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财贸职工俱乐部
业余文工团三进怀仁堂
培养出华桦舞蹈团团长
文/张川耀
编者按张老川耀先生前半生一直在财贸系统工作,任过财贸工会领导,分管过财贸职工俱乐部,参与和组织了不少文化活动。他曾是“华桦舞蹈团”团长刘云华在俱乐部工作时的领导,更是情深义重近半个世纪的挚友。最近,张老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去追寻重庆“财贸俱乐部”、“财贸文工团”的曾经和过往,“华桦舞蹈团”创业的艰辛,获得的成就与辉煌。其费心钩沉往事、劳神发掘图片,如数家珍的岁月回眸,向社会奉献出了一份图文并茂极其宝贵、价值厚重的珍贵档案。
重庆市财贸职工俱乐部,位于解放碑、能仁寺、好吃街,原来的吕紫剑医馆、市歌舞剧团、渝中区老法院附近的中华路50号,中华路极具传奇,曾叫“扬柳街”,与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有轶事关联。
财贸职工俱乐部辉煌五十载,不仅是财贸职工文体活动场地,也是基层文体骨干培训中心。以此为活动基地,曾被群众誉为重庆市第二歌舞团的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三进北京怀仁堂演出,财贸职工业余川剧团,送戏到工矿和基层深受好评,财贸职工业余男女篮球队,曾一度打遍全市各行业球队无敌手,中国第一个民营歌舞团--华桦舞蹈团团长刘云华从这里走出。“财贸文工团”“华桦舞蹈团”,同出一源,同样优秀、影响深远、蜚声华夏。
一.曹荻秋奖励店员工会一座俱乐部
解放初期,店员工会威信很高、队伍庞大,在支持政府恢复经济、稳定市场、扫盲识字、贯彻婚姻法、抗美援朝等运动中,工作出色、成绩显著。时任市长曹荻秋,把中华路近千平方米的一个大院,奖励给店员工会,店员工会将这座大院改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取名“重庆市店员工会俱乐部”,店员工会主席、重庆市总工会财贸工会主任潘岱忠是第一任俱乐部主任,继任者有李绍安、马季常、梁其武、侯定国、苏明富、文国生等。
1956年10月,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市场建制、机构和分工逐步完善,于是把已不合时宜狭义的“店员工会俱乐部”,更名为广义的“重庆市财贸职工俱乐部”。当时的财贸系统很宽泛,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商业、供销、外贸、工商、粮食、商检等,不含区县,仅位于渝中区市级财贸系统的公司、站就有四五十家,改革开放前全市财贸职工愈十万人。
1977年初,为给财贸职工、文体骨干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活动场所,市财办牵头,向各局、行、站、司众筹资金,干部职工轮流参加义务劳动,抽调重庆肉联厂副厂长张鼎新负责基建,1979年一个建筑面积两千平方米,拥有600个座位,十余间活动室的崭新俱乐部落成。俱乐部文体干事们各司一职,配合默契,刘云华负责音乐舞蹈、何宗生负责戏曲、苏明富负责体育、杨世顺负责电影放映、张阳负责宣传摄影,把各种培训和文体活动搞得风声水起。
“重庆市财贸职工俱乐部”在渝中闹市中心的中心,占尽天时地利和人气,尽管地不大、房不宽,螺蛳壳里做道场,却充分发挥阵地、乐园、学校作用。白天放电影,财贸职工一律享受半价,入夜舞台由业余文艺积极份子排练和演出。40多年前,经济欠发达,收音机、电视机还是稀罕物,当时文化娱乐活动很单调,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元。因此财贸职工俱乐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批文艺青年、体育爱好者,业余培训班百花齐放。怀着对老财贸文工团的崇拜,寻着前辈们的足迹,小青年们一下班就蜂拥到财贸职工俱乐部和青年路体育场去追逐自己的理想、爱好,充分展示、发挥自已的特长和潜质。
三年灾荒时,喜欢和重视文体活动的市委财贸部部长余跃泽将财贸男女蓝球队放到重庆肉联厂,确保营养体质不受影响,所以在当时海员、军工、前卫、公交、內卫(7835部队)等几支篮球劲旅比赛中,狗儿(苏明富)、张鼎新、林德文领衔的财贸球队能屡屡夺冠。俱乐部还将代光普、林必忠、张谷庭等培养成为乒乓球健将,国家级裁判。
职工俱乐部先后开办声乐、管弦乐、手风琴、舞蹈、话剧、川剧、故事、曲艺、乒乓球、篮球裁判,书法国画、新闻写作、幼儿师资等培训班,聘请许倩云、秦桐峰、田广才、徐勍、叶语、肖化、张素等名师授课带徒,为基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文艺骨干,不少英才艺尖走向省市和全国专业院团。
