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的一天,正在湖南湘潭江南机器厂工作的工人许民庆收到一封从安徽六安寄来信件,写信人是该县党史工作者鲍劲夫。
信中说经过调查发现,许民庆是六安籍红军名将许继慎之子。
已经53岁的许民庆看完信后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先是不敢相信,继而嚎啕大哭,这些年所遭受的坎坷与委屈在这一瞬间全部倾泻出来。
母亲临终前告诉他:“你父亲是国民党团长”,因为父亲的身份问题,他遭受过许多不公正待遇,甚至差点被枪毙。也因此长期与亲人失去联系,成为一名“孤儿”。
许继慎后人被发现的事引起了很大轰动,中央对此事作出了批示,时任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还专门写信给安徽和湖南两地,要求给予烈士后代相应照顾。
许民庆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到53岁时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的父亲许继慎到底又是怎样一位人物呢?
北伐英雄
许继慎并不如许多开国将帅那样有名,鲜为人知的是,迄今为止解放军只评出过36名军事家,许继慎便是其中之一。
许继慎1901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市一个农民家庭,是国内第一代青年团员。由组织选派南下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被分配到教导第二团担任排长。在两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中崭露头角,升任团代表。
北伐时,许继慎担任叶挺独立团二营营长。攻下汀泗桥后,张发奎下令停止追击。许继慎发现咸宁城内一片混乱,敌人正在抢建工事。他建议立即攻城,随后率部一举拿下咸宁。
事后才得知,敌军援兵正在路上,如等其建好工事再攻,能否再领咸宁便成未知数了。
1927年3月,许继慎升任24师72团团长。一个月后,老蒋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公开叛变革命,他还收买夏斗寅部进攻武汉。
武汉掌握的兵力已开赴河南,后方极为空虚。许继慎指挥72团以一个团的兵力抵挡住夏斗寅5个团的进攻,直至援军赶来。
许继慎在战斗中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战后他被抬回武汉,成为保卫武汉的大英雄,威名大震。
由于身负重伤,许继慎未能参加南昌起义。周恩来认为许继慎信仰坚定,而且是北伐英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要他在上海从事统战工作,结交各方面的朋友。
当时的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天堂,租界为从事政治运动的人士提供了庇护场所,各派人士都聚集于此。
许继慎广交朋友,对象包括安徽籍名流、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和由黄埔毕业生中的进步军官组成的黄埔革命同学会。
在许继慎的联络下,促进了反蒋力量的联合,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周恩来的认可。
但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却指责许继慎不分敌友,立场不稳,这为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
1930年初,周恩来派许继慎前往鄂豫皖边区担任红1军军长,副军长正是后来的元帅徐向前。
鄂豫皖边区原来仅有一些“农民式”的红军,缺乏懂军事的指挥员。许继慎等人到任后快速将三支主力红军整编成3个师和1个独立旅,共2100余人。
不久,老蒋、冯玉祥、阎锡山爆发中原大战,许继慎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机会连连出击,部队快速扩大。
在英山战役中,许继慎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全歼敌军一个旅,这是鄂豫皖红军取得的空前大捷。
到8月份,红1军已经发展到5000多人,仅仅几个月兵力便翻了一倍,根据地也连成一大片。中央对此高度肯定,将鄂豫皖苏区划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后来徐向前回忆说:
过去只能跑圈子,伏击、袭击小股敌人,消灭国民党正规军的个把排和连;现在不同了,能主动调动大股敌人,在运动中整团整团地歼灭……总之,部队的战术思想有了新的提高,战斗力大大增强,标志着鄂豫皖红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31年4月,张国焘掌握了鄂豫皖苏区的所有权力,推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许继慎总是实事求是地抵制错误的做法,甚至当面对张国焘提出批评,遭到忌恨。徐向前也在回忆录中说:
许继慎经常讲张国焘是老右倾机会主义,为这件事,张国焘很讨厌他。我劝过他,叫他不要这样讲。我想,把他抓起来,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吧。
后来,老蒋为了离间红军派黄埔一期毕业的特务头子曾扩情,故意写了一封诱降信给许继慎,还对外宣称许继慎已经答应投降。
许继慎光明磊落地将信件给送信人一并交给军部,不料张国焘却借题发挥,趁机打击异己,将许继慎抓起来审讯。
许继慎百口莫辩,最终于1931年11月被错误杀害,年仅30岁。
历史是公正的,1945年召开的“七大”为许继慎平反,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被列在《革命烈士英名录》中的第一名。
解放后,许继慎还被中央军委评为36位军事家之一。
许继慎虽然牺牲较早,没参加过后来一系列影响历史的战争,但符合评定“军事家”的几个条件:
一是许继慎参加革命时间早、资历深,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军长,属于高级指挥员。
二是许继慎在革命早期总结出了一些战术经验,对建立初期人民军队产生了较大影响。
烈士后人“已遭毒手”?
