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潮流、发展趋势、社会规律决定了“双城论坛”和双城交流的过去,同样也会决定其未来。
本月17日,2024上海台北城市论坛将在台北举行,上海市将派团赴台出席论坛。如何看待这一两岸城际交流平台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记者日前专访了三位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王海良、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
积极实践“两岸一家亲”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该如何评价这些年“双城论坛”取得的成果?
李秘:“双城论坛”是上海对台交流的品牌项目,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从2010年开始已连续举办14年,双方签订45项交流合作备忘录。
“双城论坛”一方面促进两地互学互鉴,上海从台北学到生活垃圾分类、市民热线服务等,台北从上海学习“走出去”经验,去年台北市市长蒋万安选择前往洋山港码头参访。另一方面促进两地了解彼此,依托已签订的45项备忘录,双城开展多领域的交流,既有政府、民间与基层的,也有专业领域间的,让双方对对方城市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盛九元:在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沪台城际交流正积极实践“两岸一家亲”理念,促进双城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知道,上海与台北有着共同历史和文化记忆,彼此间有着许多情感连接点,随着“双城论坛”深入进行,将进一步增进沪台间的亲情和感情。与此同时,上海与台北在不少领域具有一定互补性,两市合作空间大,特别是伴随人工智能、信息产业、智慧医疗兴起,会为双城创新合作提供新的空间,为两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王海良:据我观察,台北市民如果计划来大陆,一般首选来上海,或把上海作为第一站;上海市民如果赴台,会把台北作为踏上宝岛的第一站。一根无形的线早已把上海与台北连在了一起,“双城论坛”已深入人心。
双城合作最大动力是民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推动“双城论坛”连续举办14年的动力是什么?
盛九元:最大动力来源于两岸民心,以及双城间的要素互补。民心是双城合作的重要基础,沪台“双城论坛”的举办,让“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植民众内心,为双城合作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
此外就是双城的要素互补。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也体现在城市治理、环保等多方面。上海与台北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双城论坛”等平台,两地共享发展经验,共同提升两地民众的福祉。
王海良:沪台双方都有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愿在国际竞争和区域发展中落在后面,希望通过携手合作走到发展前列。其次是两市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提供了交流资源,带来了持续动能,创造了合作机会,也烘托了热烈氛围。还有就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特有的默契,往往一个字眼、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让对方心领神会,打破障碍,达成共识。
李秘:依托“双城论坛”,我们也在探索两岸交流模式。一方面,当前城市交流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未来城市交流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找准切入点、找对交流内容。沪台交流之所以能经受住台湾政局动荡的考验,是因为这样的交流对两岸关系有利,对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利,得到两市民众的共同支持。
关注两市发展共同需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本届论坛主题是“智慧治理 永续发展”,双方将围绕人文城市、河川治理、友善交通等话题进行讨论。
王海良:最新科技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给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创造了新手段、新模式,也提出了新课题,成为双城共同探讨、携手合作的新领域。论坛主题“智慧治理 永续发展”的选择就体现了这一点,很有现实意义。
盛九元:今年的话题既体现出两市的共同需求和关注焦点,也展示出双方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
以“人文城市”为例,上海和台北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通过交流研讨,两市可以分享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经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样的,“友善交通”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推广绿色出行方式等方面。双城都面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挑战,相信通过交流研讨,可以探索出解决共性问题的途径。
李秘:未来世界城市竞争,主要是科技能力的竞争、治理能力的竞争和城市软实力的竞争,这些问题“双城论坛”在过去交流中都有所涉及。因此需要我们推动这些备忘录的落实,巩固深化既有的合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拓展新合作领域,进一步推进双城交流。比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都有很大的合作成长空间。
图为 12月4日,来自韩国的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城自拍。 新华社发(陈浩明 摄)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海与台北城市论坛会给两岸城市交流带来哪些启示?
李秘:“双城论坛”正在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双城论坛”从最初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到如今逐渐走向同题共答、共同发展,这是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样态;“双城论坛”从一开始以治理合作为主,而不是产业合作,这是在探索融合发展的新空间;经历14年,双城已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客观上推动两岸的城市融合发展,这是在探索融合发展的新领域。
王海良:不论两岸形势如何复杂,我相信“双城论坛”都会继续举办下去,“双城论坛”框架下的交流合作都会进行下去,以往签约的项目都会推进下去。这是由“双城论坛”的定位、属性和品质决定的,也是由两地市民的利益、意志与愿望决定的,而不是由哪股势力或哪个个人的心态决定的。
通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潮流、发展趋势、社会规律决定了“双城论坛”和双城交流的过去,同样也会决定其未来,对此我们要保持充分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