周明亮乐团指挥、刘声宏作曲、白富志手风琴、王祖建谐剧、许建国快板书、朱文萱独唱、邵德兴二胡、庞世荣、刘华富舞蹈.....不少已经是七老八十岁的人了,仍然活跃在舞台和群众文艺活动中。
财贸职工俱乐部由市委财贸部宣传处和市总工会财贸工会双重领导,由于有阵地、有专干,三年一届市级财贸系统职工文艺调演,篮球、体操等比赛一直持之以恒。1983年5月,应曾任重庆市委财贸部部长、时任自贡市委书记王效才和成都、乐山市财办邀请,
时任市财贸工会副主任的我作领队,刘云华作队长兼艺术总监,率领第二三代重庆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成员,
李士敏、王祖建、周明亮、李景波、张庆蓉、厐世荣、叶建明、杨戈、王平、蒙明玉、沈思虹等,作了为期半月的慰问演出。
为配合市总工会外事活动,我和刘云华多次带领和组织文娱骨干们与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工会访华团,港澳台同胞来渝观光团联欢。叶光远手风琴伴奏,饮食公司的杨戈、人民银行的赵同声、留真相馆的侯邦平、供销社的汪兆林,四位老先生的男声四重唱《拉网小调》《好朋友再见》《我们老头爱唱歌》特别受欢迎。
二.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三进怀仁堂
1958年春天,下放到南桐海孔农场锻炼的干部职工,不少是在“财贸职工俱乐部”活动的文娱骨干,为丰富业余和农闲生活,于是组建起“海孔农场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既自娱自乐,也到附近乡镇演出,深受好评。
回城后余跃泽、许德、周炳林、潘岱忠等商议,为方便管理和开展活动,于是将“海孔农场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与城里以商业局为主的“商业职工业余文工团”合并。
1959年3月15日,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正式成立,当1960年初接受赴京汇报演出任务后,市委财贸部领导考虑为不影响群众文娱活动开展,把更多年轻骨干吸纳进来,于是在1960年1月,组建了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二团,二团团部一度设在建设公寓对门的“圣爱堂”侧。
1966年1月,105仓库被商业部树立为“艰苦朴素、勤俭办仓”典型,财贸俱乐部、财贸文工团抽调文艺骨干,又专门成立了“105仓库先进事迹宣传队”。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利用节假把文艺节目送到商店、市场、工厂、仓库、车站、码头、学校、军营、农场、乡镇……,受到基层职工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1959年国庆前夕,中央财经委副主任姚依林来渝视察,其间市委财贸部安排“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在市委小礼堂作汇报演出,看到财贸职工自编自演,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搬上舞台,送戏到基层,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
不久,市里接到中央财经委通知,邀请“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赴京演出。
这个殊荣、份量极重的邀请,引起市委的高度重视,他们要求专业剧团专家辅导,拿出能代表重庆水平的节目向国家汇报。
经反复打磨、质量內涵、价值提升,过了市里领导政治把关、文化演艺行家品质首肯,好中优选出:联唱《山城人民大养猪》、
对唱《老俩口逛大阳沟》、表演唱《18号服务员邓仲英》、民歌合唱《打双麻窝子送给你》、
男声四重唱《月夜赶猪》、女声小合唱《农商协作齐抗旱》、女声独唱《夸红苕》、
四川清音《养猪姑娘》、
盘子舞《财贸战线七姐妹》、群快板《财税干部有功劳》、相声《万能服务部》、舞蹈《开堂之前》、小歌剧《一个营业员》、器乐合奏《山城的节日》等40多个节目。
由市委财贸部部长余跃泽带队任团长,潘岱忠、吴达志为副团长的“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60余人,1960年2月6日,春节刚过便启程赴京。抵京后驻在西单商业部招待所,指定在西单剧扬走台,演出前半天才接到通知,到“怀仁堂”向全国财经工作会汇报演出,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大家在欢呼雀跃时,又平添更多紧张,但是每个演员都下定决心不出漏子超水平发挥。