解放后,许继慎的战友徐向前、周士第等人一直牵挂着他的后人,曾派人四处寻找。然而社会刚刚经历了大动荡,加上通讯落后,寻找始终没有结果。
以至于有人怀疑,许继慎到底还有没有后人?弄清这个问题,不仅是对历史作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也是对烈士最大的告慰。
许继慎确实有一个儿子。他就读黄埔军校时认识了校医院的护士谭冠玉,两人一见钟情结为伴侣。后来在上海工作时,谭冠玉生下一个儿子。
许继慎接到命令前往鄂豫皖边区,儿子仅有15个月大。
为了革命许继慎只能暂时告别妻儿,临行前她叮嘱妻子:“不论如何要把孩子抚养成人。”许继慎是军人,经历枪林弹雨,多次负伤,但都幸运生还,恐怕谭冠玉也未想到这次分别竟是永别。
但许继慎的妻儿到底去哪里,为何连徐向前、周士第都找不到他们?
上世纪70年代安徽专门成立了撰写革命斗争史的工作小组。六安县党史工作者鲍劲夫在研究历史资料后,对许继慎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决定挖掘他的革命事迹。
许继慎有无后代,成了鲍劲夫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他只是一个县级党史办的工作者,要找一个连元帅都找不到的人,难度可想而知。
鲍劲夫查找数年无果,直到1981年出现一条让他激动的新闻。在建党60周年大会上,中央领导人讲话时
公开称赞许继慎等人是“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红军杰出将领”。
这次讲话,唤起了人们对革命烈士的思念。原红四方面军的老同志和黄埔一期毕业的同学也纷纷开始关注烈士后人的下落。
鲍劲夫利用这个契机,以县委名义写信给原红四军干部以及黄埔一期毕业生,请他们提供许继慎遗属情况。
此后,鲍劲夫收到两条重要线索:
一是
南京大学教授胡允恭来信。北伐时期他是随军记者,与许继慎是好朋友。他在信中讲了许继慎结婚的情况,并告知许的内兄谭自昌解放前曾在广州岭南大学工作。
二是
曾与许继慎有交往的六安老乡、黄埔一期学生王逸常回信,提到许继慎有一个儿子叫“许民庆”。
唯一的希望便落在许继慎的内兄谭自昌身上,找到他便能了解许继慎遗属的情况。
只是当时岭南大学已经合并到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发生了很大变动。鲍劲夫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寄了一封信。幸运的是这封信被老同事转给了已经搬到湖南长沙的谭自昌,否则鲍劲夫的调查便会中断。
不久,谭自昌给鲍劲夫回信,介绍了妹妹一家人的情况:
1932年,失去生活来源的谭冠玉,无力再抚养许民庆,便写信给哥哥托他们帮照顾孩子。此后许民庆便由二舅和五舅抚养,谭冠玉不定期前往广州探视。
抗战爆发后,许民庆跟随二舅一家前往粤北乐昌务农。广州沦陷后,谭冠玉便与哥哥失去了联系。后来历经波折才打听到哥哥在乐昌,便前往与儿子团聚。
但由于谭冠玉多年生活艰苦,积劳成疾,染上严重的肺病,不幸病逝。她在临终前告诉儿子:“你父亲叫许继慎,是国民党团长……”
1949年,许民庆在广州考入汽车驾驶训练班,后来编入解放军汽车运输队,随部队驻在湖南衡阳。他曾两次到广州看望舅舅,最后一次是1952年,之后便再也没有消息。
谭自昌在信中还提到许民庆的一个重要特征——手臂有枪伤。
他小时候很顽皮,在果园里玩枪时打中自己左肘。
1968年,曾有两位湖南口音的同志找到谭自昌调查许民庆情况,谭自昌要求他们告知许民庆具体情况时却遭到了拒绝。
当时正是动乱时期,由于许民庆身份特殊,加上之后再也没有音讯。
谭自昌在信中说:“他恐已遭毒手了。”
阴差阳错找到了许民庆
激动的鲍劲夫看完信后,心里凉了半截——许继慎的妻子早已病逝,连亲舅舅都不知道许民庆的下落,判断他“恐已遭毒手了”。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悲痛的结果,不过鲍劲夫仍不打算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从谭自昌信中可以得知,
许民庆曾经参军并驻在衡阳
,总会在相关部门留下一些信息。
鲍劲夫决定还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一口气给解放军总政治部,湖南、广东省委,衡阳、长沙、广州汽车运输公司等多个单位发去信函,请他们帮忙寻找许继慎的遗孤。
不过,让鲍劲夫失望的是,这些信函都石沉大海。
1982年5月,鲍劲夫收到长沙来信,写信人是许民庆的表弟谭志恒,他带来了好消息。原来谭家知道许继慎家乡的政府部门在寻找烈士后人后无比感动,他们发动全家族力量也开始寻找许民庆。
一天,谭自昌的妻子记起来,许民庆曾说过在湘潭缝纫机厂工作。他们立即给该厂写了一封信,不过等了一个半月都没有回应。随后,谭志恒在电视上看到湘潭江南机器厂生产缝纫机的新闻,
他们想许民庆当初说的缝纫机厂会不会就是江南机器厂呢?
