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琼瑶的离世,几乎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内地(中国大陆)最广的三位港台作家都走了。这三位作家是谁呢?

毫无疑问,就是金庸、琼瑶和三毛。可以说,他们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三四十年前,我们的中学校园内,有这种说法,男生读金庸,女生读琼瑶,不男不女读三毛。当然,“不男不女”并非贬义,而是说,读三毛的学生不分男女生,而读金庸和琼瑶的男女生分别比较明显一些。



诚然,这三位作家并非都有很高的境界,但他们确确实实“垄断”了大陆最众多的读者群,能跟这几位作家的读者群勉强竞争的仅有贾平凹、路遥、莫言、王朔等区区几位,但事实上,这四位作家的读者加起来恐怕也没有金庸或者琼瑶一个人的多!不过这里也有个因素,这四位内地作家的年龄都比那三位小,成名晚;但问题是,其他大陆作家的书更没有实力“控制”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内地,“凡有井水处,皆有读金庸或者读琼瑶”。

首先,在2000年之前,互联网没有普及时,在校园里,大家课外书读的最多的就是港台的这几位作家的书,并非贾平凹、路遥和莫言;还有,在社会上的小书摊和图书出租屋,也是他们几个人的书在“统治”。

那时的大街上,很容易见到小租书店,其中摆放的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这两类书能占全部图书的80%以上,有的租书店几乎能到100%!武侠的以金庸为代表,每个租书店都有完整的几套(每套15部,30多本),其次才是古龙、梁羽生等人的;言情排第一的是琼瑶,其次才是岑凯伦、席绢、亦舒等人的。

相对于金庸和琼瑶,三毛的少一些,主要是因为她去世得太早,而且她的书本来就少,但影响力也很大。

那么,这三位作家都给中国大陆带来了什么?他们离去后又带走了什么,或者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首先应该明确,三位作家并非像有些人吹捧的那样,说他们就是大师级的。还差得远!并不是拥有的读者多,就能成为大师。事实上,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能称得起大师的除鲁迅外,似乎还没有。因此不能拔高。

但也必须警惕另一种观点,就是把以上三作家贬得一无是处,比如有自媒体大V写文称,“金庸肤浅了男人,琼瑶肤浅了女人”,说侠文化上不了台面,琼瑶摧毁了中国女人的爱情云云。

事实上,对以上三作家的尖锐批判一直都有,比如著名作家王朔:

“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

“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

王朔说《天龙八部》的主人公段誉的塑造是金庸抄袭《红楼梦》:“他(金庸)是真好意思从别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个段誉为何不叫贾宝玉?”

王朔还讽刺说:“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就是四大俗。”

当然还有文坛狂人李敖。在一档节目上,主持人窦文涛问李敖如何评价金庸,他是如此说的:

“我看不起起金庸,他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用胡适的话来说那就是下流。”

他还把金庸的小说比成臭鸡蛋,说他的小说就是“假货”;还说金庸这人比较假,他在小说里写的侠义,他没有一样做得到。

李敖批琼瑶更是毫不留情,说她的作品是“老妈子水准的书”;书中“ 尽是老古董式观点,混乱又低下的思想,是十分病态的。对青年人极具诱导和毁灭”,李敖表示,“爱情绝不是哭哭啼啼,整天一把鼻涕一把泪。爱情不是把人搞成神经质,爱情是欢乐,是愉悦是享受,为什么非要弄成一个大悲剧呢?

李敖还批三毛。三毛说她要去沙漠帮助黑人,李敖讽刺道:“你去帮助黑人,难道中国没有人受苦吗?中国没有需要你帮助的人吗?你想去撒哈拉其实就是一种作秀,是做给别人看的。”

王朔和李敖都是很有成就的作家,但他们二人也都十分狂傲,言狂必有失。



王朔凭什么说港台的文学都不入流?他说金庸笔下的“侠”是罪犯,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侠”;说金庸笔下的人物段誉是从曹雪芹那里拿来的贾宝玉,也有失水准,人物性格相似就是抄别人的?

讽刺人家“四大俗”,难道他不俗?根本就是嫉妒嘛。事实上,如果没有金庸的武侠、成龙的功夫、琼瑶的言情和张学友等四大天王的歌曲,港台娱乐业还会那么繁荣吗?王朔懂不懂市场经济?这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他的短视。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俗的东西都是少不了的。

李敖更是狂妄得不得了。说金庸的小说是假货,是下流。什么叫“下流”?起码比他自己的小说《上山·上山·爱》写得干净吧?李敖在这部作品里,让一对母女共同爱上一个男人,并且让这个男人分别同这对母女行“苟且之事”,这叫“上流”吗?他好意思说爱情就是“欢乐”,难道可以用这些“愉悦”的爱情观,去否定琼瑶的“悲剧”爱情观?

