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0年5月,蒙哥马利访问中国。
蒙哥马利是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对于他的战绩不用细讲,只需要知道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和诺曼底登陆这三场在二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都是他指挥的就够了。
蒙哥马利对毛主席仰慕已久,在访华时,他对毛主席说:
“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毛主席闻言,却摆了摆手说:
“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三大战役波澜壮阔、规模宏大,一举摧毁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使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那么,“四渡赤水”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役,能够在毛主席心中碾压三大战役,让他一辈子引以为豪呢?
2
时间先回到1935年1月,先后在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中遭受惨败的中央红军来到贵州遵义,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决定由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周恩来代表中央政治局对军事决策有最终拍板权,毛泽东协助周恩来开展工作。
这样一来,毛泽东在事实上获得了红军最高指挥权,但是所有军事决议还是要经过中央政治局投票通过才能实施,所以,毛泽东的指挥权其实是受了很大限制的。
不管怎么说,毛泽东重回领导核心,他的再次出山,挽救了濒临绝境的红军、危若冰谷的革命,最终使中国共产党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现在,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近乎死局的烂摊子。
共产党方面,红军刚刚经历湘江血战,兵力从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锐减到3万多,所有重武器都在强渡湘江时丢掉了,物资匮乏,士气低迷;
而反观国民党这边,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部队共40余万人,挟大胜之威,装备精良,粮弹充足,士气高涨。
当时的中央红军驻扎在遵义一带,北有长江天堑,东有乌江天险,四周被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湘军、滇军和黔军重重围困,留给红军的选择,只有三种:
一是在川黔边界地区打游击,像在井冈山那样建立一块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提出的建议,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已然无法实现;
二是与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这是李德和博古的建议,但是由于行军意图过于明显,敌军封锁严密,并不现实,因此被否决了;
三是北渡长江与川陕边界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北上抗日,这也是遵义会议制定的最终作战计划。
3
按照计划,红军首先要攻占赤水城,从水流较缓的泸州—宜宾段渡过长江。
红军很快攻下了赤水城东南部的土城,但是攻打赤水城的战斗并不顺利,陷入了胶着状态,背后又有大量川军追击而来。
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研究,决定派遣红三、红五两个军团在青杠坡伏击尾随的川军。
青杠坡是大娄山的一条支脉,是一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山势陡峭,中间有一个狭长坝子,原本是一个很适合打伏击的地方。
岂料,这一仗打得却异常艰难。因为,红军在截获敌军加密情报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原本以为追击的川军是4个团6000余人,实际上却是6个团1万余人,而且还是“川中名将”郭勋祺的模范师。
郭勋祺的模范师并没有从谷底走,而是直奔山上制高点,于是,一场伏击战变成了争夺制高点的拉锯战和消耗战。
战事持续到深夜,川军凭借强大的火力,步步逼近红军在土城的指挥部,一向温和冷静的朱德也急得团团转,提着手枪,带着干部团奔赴前线,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川军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赶来,红军损失惨重,被压缩在土城周围。
眼看情况紧急,再拖下去就要面临被彻底围歼的厄运,中革军委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向北渡江、向川西北进军的计划,迅速撤出战斗,突出敌军重围,渡过赤水河向西转进。
这便是一渡赤水。
土城战役是毛泽东重掌军事指挥权后的首秀,却以失败告终,对此,他十分自责。
《红军总部的峥嵘岁月》中记载,毛泽东站在一个斜坡上注视全场,好像有点自责的神情,对集合坐在平地上的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的指战员说:
“同志们,十几天前,我们在土城战斗中没有打赢,伤亡还很大,主要是没有把敌情搞清楚,拳头不硬,责任在我们军委,不怪下面。”
一时之间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不断,当然,也有看笑话的,比如博古就揶揄地说:
“看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这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压力,这要搁一般人估计就撂挑子了,这出力不讨好的活谁愿干谁干,老子不干了!
但是,毛泽东没有放弃,他要带领中央红军冲出一条活路!
