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央红军第1师第1团奉命在敌人防御集中的大渡河右岸打开缺口,从而为红军渡河创造条件。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第1团最终于25日成功占领了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并在这里强渡了大渡河。

然而,当时红军手中仅仅只有几条小船,如果单凭这几只小船来渡河的话,那么少说也要一个月才能将几万红军战士全部渡过河去。要知道当时国民党的几十万追兵就在后面,如此缓慢的过河速度显然不现实。

为了让大军迅速过河,中央决定让第1师干部团就在安顺场渡河后沿江北上,其余部队则直接沿江北上,准备两路夹击夺取160多公里以外的泸定桥。三天后,红一军团的红4团接到上级命令:命你部为先头部队,限一天内夺取泸定桥



接到命令时,红4团虽然是距离泸定桥最近的部队,但依旧还有着240里的路程。要在一天内赶到指定地点,而且还要拿下位于天险上的泸定桥,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不过,红4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受命后没有任何为难,他们即刻组织部队整装,开始争分夺秒地朝泸定桥赶去。只一夜时间,红4团硬是打着火把奔袭完了240多里的山路, 于29日清晨按时抵达泸定桥头,创下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而这个奇迹,同时也让敌人万万没有料到。

29日下午四点,随着全团冲锋号一并吹响,22名勇士手拿短板,身背大刀开始夺桥。尽管敌人已经将大桥拆成了13根光溜溜的铁索,可在红四团将士上下齐心的掩护下,勇士们还是将成功桥铺了过去,再度铸就了长征历程上的辉煌一幕。

飞夺泸定桥战役后,红4团名声大噪,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这支英雄的队伍。四个月后,红4团又在另一天险腊子口创下了神迹,帮助中央红军打通了由川入陇的唯一通道。

一场场胜利下来,红4团的威名无人不知,就连毛主席都多次对这支部队赞誉有加。金一南也认为,黄开湘如果赶上授衔,起码开国上将(出自《闪耀东方》)。

那么,黄开湘明明是一代名将,立下过赫赫战功,可他后来为何声名不显?金一南为什么觉得黄开湘能授上将?

本期文章,为您揭晓。



黄开湘是江西弋阳县人,于1901年出生在一个叫黄家村的村子中,他年少时曾向人学艺,学成后以箍桶为生。有意思的是,黄开湘虽然只是个箍桶匠,可他从小却还习了一身好武艺,长大后他身高达到了一米八几,尤其以一把斧头使得出神入化。

我们知道,在弋阳县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红色人物,他就是方志敏,而黄开湘,正是与方志敏一个镇上的老乡。

1926年开春,方志敏奉组织之命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黄开湘得知后立即积极响应,很快就成为了方志敏的得力助手。后来为了秘密筹建农民协会,黄开湘就借着箍桶的名义挨家挨户走访,最终顺利协助方志敏完成了对农协的创建。

经过方志敏的考察,他觉得黄开湘有能力,有信仰,于是便推荐他入了党。入党之后,黄开湘的觉悟和党性得到了极高的提升,他很快就成长为了弋阳地区重要的党员代表。

1928年1月,黄开湘参与了方志敏领导发动的弋(阳)横(峰)起义,正式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出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后,黄开湘被任命为了上饶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于不久后参加了对江西武装力量的整编和领导工作。

两年后,红十军成立,黄开湘出任了参谋长兼82团政委一职。在开辟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总是拿着一把斧子带头冲锋陷阵,打得白军闻风丧胆。后来到了中央苏区,周恩来还对他赞不绝口,并将他戏称为“程咬金式的斧头将军”。

从那以后,人们便多以“斧头将军”来称呼黄开湘。朱老总听说了其事迹和外号后,也特意找到了他,并把自己的配枪送给他说道:“今后不要再用斧头肉搏了,这支枪就送给你吧。



不难看出,早在苏区时,黄开湘就已经名声大噪,且备受上级的关注和呵护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其实并不是“黄开湘”这个名字,而是“王开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江西话中,“黄”和“王”的读音非常接近,当地人都不太能拎得清。所以,当人们问起黄开湘的姓名时,他的口音总是让人听成“王开湘”,久而久之,大家都以为他叫“王开湘”了。

正是由于“黄”和“王”的一字之差,使得黄开湘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人知晓,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建国后遭到了污蔑。当然,这是后话。

话说回来,来到中央苏区不久后,黄开湘就进入了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了红七军团第19师的师长。之后他又率部参加了全部的反“围剿”斗争,还凭借着一把神来之斧再度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红军再度陷入了缺衣少粮的局面。为了更好的统筹全军供给,中央军委成立了红军总供给部,由赵尔陆(1955年授上将)出任部长,黄开湘担任政委。可没想到,在这个职位上,黄开湘却险些得罪了李德这尊大佛。