“离三尺柜台登舞台、卸一身工装着剧装、源于生活自采自编、得心应手自导自演、生动朴实观众动容、现场邀请全国巡演”。这是40多年前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的一次活动上,“写手”王洪泰、女声独唱夏克惠、舞蹈演员屈庆瑚回忆当年情景时说的一段话。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在北京三进怀仁堂,先后给全国财经会议工作人员演出三场。马明方、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
2月14,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央财贸部部长马明方,在国务院礼堂宴会厅,宴请文工团全体成员。能喝酒的舞蹈演员马远蔷代表大家,与李副总理连干三杯茅台。
出席全国财经会议的各省市领导,见中央和国务院对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如此重视,而且演出质量、艺术水平如此之高,与财经民生联系如此紧密贴切,纷纷邀请前往演出示范。
在中国第一百货商场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门“大栅栏商业街”等演出9场后,
开始全国巡演,先后在天津演出4场、上海演出9场、杭州演出4场、广州演出10场、
长沙演出8场、汉口演出9场。
这次演出让重庆市财贸职工业余文工团誉满天下,特别是三进“怀仁堂”演出成为“金字招牌”,这一殊荣不仅是财贸系统也是重庆全市人民长期引以的自豪和骄傲。
一团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巡演,刚组建的二团同时在蓉城参加四川省商业职工文艺会演,夺得5个特等奖中的3个,回渝立即投入3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饮食服务工作现场会”排练和演出。根本来不及休息,4月受命,5月11日抵京,代表四川省为“全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既当解说员又当演员。
时间紧、任务重,小青年们废寝忘食、不畏艰难、刻苦钻研,40余位年龄仅20来岁的队员,仅仅只用20天时间便强化矫正了普通话、熟练掌握参展设备机械的原理、特色性能、维修知识。
北京“双革”展览105天,除出色完成解说任务,共演出了18场自编自演、反映财贸职工保障流通、服务人民的节目,不仅为四川省更是为重庆市争得了荣誉。
6月4日,《大公报》发表社论盛赞《欢呼新生的业余文艺之花》。
三.敢为人先的刘云华和华桦舞蹈团
从54军文艺兵转业到重庆市中药材公司工会,创作《步伐》《回厂探亲》《药场新苗》等舞蹈而崭露头角,被遴选到财贸职工俱乐部担任文艺干事,八年时间刘云华集累了丰富的艺术创新和管理才干。正当他被重庆艺术馆舞蹈伯乐秦桐峰老师推荐与重庆歌舞团舞蹈王子杨昭信一起上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学习深造,此刻改革春风正强劲,重庆成为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他瞅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决定放弃“北舞”学习,下海办一个歌舞团。1984年秋,刘云华毅然向市财办宣传处递送辞职书后,赓即与何平、周兴荣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华桦舞蹈团”,为了不拘一格选拨人才,让社会艺尖优才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便在《重庆广播电视报》上打广告招演员。
辞职不准、演艺单位不批,铁了心的刘云华和铁杆助手们,意志坚定“开弓那有回头箭”,心一横“先上车,后补票”。“华桦舞蹈团”在全国1000多位应聘者中,严格标准、精挑细选出26名合格者,拉到远离主城的南桐矿务局洗选厂进行封闭、严苛的思政、技艺强训,用100天时间创排出一台歌舞节目,走遍当时重庆所辖9区12县,为有意愿承担交通、食宿的工矿企业和乡镇“试水”,美其名曰为“慰问”演出。
