中华五千年沉浮历史,就是一幅壮丽的经营诗篇。
★ 百万播放量音频课程精华集结成文,再版修订重磅推出。
★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作序推荐。
★ 作者曾多次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开设历史课程,深受企业管理者群体欢迎。
10
《何以秦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写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为止,精彩演绎了秦崩楚亡汉兴,华夏一统的历史华章。历数楚汉争霸历史事件中的著名军事战役,以及徐福海外求仙、黄石公授书张良、焚书坑儒、沙丘之谋、指鹿为马、鸿门宴、霸王别姬等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还介绍了皇帝称号、秦朝服色、咸阳名称、博士官职等历史常识。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普通读者的秦汉历史入门书,也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