他们立即写了一封信寄到江南机器厂,这是一个3万多员工的大厂,并且招了许多新员工,职工之间大多互不认识,谭志恒写去信也因为找不到收件人正要被退回。
巧合的是,恰好有一位运输科的干部路过看到信件,而许民庆正是该科职工。
就这样,谭志恒阴差阳错地找到许民庆,
他万万没有想到失去联系20多年的表兄与自己相隔咫尺。
随后,鲍劲夫也去信联系许民庆,告知他是许继慎的儿子,并请他回忆了一些父母的情况。鲍劲夫还将这一好消息,报告给徐向前元帅。
这些年许民庆到底去哪了呢?
当年谭冠玉去世时告诉许民庆“父亲是国民党团长”,这确实是事实,许继慎在大革命期间最后的职务是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72团团长。
但根据后来周士第等人回忆,在许继慎去鄂豫皖边区后,谭冠玉还帮他与组织进行过联络。所以谭冠玉是知道许继慎真实身份的。她为何没有告诉儿子真相呢?或许是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她害怕孩子遭到敌人报复。
谭冠玉去世时许民庆只有13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而且与父母并没有太多交集。他回忆,自己将父亲的名字听成“许继续”,后来到部队填写家庭情况时,
他写的便是“父亲许继续,任国民党团长”。
除此之外,关于父亲的一切,他一无所知。到了动乱时期,他越是说不清父亲的情况,越是遭到怀疑。他曾写信给父亲老家六安的公安部门,请求调查情况,但因为名字不对,毫无结果。
此时,几个舅舅也因为各种原因被下放,离开了原来的单位。许民庆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彻底成了一个“孤儿”,找不到任何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依据。这种不清不楚的历史,让他遭受了许多不公和委屈。
最严重的是1970年的一天,他出任务驾驶汽车路过九曲岭,看到前面一堆人闹哄哄地要拦车。许民庆害怕是来找自己麻烦的,便关了车灯绕过去了。
事实上,这群人刚刚翻了车,想拦许民庆帮他们装运死伤人员。许民庆没有停车,引起了他们的愤怒。他们竟然集体栽赃,记下车牌,将翻车压死的人的事推到许民庆身上。
在当的形势下,许民庆的特殊身份很容易受到怀疑,不久他便被逮捕审查,最后竟判了死刑。而倔强的许民庆在审判材料上签字时只写了一句“相信群众,相信党”。这却被审讯人员视为认罪伏法。
此时的许民庆已经命悬一线,不久将被执行死刑。
也许是许继慎在天之灵保佑,许民庆的案件在上报时,死刑的批准权刚刚由地区军官会收归省里了。更高级别的专案组调查核实后认为此事与许民庆无关。
最终,许民庆被无罪释放。但他还是受了影响,被送到镇里办的集体企业工作。直到1980年,他经过多次申诉后,才被恢复名誉,重新回到江南厂工作。
尾声:
许民庆是找到了,但面对这样一个突然出现的人物,有关方面还是保持了警惕。确认烈士后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以免出现沽名钓誉之徒。中央也作出了批复,要求进一步核实许民庆的身份。
鲍劲夫再次查阅各地档案,走访与许继慎有交往的老同志。在认真对比分析各种资料,尤其是查验了许民庆的枪伤后,认为许民庆与谭自昌等人的描述基本吻合,而且还有许民庆儿时的同学和伙伴出面作证。
基本事实已经清楚。在鲍劲夫的推动下,许民庆先是返回老家六安祭祖,他也得到了老家亲戚的认可。此后,鲍劲夫又与许民庆一道前往北京,拜望了徐向前元帅。
材料上报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了核实,便推动落实了许民庆的烈属待遇,徐向前还特别写信给安徽和湖南省委,希望他们对烈士后人给予关照。烈士后人的问题均得到了妥善解决。
时隔数十年,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烈士后人,这称得上一个奇迹。从中,我们看到了党史工作者鲍劲夫的坚持不懈,也看到了老同志以及各级单位的全力配合。
他们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告慰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