当时我军很多战士连饭都吃不起,但作为中央军委一把手以及国际顾问,李德却始终享受着特权,不仅顿顿有吃有喝,且还得有牛肉和雪茄。有时候后勤实在困难,没有这些东西,李德就会跑到供给部大吵大闹,惹得一众干部都对他都颇有微词。

有一次,李德的餐桌上没有牛肉罐头,他又气急败坏地跑到了供给部,用他的鬼话骂我们的干部。对于他的举动,大家也都习惯了,所以也没有人搭理他,只心想着让他赶紧发完飙回去。可是,这次李德却不知为何来了劲,骂骂咧咧了半天都不肯离开,严重影响了供给部的工作。

这时,黄开湘回来了,他一进门就看到李德在那里耀武扬威地叫骂,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黄开湘本来就对这个洋顾问看不顺眼,如今又在这里撒泼,于是一怒之下也不管对方的身份,指着李德的鼻子就开骂:“你这个绝三代的东西,少在我面前充爷老子!

虽然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可李德也明白对方在顶撞自己。要知道在整个红军队伍中,看不惯他的大有人在,但敢和他顶嘴的,黄开湘绝对算得上是第一个。最后,李德狠狠地瞪了黄开湘一眼,然后离开了供给部,而人们都清楚,黄开湘和李德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不过,李德还没来得及报复黄开湘,第五次反“围剿”就在他的瞎指挥下失败了。好在红军及时收到情报并突出了敌军的重重包围圈,有生力量这才得以保全,从此开始了辗转转移的长征之路。

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过半,红1军团建制受破坏极为严重。在此情况下,黄开湘向周恩来申请到一线任职,在很快得到批准后,他接替耿飙担任了红1军团2师4团的团长,而中央配给他的政委,正是刚刚从火线提拔起来的杨成武。

当时杨成武不过二十岁的年纪,参加革命也才不过五六年的时间,因此,在年龄和资历上都占优的黄开湘,堪称红4团的绝对主心骨。此后,二人带着红4团从湘江一路打到遵义,在遵义会议中,红4团还担负起了警戒的重任。在遵义会议召开的过程中,黄开湘和杨成武二人带队在松坎一带整整警戒了七天七夜,为会议的安全闭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后来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每一名战士手上时,黄开湘喜极而泣,他万分激动地说道:“我们一直在盼望着毛主席能指挥军队,现在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毛泽东重新掌权不久,敌人又调集大军进犯赤水和土城一带,经过分析,中央军委决定在土城对敌人展开阻击战,从而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然而。由于情报失误,红军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敌我力量差距,结果导致战斗未能取胜,还险些遭到了敌人的包围。

好在黄开湘和杨成武的红4团打得异常英勇,圆满完成了先锋团的任务,这才带领大部队成功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而后得知朱老总没能及时撤出来,两人又果断带着80多名战士折返了回去,拼尽全力将朱老总平安救了出来。

经此一役,毛主席深刻记住了“王开湘”和杨成武这两个名字,而在战役总结时,他还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对两人予以了极高的评价。从那以后,黄开湘便成为了军团长林彪的得力干将,一有不好打的仗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而黄开湘和杨成武,也从来没让林彪和中央失望。



在中央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无论是大渡河上生死一线的飞夺泸定桥,还是川陇边界“虎口拔牙”的奇袭腊子口,黄开湘和杨成武的红4团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那么长征的走向如何,必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1935年8月17日清晨,红四团正在开干部会,商议如何过草地的有关事宜。这时,中央突然来了通知,是毛主席的亲自指示:由红四团担任先锋团,必须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红军路线来

对于毛主席和党中央强硬的指示和命令,黄开湘十分坦然,他对部下说道:“毛主席亲自把先过草地的重担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

过草地的艰险自然不必多提,茫茫草地上,根本分不清哪一块是沼泽,哪一块是洼地。整个开路的过程,几乎就是由红四团战士们用身体一步步试出来的。等到走出草地时,红四团已经牺牲了两百多位战士。

而走出草地后,作为先锋部队的红四团,又接到了攻占腊子口的重任。这个任务,比起草地开路,更是艰巨百倍。

腊子口在藏语中就是“天险”的意思,当时这里是一个相当逼仄的隘口,左右不过三十米宽,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而且隘口前的腊子河水流湍急,只有一座木桥通过,敌人只需在木桥前铸好工事,便有万夫莫开之势。

在刚发起攻势时,红四团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采取中间强攻,两侧迂回的方式。可是隘口险要,杨成武带人打了六次冲锋都没有效果。正面得不到任何进展,迂回的兵力也只能退回来,战局一时陷入僵持。

关键时刻,黄开湘突发异想,他决定带人从左侧的悬崖上攀过河去,从而迂回到敌人的后方。计划敲定,他便带着两个连的战士在夜中徒手攀上了峭壁,由杨成武在正面吸引火力。

结果,就是凭借着这不可思议的一招,黄开湘成功带着战士们绕到了敌人的后面,并配合杨成武前后夹击拿下了阵地。战斗结束后,毛主席在听了黄开湘的操作后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连连称赞其“腊子口上降神兵”。



