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陈永军
作品名称:自作词《游武夷山有感》
作品书体:草书
作品尺寸:八尺(250cm x 150cm)
创作时间:2024年7月
作品释文:波影撩人,曉葉題霜,一眸冬蘊無邊。層峰相對,仿說舊時年。昨日風吹煙散,只留取,幾頁殘箋。斂心緒,循聲遠望,九曲溪中迂迴聞號。奇峰隨路轉,岩茶招手,老樹聽泉,扁舟一葉畫中游。清香溢,碧水丹山。縱有愁絲幾縷,也應是,盡付涓涓,峰水抱流。登天游高處,望玉女鏡台,紫陽書院,古佛青燈,斜陽正好,雲海起微瀾。念迢迢,歲月荒遐,問君今何愁?
作品钤印:永军私玺、道居、偶得
作者简介: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陈永军书法创作感悟:
2008年,由中国书协、河北省文联、邯郸市委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在河北邯郸市博物馆隆重举行。此届大展是中国书协组织的权威专项展览,中国文联、中国书协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近万人参加,群贤毕至,盛况空前。全国第二届草书展评选分为初评和复评,先从全国各地16000余件来稿中初评出2000件入围作品,再从2000件入围作品中复评出400件入展作品。入展作品皆代表着当代草书创作的较高水平,我的一件草书作品有幸忝列其中,本人也作为特邀作者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次日上午,我登上开往北京的动车,去参加空军书法骨干创作培训班。在车上,我与邻座的乘客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原来这位李先生也是全国二届草书展的入展作者,六个小时车程到达北京西站后,别时我俩交换了手机号码,以作他日之约。
2024年7月11日,我正在山西晋中参加文旅部培训班,接到李先生来电。他说想邀请十位全国书法名家的精品力作,在福建福州筹办一场“以书为媒 以茶会友”的书法公益展览,并将该活动收益作为福建宁德一位英雄母亲的老房子改造基金。故特邀我创作一件书法作品参展,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即可,文体不限,提倡自撰,书法作品尺寸为4-8尺,竖式为宜,于7月30日前创作完成并寄出。
我一直践行书法公益事业,自当应承,在放下电话翻看备忘录确保时间完成创作后,便回复了他两个字:“支持”!
书写内容方面,我选择了2017年元月与浙江乡贤黄益明兄一同访学武夷山时的自作词《游武夷山有感》。整幅书作长250厘米、宽150厘米,由竖式三条屏组成,纸张为浙江富阳杏黄色元书纸,书体为草书。
这件作品文字较多,共计134字,所以在书写时更应注重作品聚散度。聚散,侧重体现在章法上,或表现在笔法、字法中,或蕴藏在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变化里,显长短虚实、穿插避让、紧松收放之意韵。如作品首行中“波影撩人”四字,“影”字左部聚右部散,“撩”字右部聚左部散,适时改变左右内部结构,形成聚散的自然变异,产生势从内出、潜伏于里之韵;三行中“循聲遠望”四字,“循”字右聚左散,“聲”字上聚下散,“遠”字内聚外散,“望”字中间聚上下散;五行中“老樹聽泉”四字,“老”字聚“樹”字散,“聽”字聚“泉”字散;七行中“峰水抱流”四字,“抱流”两字聚“峰水”两字散,“峰”字聚“水”字散,“抱”字聚“流”字散;九行中“歲月荒遐,問君今何愁”九字,“歲月荒遐”四字散“問君今何愁”五字聚,先散后聚,聚散关系相互顾盼。结构聚时,有舒展豪放之意;结构散时,收茂密充实之趣,力求以散破聚、以聚救聚,聚散有变、错落有致,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唐·张怀瓘《书议》曰:“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即为此意也。
这件作品有较为明显的中轴线摆动和相互交错,行内形成“S”形微摆,但中轴线基本保持平衡,不走偏,稍显活泼、风趣和生动,亦增加了草书作品草性的自我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作品二行中“峰相對,仿說舊時年”八字,成“S”形左右摇摆,有轻快灵动的旋律感;四行中“迂迴聞號。奇峰隨路轉”九字,加大线条细度弧度适当增加空间布局;六行中“也應是,盡付涓涓”七字,写小加密与右行靠拢加强块面感;八行中“紫陽書院,古佛青燈”八字,成中轴线微摆,呈现动感微妙的空间秩序。书写中行与行之间交错有致,疏密得当,得古法而不失古意,有呼应又有对比,摇摆而流落,跳动且通贯,寓含着丰富的节奏韵律,实为自然书写时收获的一点意外之喜也。
收笔纵观书作,一种满章法之感扑面而来。字满而密,未见大片留白处,少见出穴之笔,看似笔画边缘四溢但意留纸内,行间距较近,字间紧凑,适时用长线细线弧线增加了草法内部活性和动性。这种恣肆率意,时连时断,气韵贯通的行笔手法,大大提高了视觉张力。纸墨相发,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在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显,从文心和草性而言,也是对自我情感的充分表达和如实展现。
当我把作品折好装进信封时,不远处茶台上飘来一股甘甜味厚的茶香,看着这杯爱人给我泡好的武夷岩茶,汤色金黄略带微红,一如这件作品元书纸之颜色。予人不禁联想到茶树在岩缝之中而出、倚山岩而植,又在茶农白天采茶夜晚炒茶的辛勤劳作下,才有了这岩韵香气悠长的好茶传世,真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爱茶人的心中,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的才是真爱。于我而言,书法、公益、茶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思忖至此,遂在信封背面用钢笔楷书写上了此作释文,在释文末尾又为书法公益同行者的李兄补上六字:夏安,永军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