李敖批判三毛更是没有逻辑。中国当然有很多受苦人,需要帮,但这并不能推论出我不能去沙漠帮助那些黑人,说我去帮助黑人就是作秀,作秀需要去万里之外的大沙漠吗?

所以,应该理性看待金庸、琼瑶和三毛。要分析他们为何会赢得中国那么多读者,而不是其他作家?

事实上,港台文学真正“打入”内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此时,刚刚经过10年的文艺震荡期,我们的文学被“撂空”,大家正处在一个读书的饥饿阶段,后来赖以炫耀的“朦胧诗”还没有全面浮出,“先锋小说”甚至还在孕育之中;而那些经典作品,比如鲁迅、老舍、巴金等人的小说并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张恨水、张爱玲的东西还不能堂而皇之地登场。此时,金庸、琼瑶、三毛等便趁着这股开放的风潮悄然而入,趁机填补了内地的文学“真空”。

这时的中国校园,正是60后和70后的天下,他们正好接盘了这三个“另类”作家的作品。他们惊呼,这些东西居然同课本上长期宣扬的内容大不相同!于是在新鲜事物的刺激下开始大量阅读。

说是大量也不确切,因为那时这些读物还是“限制级”,老师和家长都是不认可的,大家都是在下面悄悄地读,一本书传来传去,像电影上的地下党传递情报一样,一不小心还会被老师没收,甚至被当场撕掉。不过这样更加刺激,更吸引人。

那时候,一本《射雕英雄传》传到最后都没有皮了。在课间时,大家会围在一起讨论书中的“绝世武功”,以及绝世英雄和绝世美女。



不过,读这些书的大都不是“好学生”,真正学习好的尖子生基本不碰这些东西,他们全为了考学而奋斗。但是,在那个考大学如“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时代,毕竟不是谁都有考学希望的,所以“偷看”这些书的人还是大多数。

在金庸、梁羽生的武侠传入之前,其实就有类似的读物,比如《三侠五义》,但很少,除此之外就是《杨家将》《隋唐演义》《岳飞传》之类的演义小说,但看到金庸之后,才大开眼界,原来武侠的世界是这样的!

琼瑶小说比金庸来得稍晚一些,但一经现身,便立即控制了大部分女生的课外时间。

三毛的作品流行性稍低一些,但控制面更大,男女生不分,都看。当时有种说法,称三毛是“世界黄皮肤第一浪漫女性”,她代表了最典型的“诗和远方”。



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内地“高雅” 文学隆重登场,特别是朦胧诗,袭击了不少人。但其实,包括稍后风靡一时的先锋小说,它们覆盖的读者群仍是一小部分,即正儿八经的文学爱好者,相比武侠、言情,还是很“小众”的。而金庸和琼瑶则是大小通吃,只要识字,都能读;即便学习很差的,看这些小说也是小菜一碟,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这可能就是严肃文学、纯文学跟通俗文学的差别。

于是,大家的世界观被悄悄地改变着。大家不再那么严肃了,不再那么“革命”了,不那么“阶级斗争”了,不那么“上进”了;甚至开始思考什么叫真正的“青春期”,之前,我们是青少年,如今我们叫“青春”;之前我们都“心怀天下”,如今我们开始寻找自我;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是“我们”如何如何,如今开始“我”如何如何,个我开始独立于集体……

在金庸之前,我们的主流文学都追求宏大叙事,我们的世界观都是“高大上”的,我们都要为什么什么而奋斗;我们要打到帝国主义;我们要解放全世界或者解放某某岛之类的。金庸来到之后,我们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江湖”!我们的“侠义”不只是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不只是有梁山好汉,桃园结义,还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还有少林、武当,而少林武当本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居然没有发现?原来这里竟卧虎藏龙?

于是我们开始知道,除了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枪、金箍棒、车轮板斧外,还有倚天剑、屠龙刀,还有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葵花宝典、独孤求败、东方不败……

于是我们发现,除了岳飞抗金,还有郭靖、乔峰、杨过这些抗金的大侠;除了“精忠报国”,还有“侠之大者”;除了“宫斗”,还有江湖恩怨;除了民族英雄,还有笑傲江湖的侠士和侠女……



这个来自香港的金庸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侠义”的认知,之前我们只知道侠义精神就是梁山好汉的杀富济贫,秦叔宝的为朋友两肋插刀,如今我们知道远远不只这些……