4
西渡赤水后,红军夺取了川滇黔交界的扎西镇,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机会。
在这里,党中央干了两件大事。
一是进行扎西整编。
全军除干部团外,共编为16个团,红一军团缩编为2个师6个团,红三、红五、红九军团取消师一级编制,红三军团缩编为4个团,红五、九军团各编为3个团。
整编过程中,师团营连干部层层下放,甚至出现了一个班10个人全部是连长的现象,有战士就编了个顺口溜:
“精简大整编,连长下到班。班长黄荣贤,率领一个团。”
扎西整编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灵活性,更能发挥红军善打运动战的特长,为后面的进退自如奠定了基础。
二是召开扎西会议。
会上,毛泽东主动承担了土城战役失败的责任,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案:
现在敌军大部分被吸引到扎西地区,遵义附近只有战斗力较弱且受创严重的黔军固守,此时应该挥师东进,再渡赤水河,重夺遵义城!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很多战士对中央的决定迷惑不解,为此,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挥员书》:
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的条件下取得作战胜利。
总之一句话,转移不是目的,渡河也不是目的,掌握战场主动权、取得最终胜利才是目的。
为了确保方案顺利进行,红九军团留在扎西一带大肆活动,给敌军制造红军仍在扎西的假象。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悄悄挥师东进,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红军竟然会重回遵义,而此时的王家烈正忙着给母亲办寿宴。
敌军没有丝毫防备,红军主力毫不费力就击溃赤水河守军,从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并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北上迷惑敌军,红九军团也在完成任务后追上大部队。
蒋介石闻讯大惊,他判断红军是想东进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于是,他紧急调兵赶往綦江—松坎—桐梓—娄山关一线构筑防线,同时命令郭勋祺的三个旅向土城靠拢,总之就是要堵住红军东进之路,意图再次形成合围之势。
可红军已然占据先机,很快攻占桐梓,兵锋直指遵义。
但是,通往遵义的路却异常艰难,因为,从桐梓到遵义必须要经过一座关隘—娄山关。
娄山关位于桐梓县与遵义板桥镇交界处,地势险要,隘口狭窄,两侧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素有“天险”之称,为黔北咽喉。
中革军委命令红五、红九军团在官店镇阻击郭勋祺部,红一军团防守北部,抢占娄山关的任务就交给了彭德怀的红三军团。
在进攻娄山关的过程中,黔军占据地形优势,红军久攻不克,损失惨重。
彭德怀深知,如果不能攻克娄山关,一旦敌军合围上来,等待红军的就只有全军覆没。
于是,彭德怀亲上前线指挥,又派出两个团从两侧迂回包抄,终于拿下了娄山关。
真的很不容易,攻克娄山关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眼看娄山关被攻破,黔军再无斗志,红军一鼓作气又拿下了遵义城。
虽然占领了遵义,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为王家烈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来支援的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
吴奇伟带领两个师,和王家烈的残部兵合一处,企图夺回遵义城。
敌军凭借火力优势,一度攻占了老鸦山。老鸦山是遵义城外的制高点,一旦被敌军占领,整个遵义城都将暴露在敌军的视野之下。
红军奋起反击,同时派出两支部队迂回穿插,一路直取王家烈和吴奇伟指挥部,另一路迂回到吴奇伟部侧翼发起攻击。
王家烈和吴奇伟仓皇而逃,前线部队一看主帅都跑了,顿时斗志瓦解,也纷纷逃窜,被林彪率部直追到乌江南岸。
二渡赤水,红军击溃国民党中央军两个师、黔军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5
得知中央红军再占遵义,蒋介石大为光火,在日记里写道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直接飞往重庆,亲自督战,决定与中央红军决一死战。
这里,介绍一个细节。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给川军将领刘湘和潘文华发了一封电报:
据报,前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名,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均释放,借此煽惑民众等情。希严饬所属军队、团队,切实遵照上月养巳行参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