进入陕北以后,黄开湘和红四团又在吴起镇的“切尾巴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并创下了“步兵追着骑兵打”的传奇。战后,毛主席再一次表扬了红四团,他饶有趣味的说道:“有‘斧头将军’王开湘和‘白袍小将’杨成武,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可是,这时谁也不知道,这个深受毛主席信任和看重的“斧头将军”,会如此突然的“不辞而别”。

1935年11月6日,中央红军与刘志丹、徐海东率领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当天中央就召开了一次全军干部会议,宣示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会后,中央还给每位干部都发了一块大洋,让大家可以好好加个餐。

结果,正是这一块大洋的加餐费,让黄开湘遭了大罪。

据杨成武后来回忆:“...我们几个老战友聚集在一起痛痛快快地狠吃了一餐。回来的路上又淋了一场大雨,可能出汗、淋雨,肚里又灌了些油水,结果我们两人都得了伤寒病,他比我病得厉害。他连续半个月发高烧,经常神志不清...

后来,由于部队里极度匮乏药品,黄开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救治,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连日发着四十多度的高烧不退。这突如其来的病痛将黄开湘折磨得不成人样,他整日都陷入昏迷当中,直至11月中旬的一天,神情恍惚的黄开湘突然抓起了枕头下的配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便开了枪。

随着一声枪响,黄开湘的生命戛然而止,这位斧头将军的传奇人生,也就此落幕。

黄开湘自戕后的第一时间,杨成武并不知情,当时他正在外养伤。事情传到毛主席那里后,他无比震惊,随即怒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为什么不看住他,为什么不把他的枪收走,为什么?

就连素以冷漠著称的林彪军团长在得知爱将去世的消息后,也不由得感叹:“此乃断我手足之痛!”

几天后,杨成武才接到老团长出事的消息,他赶紧拖着病躯回到了团部。只不过,等他到时,黄开湘已经下葬了,而且由于他自杀的缘故,有人觉得不光彩,便将其草草安葬,连块墓碑都没有。

杨成武来到黄开湘的目前,他感慨万分,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老搭档,突然去世后连块像样的墓地都没有,这让他心痛万分。于是,他自己找了一块木板,写下“王开湘之墓”,悄然立在了他的坟头....



黄开湘去世以后,由于种种缘故,他的资料相当匮乏,而且对他的记载还是以“王开湘”之名来进行的,这就使得黄开湘之名无人知晓,更无人提起。

黄开湘参加革命以后,他的家人便很少听到过他的消息,在苏区时黄家族人还听说过他的一些事迹,但红军长征以后,就彻底没有他的音信了。

直到1986年,随着《杨成武回忆录》的出版,黄家族人在书中发现杨成武所述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在苏区的事迹,与黄开湘几乎如出一辙,加之两人名字相同,黄家族人不免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王开湘”会不会就是自己的族人黄开湘

这个疑惑很快就被弋阳县党史办主任的李松河所了解,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特意组织了一支调查小组去到北京,面对面采访了杨成武。结果,经过杨成武的回忆证实,王开湘确实就是黄开湘无疑,这个结果无疑令人振奋。

采访结束后,得知李松河等人是带着黄开湘家人的期望前来的,杨成武顿时显露惊喜之色,他紧紧握住李松河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道:“他是长征的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

临别之际,杨成武还一再对众人嘱托:“你们回去要好好宣传黄开湘,他是人民的大功臣!

有了杨成武的证明后,黄开湘的英雄事迹和光辉过往,也逐步浮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很快,黄开湘唯一的女儿黄菊花被人找到,杨成武将军在得知后还特意差人将她接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而老将军此举,除了源自他想对老战友的后人作一点补偿外,更多的还是他对黄开湘的怀念之情。

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英雄的不断推崇,全国各地都开始挖掘红色人物,旨在发扬英雄精神、宣扬红色文化。这时,黄开湘牺牲地所在的甘泉县罗汉川(经考证应为洛河川),近年来也开始宣传这位飞夺泸定桥的英雄,特别是杨成武的回忆录,成为了人们还原黄开湘形象的绝佳史料。

但可惜的是,由于当年黄开湘去世后没有得到妥善安葬,他的坟地早已面目全非,而时隔多年后,杨成武也早已记不清自己这位老战友的坟地所在。为了找到黄开湘的墓冢,甘泉县还开始了“寻找黄开湘,让英雄回家”的倡导,这个倡议还在当地掀起过一阵“寻墓热潮”。

只不过,由于资料匮乏,知情人也大多不在,所以“寻找黄开湘”这项工程,至今也没有任何进展。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感到欣慰,黄开湘这位曾创造了无数军事奇迹的英雄、曾被毛主席夸赞过数次的优秀将领,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事,也将有更多的讲述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