而琼瑶跟三毛,对我们的潜在影响似乎还要大。

琼瑶和三毛有很多类似之处,两人本来都是大陆人,并且都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巴蜀之地,琼瑶出生在成都,三毛出生在重庆;都姓陈,一个叫陈喆,一个叫陈平;后来两人都迁居到一个孤岛上。生在巴蜀,让她们都有了灵气;长在孤岛,让她们都有了“自由”,同时都形成了孤独、孤僻的个性。

两人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文学上才华出众,而在其他方面,特别是理科上很差,上学时都是那种数学垫底的人,这让她们都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琼瑶还为此遭父母嫌弃,三毛则形成忧郁、晦暗的心理,甚至有自闭症。

幸亏她们都成长在孤岛,没有唯分数论,没有走我们的“阳关道”,而是各自走上了自己喜欢的“独木桥”。然而,她们在独木桥上采集的风景却反过来“照亮”了我们的阳关道,让我们的几代人都掉了进去!

我们应该反思。

但有批评家认为,琼瑶和三毛也就是文坛的两朵花而已,根本谈不上栋梁之才,只是点缀一下风景。

然而,即便是花,就不好吗?我们追求生活的品位,谁家不放几盆花?我们住的小区哪个没有种花花草草?别说这些花草可以净化空气,单单只是装饰品也自可以愉悦心神。



其实琼瑶和三毛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花。琼瑶一生只生活在中国,甚至就局限于那个小岛上,她相当于室内养的盆花,娇艳而芳香;而三毛在世界上流浪,则像是一株野花,更有浪漫的情调。

文艺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不应该只有大树,还应该有鲜花。没有鲜花就没有春天!

也有不少人认为,她们二人误导了我们几代人,尤其是琼瑶,她毁掉了我们的女性的爱情。这简直是胡扯。我们的女性的爱情从来没有被毁掉,她们被毁的只是爱情观。而我们的女性在接触琼瑶之前的爱情观就高级吗?

她们在八十年代之前是什么爱情观?她们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独立?她们是不是为自己而爱过?她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有没有区别?

而琼瑶带来了什么?难道琼瑶不是在宣扬女性独立?爱情独立?我的爱情我做主?她笔下的女性,从《窗外》中的江雁容,到《青青河边草》中的青青和小草,到《烟雨蒙蒙》中的陆依萍,甚至到《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他们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都在反抗父权、夫权,甚至是王权,他们为了爱情可以赴汤蹈火,不畏生死。

而我们之前的婚姻里,爱情的成分有多大?父母做主,指腹为婚,明媒正娶,门当户对,上级指令,为革命而结婚,甚至是娃娃亲、换亲等等,这样的爱情婚姻难道就幸福?

对琼瑶最典型的诟病还有,她的笔下基本都一个套路,不是灰姑娘看上了“王子”,就是白雪公主看上了穷小子;不是学生爱上老师,就是老牛吃上了嫩草;不是两个女人共同爱上一个男人,就是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不是卖唱的爱上名门公子,就是名记者爱上穷困舞女;当然还有,让皇帝爱上民女;让姐妹俩争一个男人;让有世仇家族的男女冲破一切束缚,消弭仇恨而相爱等等。

如果这是一种套路的话,那么这种套路也太丰富多彩了吧?难道莎士比亚没有这么玩过?难道只有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才有意思?再说,我们传统上对爱情的追求究竟什么样的?牛郎同织女的结合?七仙女看上董永?千年蛇妖看上许仙?富家女祝英台看上穷小子梁山伯?穷小子孙少平被干部子女、才女、美女田晓霞爱上?这又是什么套路?

有人说琼瑶打造的只是一个缺乏理性的纯爱的世界,而事实上,纯粹的爱情是没有的。爱情有人间烟火,有柴米油盐,不能只是风花雪月。

是这样的,但我们不能这样追求吗?文学除了反映且批判现实,难道没有理想和浪漫?我们为什么还要安徒生的童话?

况且,你说的人间烟火、柴米油盐,那叫婚姻。而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人家就表现爱情,不表现婚姻,又能咋样?

退一万步说,琼瑶即便是打造了一个纯爱的世界,也打造得玲珑剔透,没有那么多肮脏、污秽,至少她写得很干净,不像有的号称“纯文学”、“严肃文学”的作家写得那么脏。比如李敖和贾平凹这两位所谓的“大师”,还有他们的一众追随者,如果没有“性”的因素,没有下半身,似乎就不会写爱情了。而琼瑶根本就不屑于搞这个。相比之下,谁严肃,谁更高明?