来自对手的评价往往最真实。高峰见人品,低估见人性,一个人、一支部队甚至一个国家,在风光的时候展现高素质是很容易的,但是在举步维艰、生死存亡之际还能保持初心,就真的很难了。
感叹于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同时,蒋介石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东面的湘军继续扼守乌江,防止红军进入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郭勋祺三个旅攻打娄山关,薛岳、吴奇伟、周浑元分别从三路进攻遵义;
乌江以南还有吴奇伟的四个师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准备增援。
然而,蒋介石的部署电报被红军截获,毛泽东分析:
东面湘军负责防守乌江,阻止红军进入湖南,绝不会向遵义主动发起进攻,娄山关天险足以应付郭勋祺部,真正有威胁的就是薛岳、吴奇伟、周浑元三路。
同时根据情报显示,周浑元部共有三个师,至少比薛岳、吴奇伟部提前两天到达鸭溪一带。
于是,毛泽东命红九军团在娄山关防御,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在鸭溪镇设下埋伏,打算先消灭周浑元部。
结果,没有伏击成。
因为蒋介石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决定采用堡垒战术,命令各军构筑碉堡线,企图把红军压缩在遵义和鸭溪地区,再一步步蚕食。
这样做虽然很慢,却很稳妥,反正他老蒋有的是时间。
6
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任由敌军层层推进,第五次反“围剿”的剧情又将重演。红军必须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部署,方能找到突破口,冲出重围。
这时林彪、聂荣臻提议进攻打鼓新场,因为驻守在这里的王家烈部战斗力弱,只要打赢,不仅可以提升士气,还能补充一些物资。
于是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攻打打鼓新场战斗计划的可行性。
绝大多数人都同意了这一计划,只有周恩来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坚决反对,那就是毛泽东。毛泽东认为:
第一,我军最少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打鼓新场,长途奔袭作战,没有丝毫的隐蔽性,很容易被敌军发现;
第二,打鼓新场防御牢固,我军擅长的是运动战,并不是攻坚战;
第三,王家烈部战力虽弱,但是万一他南边的滇军增援,或者周浑元和吴奇伟夹击我军侧后怎么办?
第四,即使拿下打鼓新场,我军也守不住,最多获取一点补给,最后还是要回到遵义,一切又将回到原点。
尽管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说的有道理,但是被敌军合围的危险近在眼前,在没有其他办法的前提下,主动出击总比等死强吧。
于是,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了林彪和聂荣臻的计划。
最后毛泽东急了,说如果大家坚持要进攻打鼓新场,他就辞职不干了。
但是已经没有人能听进去他的话了,最终,中央政治局形成决议,免去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发动打鼓新场战役,由周恩来下发作战指令。
毛泽东对红军前途深感忧虑,但是他又不能眼睁睁看着红军往火坑里跳,这时,他想到了在政治局会议上没有表态的周恩来。
按照遵义会议的决议,周恩来对军事决策有最终拍板权,只要他不赞成,这个仗就打不起来。
于是,毛泽东连夜找到周恩来,并成功说服了他,二人又劝说其他人,最终取消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
后来红军又收到了蒋介石加强打鼓新场防备、部署军队四面埋伏的情报,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也正是毛泽东的坚持,使中央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命运。
这件事也侧面反映了,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在军事指挥上并不能一味地“少数服从多数”,军事指挥权必须高度集中。
于是,经中央政治局研究,由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三人组成军事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但是,不打打鼓新场,又要打哪里呢?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毛泽东指了指地图上的鲁班场,说,就打这里。
众人不解,因为鲁班场驻扎着周浑元的三个师,为什么放着好打的打鼓新场不去打,反而要去打敌军的主力呢?这样的话风险不是更大了吗?