在起步迈向市场的苦旅中,重庆市歌舞团袁聿扬老师坐着绿皮车辗转,不仅把自己原创的叙事舞蹈《妈妈的草帽》无偿馈赠“华桦”,一招一式耐心辅导,其间歌舞团的台柱宁永中、单富生、王洁淑等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技艺倾囊相授。由于没有演出证,“华桦”不能公开演出、难登“大雅之堂”,为了“活下去”,曾在解放碑卖皮鞋、衬衫的商家,小洞天食府门口演出,帮人家造势、办幼儿园来维持“华桦”生计。
“华桦”为高雅艺术艰苦创业,无怨无悔活跃舞台服务社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同情,人民代表写题案、政协委员写建言力挺“华桦”。终于在时任市委书记廖伯康的批示、督促、关心下,并得到一直暗中支持同情“华桦”的市委宣传部李新泉、郭志彩,文化局仇一等的帮助。有了尚方宝剑,迅速联通相关部门,给“华桦”办理了一切合法合规的手续,沙坪坝区文化局,主动担责当主管接纳“华桦”。
从老报人肖鸣锵、新锐李元胜,发表在《重庆日报》1989年4月5日第2版上的《华桦三部曲》,便可见其创业之艰辛。
为把“华桦”办成享誉全国的知名院团,没有经济作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刘云华绞尽脑汁两手抓,一手抓演艺质量、人才培养,一手抓基地建设,以实业积累资金。他办起了具有舞蹈特色的全国第一所“华桦舞蹈幼儿园”,面向全国招生的“重庆舞蹈学校”,以及在壁山青杠的“华桦实验学校”,成为文艺和教肓改革的一个尝试和探索。
时任市文化局局长李华年开办讲座,邀请刘云华给全市区县文化局和演艺团体领导作“如何面向市场、走文艺改革之路”的专题汇报。一路走来,“华桦”既获得了骄人的成就和众多荣誉,也深感创业的艰辛不易和诸多苦涩。
从办团的笫一天起,刘云华始终把导向放第一位,亲自抓品质、意境、技艺和创新,在40年的时间里,“华桦舞蹈团”创造了数不清的精彩,值得记忆的永恒。
他先后率团赴澳门参加了“澳门回归开幕式--濠江欢歌”、赴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上篇.礼乐”两次国家级层面的重大演出。
他还创意将“华桦艺校”40部钢琴运到大田湾体育场,40名学生为“世界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重庆国际钢琴音乐会》伴奏……
这支不吃皇粮的民营歌舞团,几乎走遍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30余年保持每年演出200场以上,高峰甚至一年演出过500多场。
建团以来已经累计演出6000余场,这个数字几乎是全国演艺院团的唯一,先后在省市和全国拿到100多个奖项。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单位报道了刘云华和“华桦舞蹈团”的事迹。
“华桦”品正、艺精、纯朴、真诚,先后与于洋、古月、李仁堂、李谷一、毛阿敏、那英、屠洪刚、孙悦、黄宏、宋丹丹、任鲁豫、肖敬腾、侯耀华、沈伐、古克隽逸、凤凰传奇等联袂商业性合作或公益性演出。
定居重庆的台湾著名音乐人庄奴,为“华桦作词。“华桦”先后培养荐送出全国知名歌手黄绮珊、旅美现代舞蹈家叶浩、巴蜀十大笑星廖健、说唱明星何鸿达、影视明星黄桷丫,音乐创作人老虎、阿义、易丹等。
时下刘云华已是年过古稀的70后,这个从财贸职工俱乐部走出来,敢为人先的“艺尖”,为了体现和展示中国第一家民营演艺团体的价值和风采,尽管在前行路上经受了诸多磨难,但是他意志坚定、无怨无悔、初心不改。他说“华桦”是我的生命,演出是我身上涌动的血液,而今他仍然激情满怀一肩挑两头,一头是他已经任职40年团长的“华桦舞蹈团”;另一头是他担任院长的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演艺学院。在一肩两挑的行进中,他的宏大构想《大美重庆三千年》正在布局推进中。
作者简介:
张川耀、笔名:寒砺,重庆南岸下浩人,现年81岁,参加工作在商业部门,当过理货员、参过军、去过“五七干校”、当过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任过市级财贸工会主任、重庆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作过《现代工人报》社社长、四川报业协会副会长,曾主持西南地区第一家告别铅字,用计算机编辑出版报刊书籍,获国家新闻出版署表彰。
先生在位时,紧张社务管理之余,擅人物、评论和美术批评。退休后以“文化养生、撰文自娱”安排晚年。通过史海钩沉,发表了数十万字极具价值的重庆地方文史专著。在《重庆晨报》《红岩春秋》《今日重庆》《重庆艺苑》等报刊连载、刊发。出版了《记住乡愁.下浩》《故城时光.母城》。《故城遗痕》一书即将出版发行。
川耀先生作品深受全国各大门户网读者朋友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