三毛更是如此。琼瑶写了一大堆爱情,一大堆人物,丰富多彩;而三毛只需写她跟荷西两个人的爱情,就足以让你感动老半天。

有人说三毛写的爱情是假的,甚至有人花费数年时间到撒哈拉大沙漠考察,以证明三毛写的东西是假的,是虚构的。好吧,即便是假的,谁说文学必须是真实的?不可以虚构?所谓真和假都是相对的,只要他笔下的“情”是真的,就可以了。你一辈子走不出你的小村庄,你写了一辈子,离不开你的黄土地和小窑洞;你写来写去,时间跨度不超过20年,空间跨度不超过20里,你很真实,但你又有什么见识?何来的浪漫?



事实上,60后,70后包括80后的相当一部分男性,在爱情婚姻上也得到了琼瑶和三毛的莫大的益处。这几拨人,不管生活得如何艰辛坎坷,至少在恋爱阶段不怎么“受苦”,基本上都能正常恋爱结婚。为何?因为那时的女生受琼瑶、三毛的“纯爱”、浪漫爱情观的影响,都不太物质,都相信爱情。那时候谈恋爱,相对比较简单,逛逛公园、看看电影,甚至压压马路都搞定了。结婚时,有钱了,多拿点彩礼;没钱了,少拿点,甚至不拿,或者女方倒贴都是可以的。

可如今呢?说是社会进步了,爱情更自由了,但是有多少人不敢言爱了?90后,尤其是00后,他们谈个恋爱是逛逛公园都能解决的吗?为啥年轻人都不愿结婚?动不动彩礼几十万,又是要房,又是要车的,如果不是富二代,谁能结得起婚?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恐怕与琼瑶的退场有关系。95年之后出生的人,有多少还在读琼瑶和三毛?在网络时代,在刷抖音的时代,他们对琼瑶的认识,恐怕除了《还珠格格》系列外,已经没有什么了。00后女孩恐怕没有几个知道琼瑶了,当然就谈不上什么“纯爱”的理念,也谈不上在爱情上追求什么自由独立了,那么就剩下物质了。看看现在网上的爱情爽剧都是什么品性,有多少女性以嫁入豪门为梦想,有多少女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电动车上笑……

从这一点看,我们那一代人尤其是男人们还得感谢琼瑶啊,呵呵。

事实上,如今的00后,即便对金庸,也只是在有限的电视剧里,或者在网络游戏中认知了。而网游中的金庸人物已经被改得乱七八糟,早变味了。大多人都不看书了,即便是看书,也是看所谓的网络小说,而这些小说充斥太多的玄幻色彩,其中的人物基本都不是人了,他们可以上天入地,可以修炼成仙,可以转换时空,架空历史等等,不是说这都不好,而是人在精神上的缺失。

金庸笔下的人物,跟琼瑶笔下的人物追求爱情独立一样,是有独立人格的。那些真正的侠客大都在捍卫个人自由,比如令狐冲、杨过等,当大家都在为争夺武林盟主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拥有绝世武功的他们可以置之度外。令狐冲受了严重内伤,谁都救不了,好不容易遇到能够医治他的《易筋经》,但当少林寺方丈发慈悲要传授他《易筋经》,并开出条件要他脱离华山派而加入少林派时,令狐冲一走了之,宁愿死去也不答应,你为何要强行我加入你的门派?这种特立独行、笑傲江湖的血性和风骨令人钦佩。

那时候的人可以主动扔掉铁饭碗,像侠客一样去下海、闯天涯;而如今,一个个拿着博士学位的大才子,却挤破头去考编,还有没有一点自由意志、独立精神?当然,如今的社会状况跟之前也不一样,这个另说。



因此,有人说,三毛走了,这世间少了浪漫;金庸走了,这世间少了侠骨;琼瑶走了,这世间少了柔情。似乎很有道理。

不过并不是说,这三位作家不能批判。当然可以,他们的局限性还很大。比如金庸,他仍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英雄主义”情结,他宣扬的侠士,很多都是如此。即便有少许人,比如令狐冲、杨过,最终都退出江湖,但之后呢?恐怕又归入老庄的隐士生涯了。金庸自称皈依佛门了,他的境界终究都没有提上去,他的作品不具备更高的文史哲意义和启蒙价值。

金庸也没有摆脱鲁迅先生所指出的“精神胜利法”的国民劣根性影响,葵花宝典是不存在的,不要以为你练会就可以“东方不败”了,这仍是一种自我麻醉。如同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堡子所说,我们读这样的作品容易“在明君、侠匪、隐士文化中一边幻想,一边在互残的差距中寻找精神胜利”,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警惕。

三毛和琼瑶打造的浪漫世界也太过虚飘,不够接地气,也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总之他们的作品并非顶流,最好的文学作品应具有哲学甚至是信仰的高度。这些他们都很缺乏。但我们所有的作家,包括莫言、贾平凹、路遥、王朔等都一样,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