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成立的跨党派智库“中道和平联盟”于8日发布“中道和平倡议宣言”,引发岛内舆论关注。
王金平主张“两岸治权互不隶属,主权同而不分”,并认为,“分治而不分立”是两岸现阶段化解对立、打开僵局、创造和平契机的最务实做法,若大多数人能接受,就可据此推动两岸各种交流。
对于王金平的观点,蓝绿反应两极。绿营批评他的说法是响应“一中原则”,而蓝营方面则认为相关论述是在岛内宪制性规定的脉络下提出,肯定王为两岸找解方。由于王金平过去并非穿梭两岸的蓝营政治人物,也因为他在岛内被贴上诸如“蓝皮绿骨”或“国民党本土派”的标签,他这次的主张,在台湾以外也没有引起太多回响。
然而,是否有必要把王金平在岛内被贴上的标签或形象延伸到他对两岸关系看法上,这一点也值得深思。
岛内媒体常称王金平是国民党本土派的代表,但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政治概念。当年国民党在台立法机构的次级团体“集思早餐会”(集思会,下同)与新党前身的“新国民党连线”针锋针对,延伸出了所谓的本省外省路线之争。集思会成员包括吴梓、黄主文、陈哲男、王金平、饶颖奇等,当中有人后来投靠了民进党,如陈哲男;有人常年坐稳台立法机构院长的位子,如王金平,被人们称为“万应公”。但若以“拥李”就视之为国民党本土派,如今被很多人看作深蓝代表的韩国瑜,90年代在台立法机构与民进党也不是分属政治光谱的两个极端。
岛内资深记者高凌云曾在《暴冲的韩流,从来不是正蓝军》文中回顾韩的发迹历史。韩国瑜当初参选台北县议员初入政坛,有黄复兴党部支持,但日后韩国瑜不仅没有加入“新国民党连线”,相反他还曾以“谁分裂国民党,谁就是历史罪人”为主题,发动国民党“立委”集体连署表态。
当年的韩显然是站在“拥李”的一方,即便对于他是否加入“集思会”外界各有说法,但前蓝委陈学圣也承认,韩国瑜在(90年代)当“立委”的时候,熟悉的朋友反而是比较偏本土派的,因为韩国瑜喜欢交朋友,尤其是和他背景不一样的朋友,所以他的朋友大多是与“新国民党连线”比较不一样的人。
2018韩流崛起,因为韩国瑜眷村出身,念过军校,尤其一些蓝营支持者在造势现场听到中华民族颂或古月照今尘,自然地认为他是国民党深蓝代表,而韩本人也并不避讳这样的人设与形象。
对韩而言,昔日“拥李”往事并非政治包袱。毕竟,放眼整个1990年代,真正留在国民党内敢挺身而斗质疑李登辉路线者,也只有许历农、梁肃戎等少数人。如果过去“拥李”都无碍韩国瑜日后成为深蓝支持者心中的共主,那六年前为韩在三山造势出钱出力的王金平,如今仍被视为”国民党本土派“代表,说明如何界定这个称号,很多蓝营人士或岛内媒体都没有定见,对待不同人都可能有不同标准。
而如果是因为2013年的“马王之争”以及王金平隔年处理“太阳花”抗争的态度,就此认为他 “蓝皮绿骨”,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当年马王关系的微妙,从200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开始,两岸路线并不是分歧焦点。而“太阳花” 爆发也不是因王而起,他也没主动杯葛过服贸,虽然对于学生占领台立法机构后该如何清场,因为一年前的“政争”,王的处理方式可能在蓝营内部引起不同看法,但这也无关对服贸协议本身的态度。一些蓝营支持者因为省籍因素或者出于对其他政治人物的爱护,就此认定王金平是“反服贸”,甚至衍生到“蓝皮绿骨”,这样的评价也未见得公允。
王金平与马英九行事风格南辕北辙,但这不能代表他们对两岸关系存在天差地别的立场,对于王金平周末提出的主张,马办执行长萧旭岑也表示,王的倡议与前领导人马英九主张一致。因此,一些台湾以外的观察评论者,也没有必要把蓝营内部对王金平的不同看法,延伸到对他提出的两岸论述的态度上,甚至一些人认为的,王金平是在挑战马的观点也有过度解读之嫌。
回到王金平主张的具体内容上,承认两岸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分治而不分立”,应是对当前两岸现状的客观描述,虽然王金平为了避免来自绿营的反弹,没有直接说出那四个字。但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攻讦与污名,也不是源自名称本身,而是他们想要彻底否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换句话说,只要正视两岸一中,无论怎么表述,民进党一样反对,不提具体名称,民进党也不会弃“独”,那又何惧大胆提出“九二共识”。作为两岸迄今达成的唯一政治共识,其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台海和平稳定的作用不可替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更是“九二共识”的应有之义。
强调目前“分治而不分立”的台海现状,虽然王金平的主张是在两岸关系的“实然”层面作出客观回应,但在“应然”层面,面对当前台湾内部出现的妄图突破一个中国框架的“一边一国”、“法理台毒”等政治定位,如何遏制这一趋势的发展,还有待岛内社会提出更为具体的实践办法,而不应只停留在法律规定的文字描述上,这恐怕是包括王金平在内蓝营政治人物,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