毛泽东解释说:
第一,攻打鲁班场,王家烈肯定增援不积极,吴奇伟部和黔军增援的话路线又太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应对;
第二,能够打下鲁班场更好,即使打不下,我们也能再渡赤水河,跳出敌人的堡垒圈,再寻战机。
而之所以不直接渡河,就是要打得周浑元部不敢出来,不敢在我们过河的时候击我们于半渡。
果然,正如毛泽东所料,红军虽然没有攻下鲁班场,却顺利地渡过了赤水河。
7
整个四渡赤水最精彩的部分来了。
在三渡赤水河的时候,毛泽东做了两件事:
一是在渡河的时候故意大张旗鼓,让敌军侦察机能够观测到;
二是渡河后,命令红军主力在山中隐藏,所有电台关闭,同时派一个团伪装主力,携带总部电台向古蔺县城前进,途中频繁发射信号。
巧合的是,这个团在行进的途中遭遇敌军,一阵激战打得敌军落荒而逃,敌军逃回去后立刻向上面报告“红军主力正在朝古蔺开进”。
以上信息汇总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得出一个结论:红军肯定是要攻击古蔺、叙永,然后从长江或金沙江北上。
蒋介石兴奋异常,因为古蔺一带地域狭窄,机动范围很小,简直是围歼红敌的绝妙之地。
于是他再次实施堡垒战术,命令各“围剿”大军迅速朝古蔺方向前进,誓要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蒋介石向各部队发布了一条电令:
“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良机……‘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勉之勉之。”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苦心经营,历次“围剿”,如今大功将成,蒋介石激动之下,决定飞往贵阳,亲自指挥这场战斗。
令蒋介石没想到的是,他这一举动,简直是给红军送了一个神助攻。
中央红军很快就得到蒋介石前往贵阳的情报,毛泽东立即命令红军主力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然后急速南下,几乎与北上的敌军擦肩而过。
于是,两军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渐行渐远。
抵达乌江北岸后,毛泽东命令红九军团在江北迷惑牵制敌军,而红军主力则趁风雨之夜强渡乌江,直逼贵阳,并沿途高喊“打进贵阳城,活捉蒋介石”!
身在贵阳的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红军竟然兵临城下,此时贵阳兵力空虚,他一边命守军死守机场以便逃跑,一边命各部队火速前来救驾。
此时“围剿”大军都在古蔺一带,远水难解近渴,于是蒋介石命令距离较近的滇军三个旅急速赶赴贵阳。
这正中毛泽东下怀,因为他的真正目标不是贵阳,而是云南!
毛泽东又命令红军朝东转向清水河畔(属乌江水系),给蒋介石红军要东渡乌江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假象。
于是蒋介石又立即命令部队向东围堵红军。
不料红军急转南下,从贵阳和龙里之间穿越而过,然后向西朝云南腹地—昆明进发,而云南的正规军总共只有六个旅,其中三个旅还被蒋介石调去贵阳救驾,此时距离红军最近的国民党军队主力都被甩开了四天以上的路程,于是红军顺利进入云南,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就此完美谢幕!
顺便说一句,留在乌江北岸迷惑牵制敌军的红九军团后来也摆脱了敌军,胜利回归,与大部队会合。
8
讲一个小故事。
红军渡过乌江,行至贵州北部的一个山头时,修养连的一名女战士突然临产。
此时敌军正在后方紧追,女战士身材矮小,再加上极度紧张,竟然出现难产症状。
连队立即将情况汇报给负责断后的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请求五军团争取时间,待孩子出生后再继续行军。
董振堂心头一紧,立即安排39团阻击敌军。
这一场阻击战打得极其惨烈,有战士表示不解,就因为一个要出生的孩子,就让一个团的人去拼命,这值得吗?
董振堂说,我们革命究竟是为了谁?不就是为了孩子们,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吗,这还不值得们拼命吗?
终于,在坚守了两个多小时后,孩子出生了,收到信号的39团才撤出战斗。
也许,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9
纵观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红军的每一步都可谓惊险万分,稍有不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而正是毛泽东神一般的指挥,成功带领中央红军突出重围,最终破局而出!
最后,就有《长征组歌》的歌词来结尾吧: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