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目标定位,矢志不移,聚力攻坚,着力推进宿迁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厚实的“宿迁答卷”。


宿迁市委宣传部供图

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拾级而上”

10年来,宿迁的综合实力实现“初露头角”到“拾级而上”的转变,地区生产总值跨了三个千亿台阶、去年达4398.07亿元,排名从2014年的全国95位提升至68位、每年前进2-3位;人均GDP上了五个万元台阶;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省占比逐年提升;所辖三县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宿迁的产业发展实现“蓄势待发”到“百业集聚”的转变。工业总产值上了四个千亿台阶、去年突破5000亿元,位列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榜第76名。白酒产业营业收入、膜材料产值、光伏组件产能分别占全国6%、5%、4%,新能源产值突破千亿。服务业增加值达两千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作为“电商名城”,每秒钟有37件快递发往全国和世界各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10%以上,花木产业产值占全国5%,大闸蟹出口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首位,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近千亿。

生态公园实现“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获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林木覆盖率、中心城市绿化率居全省第三、第一,PM2.5浓度十年下降了50%,国省考断面优Ⅲ水体比例达96%、创历史最好水平。“耿车蝶变”成为全省践行“两山”理念典型案例,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全省最高,“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改革创新实现“局部探索”到“系统集成”的转变。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宿迁加快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90项、省级试点340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等380余项改革获国家级和省级推广,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


富民增收,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在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水产支部的帮助下,洋河新区张渡村从2021年开展生态种养模式,选用宿迁农科所自主研发的“泗稻301”,建立120亩“稻虾共养”示范基地,不仅亩产水稻900多斤,还可以养殖龙虾200多斤。近日,该基地的大米更是取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磊表示,下一步,将引领更多的村民和大户加入绿色种植中来,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广大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不鼓,是衡量乡村振兴成色的重要指标。宿迁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防返贫、兴集体、富农民”,依托项目创新联农富农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就苏北粮油稻米产业链延伸项目来说,项目方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协同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已累计签约种植订单面积50万亩,辐射带动380余个经营主体从事优质稻米产业增加收入,为宿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带动致富方面表现突出的还有渔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是宿城区王官集镇按照“三生融合、三产融合、渔文旅融合”理念打造的特色产业园,充分发挥全链条产业链在带动群众就业、村集体增收等方面的“乘数效应”,在渔具制造、赛事参与等方面可带动550余人就业,同步带动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宿城区耿车镇正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突出产业支撑,支持各村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如今,红卫村的多肉植物、刘圩村的蓝莓果蔬、大众村的板材电商等已成规模,“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事做”勾勒出城乡融合、乡村共富、群众幸福的美丽画卷。

目前,宿迁人民生活实现“奋力奔小康”到“迈向现代化”的转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翻一番,城乡收入比1.57:1、全省最低。


向绿而行,润泽美丽家园

河水清澈,风景如画……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市区的马陵河,虽是初冬,但来游玩的市民并不少,或散步于曲折的小路,或流连于冬日的风景。

马陵河是宿迁市区老城区一套重要的排污河道,全长5.2公里,一度又黑又臭。经过综合整治,如今的马陵河城水相融,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宿迁城区的一道风景线。

黄河故道改造、“一岸一线”治理、洪泽湖生态保护修复……近年来,宿迁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宜居生态环境。以推进河湖长制为切入点,合力推进“两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整改完成84个污染源问题清单;完成骆马湖、洪泽湖岸线生态修复治理153.6千米;完成洪泽湖退圩还湖14.44万亩;完成洪泽湖“醉美湖湾”生态廊道建设。

近年来,宿迁围绕中心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在宿迁鸟悦园,飞鸟昆虫、杉林茂草构建起绿色低碳的生态空间,沙坑、滑梯、健身器械为老年人、儿童提供意趣盎然的活动空间。

古黄河雄壮河湾公园、鸣凤漙公园、虞姬公园……一批兼具文化底蕴和时尚元素的精品公园成为城市中的“绿肺”,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市司法局、市住建局门前看到,曾经的围墙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放单位庭院62家,共享绿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共享停车位5000余个,共享卫生间90个,补齐了民生服务短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截至目前,宿迁累计推进实施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公共空间林荫化等“乐享园林”建设项目221个,让人们切身感受到生态之美。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宿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然在宿迁大地上铺就。


建设“可爱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日,宿迁举办了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参赛项目为2023年—2024年在宿迁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共有152个项目报名参赛。

自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以来,宿迁已连续实施“你逐梦·我护航”、向祖国献礼——宿迁社工志愿者在行动、重阳敬老、西楚妈妈在行动、微心愿征集圆梦……聚力擦亮“让爱归‘宿’‘迁’手志愿”品牌,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成为宿迁社会新风尚。

宿迁2017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作为全国第二、全省第一蝉联,次年提出打造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如今正大力推进“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慈善之城”建设。

老街巷承载民生烟火,传承着市井记忆。作为宿城区典型的老街巷,曾经的黉学街长期存在商户侵占公共空间、私搭乱建、经营混乱等问题。对此,宿城区以“绣花功夫”全面整治门头招牌、强弱电线、人行道外立面等,并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让老街变身历史文化、餐饮文化和网红文化“新坐标”。

在此基础上,宿迁大力实施“城市空间治理三年行动”,出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导则汇编》,三年累计完成300个治理项目,创新开辟邻里驿站276处。宿迁还深入实施城市魅力营建行动八项工程,精绣“可爱城市”之形,培育“可爱城市”之魂,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内涵。

为增强城市人文关怀,宿迁加快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推进盲道、轮椅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等人文性设施建设,探索具备条件的居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亦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