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兵力达到了70万人。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野战军补充了6万余名新兵和11万名解放战士,在补充了辽沈战役的减员后,野战军总兵力达到了80余万人。
为了加速华北战场的胜利,东北野战军的80余万大军立即入关作战,连带华北我军参战部队,使得平津战役的我军兵力高达100万人。
在入关前,根据当时的电令,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已经有了相对应的数字军番号,不过新番号在天津解放后才陆续正式使用,因此我们谈及平津战役时的作战时,仍称各纵队。
而在东北野战军入关时,东北野战军的各步兵纵队跟辽沈战役前,又有很大的不同。
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的纵队所辖的是3个步兵师,而在入关时又普遍为各纵队多增编了1个步兵师,这就使得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里,实际是有48个师。
若按标准的三师制纵队计,这可相当于是16个步兵纵队了;但恰恰是因为照样保持12个纵队的编制,这就使得每个纵队的兵力相当充实。
以兵力数量最多的第6纵队计,全纵队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63478人。
就在三年多前,当我军各部进军东北时,其中来自山东根据地的部队最多,但也就6万多人。
而在三年多后的大军入关序列中,仅仅是第6纵队的兵力数,就达到了6万多人,这是何等的兵强马壮。
那么第6纵队当时的这6万多人,具体到下属的各师里,又分别能有多少人呢?我们本文就来聊聊。
第6纵队当时下辖有第16师(第127师)、第17师(第128师)、第18师(第129师),另外还有刚编入的独立第6师(第156师)以及纵队的各直属部队。
第16师,前身是红一方面军的红二师,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第685团,部队南下苏鲁豫后最开始为第115师教导第1旅,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到东北后发展为第16师,该师为东野头等主力师。
第16师当时按照东北野战军的编制,应有12302人,入关时实际的兵力为13983人,实际超编的兵力有将近1700人。
当时超编兵力一般都集中在步兵连里,全师30多个步兵连/警卫连,平均每个连的兵力会多出四五十人,因此在东野特别充实的部队里,步兵连会有200来人的情况。
第17师,前身是山东我军第7师,后跟第8师合编后,以原7师部队改为第20旅,后来成为第6纵队第17师,该师为东北野战军攻坚力最强的部队,为头等主力师。
第17师按照东北野战军的编制,也应有12302人,而入关时实际兵力为13429人,实际超编兵力为1100余人。
第18师,前身是山东我军第8师,后跟第7师合编后,以原8师部队改为第21旅,后来成为第6纵队第18师,该师战斗力次于第17师。
第18师,按照东北野战军的编制,应有12302人,入关时实际兵力为13800人,实际超编约1500人。
除了上述的3个师之外,另外补入的第4个师为东北我军独立第6师,该师原由3个独立团、1个地方团合编而成。
升格为主力纵队野战师后,该师编制数也应为12302人,入关时实际兵力为11063人。
因为原来并非野战主力师的缘故,所以这个师的兵力数尚未达到编制标准,当然在战斗力方面,也是全纵队中的末位。
以上这4个师的总计兵力数为52275人,而第6纵队当时的总兵力为63478人,说明纵队机关和直属队兵力尚有11203人。
当时纵队机关及直属队的编制兵力数当为6000人左右,第6纵队的直属队兵力几乎超编了一倍。
所以,总的来说第6纵队里除了刚编入的独立师部队,其余无论纵队直属队还是各主力师,都是齐装满员,甚至超编的地步。
这一个纵队的兵力数,要相当于关内两三个主力纵队的兵力水平了,甚至跟华北我军的一个兵团兵力数相当。
入关之后,这样的主力部队自然能发挥出来的作用会更大。
在天津解放后,东北我军启用新番号,第6纵队改为第43军,下属各师分别为第127师、第128师、第129师、第156师,还会在将来的南下作战中,继续建立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