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浙江的龙泉窑、越窑、天目窑……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陶瓷的融合与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其中位于杭州临安的天目窑在国内影响力虽不及五大官窑,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古有日本僧人带回天目盏,将珍品曜变天目奉为“国宝”;今有天目盏闪耀威尼斯国际艺术节双年展,成为“国礼”。

那么天目窑究竟承载着多少璀璨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如何?

这两天,中日韩三国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来到杭州,走进临安,一同开启了一场围绕天目山天目窑的“寻根”之旅。

一次开窑,揭开天目窑古法烧制神秘面纱

1300℃的柴窑渐渐冷却、封窑的莫来石被一块块抽取、冒着热气的天目窑上新了“宝贝”……


昨天上午,天目山脚下的大坞里,伴随着中外专家、美院学子的阵阵惊喜欢呼,360多件新烧制的陶瓷器一一露出了的真容。各色各样的壶、杯、盘、盏、罐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中最精致的是几件天目盏:高级的质感、丝滑的手感、耀变的色泽,让人一拿起就爱不释手,反复摩挲着杯盏余温。

最兴奋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们,有机会和专家、大师烧制同一座天目窑,见证高温72小时后的奇迹,这样的作品让他们视若珍宝。


“我一共烧制了10多个龙泉瓷泥杯、盏,最后烧坏了4个,还有10来个是好的,良品率已经很高了,但大师们烧制的天目盏难度比不知比我的高多少倍,却每个都那么精美,真的厉害。” 陶艺系研究生章汇卓很珍惜这次向专家、大师学习的机会。

“这次出窑最好看的,无疑是专家们烧制的兔毫天目、油滴天目。天目窑历史悠久,拥有相当深厚的文化积淀,无论工艺还是色彩都很棒,对建窑、越窑等影响深远!”同为陶艺系的研二师兄黄伟刚笑着说,烧天目窑让他受益匪浅,直观地学会了烧柴窑如何落灰、如何精准控温,他很期待下次能有机会烧天目盏。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陶艺系讲师许超奇表示,早在一年多前,他们就在天目山下搭建了这两座天目窑,取天目山的土,用古法烧制,成为一个精品课程。“相比专家们烧制的天目黑釉,我们的教学更鼓励学生利用天目山当地材料,去做一些年轻人自己喜欢的事,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在他看来,天目窑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曾经的一个高度,无论从历史长河还是地域范围,都对周边的陶瓷技艺发展影响甚大,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陶瓷技艺,是美院陶艺系师生责无旁贷的。

一个展馆,展呈天目窑千年“芳华”

几盏落灰的天目窑新作就已经如此令人欣喜,那么天目窑精品又有多美?




在距两座柴窑不足500米的天目山都喜天丽酒店里,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天目古窑艺术馆已经落成,布展一新,1000多平方米的精品展厅成为展示天目窑的新高地。

天目古窑艺术馆位于酒店地下一层,共分为三部分:天目古窑艺术馆(天目窑非遗展示馆)、天目窑烧制技艺的守正与创新主题馆、天目古窑陶瓷研发中心。




其中,天目古窑艺术馆(天目窑非遗展示馆)是展示“核心”,瞬间带专家学者们梦回千年——

天目窑非遗艺术馆的历史轴可追溯到宋元时期,讲述了近一千年前天目山禅院林立,吸引了日本僧人漂洋过海来修禅,还将天目山禅院“黑釉茶盏”带回日本,其中的“曜变天目”更是被誉为瓷中国宝的故事。




此后,日本“陶祖”加藤四郎来到天目山学制陶技艺,返回日本后开辟了著名的濑户烧原型;近代,旅法博士张天方率队在天目山发现了宋元时期瓷窑,开创了天目窑考古调查的先河;现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考古发现了天目窑青白瓷、黑釉瓷等踪迹,2013年天目窑遗址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杭州因天目窑遗址群而入选“海丝保护申遗城市联盟”;时至今日,关于天目窑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在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助力下,天目窑见证着新的历史与古今文化交流……


天目古窑艺术馆(天目窑非遗展示馆)里不仅用壁纸图文、投影、声光电介绍了天目窑的前世今生、非遗特征、价值特征、传承与发展、天目窑制瓷九工序等,还在玻璃展柜里陈列了大量“油滴天目”“鹧鸪天目”“兔毫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祭红天目”等精品天目窑瓷器,精美的天目盏令人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第二篇章天目窑烧制技艺的守正与创新主题馆则展出着当代艺术家对天目山泥土的活化利用和再创造,目前展出的是四川美术学院唐英先生的陶艺创作,天马行空的《天目山上一丝云》《沉睡的猫》《似乎像群主》等几十件大型陶瓷作品,时尚而富有视觉冲击力,很受年轻人喜爱。


最后的天目古窑陶瓷研发中心,摆满了一桌桌的各式当代窑变天目作品,游客也可以在这里轻松体验陶瓷制作。

“这座天目古窑艺术馆,既是艺术馆,也是非遗馆(也叫天目窑非遗展示馆),是在原来禅源寺边上不足200平方米的老馆基础上升级新建的,无论面积还是展品上都做了大幅提升。” “天目窑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浙江天物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慕刚说,目前天目古窑艺术馆还处于内部测试阶段,不久之后就将正式对外开放。

一场研讨会,构建起天目窑文化国际学术伙伴圈

据悉,目前发现的天目窑还只是一部分,天目窑、天目盏之于当代人的更多惊喜,还在后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天目窑,找到它的当代意义?

这两天,一场围绕“天目山窑文化再发掘,历史、考古、数字化与传播”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杭州展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不仅在中国美术学院开了一场陶艺界的国际研讨会,还先后走进临安天目山天目窑柴窑基地、西天目禅源寺、天目古窑艺术馆、临安博物馆,实地领略天目窑风采,专家演讲精彩纷呈。


会场上,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郑建明的《天目窑窑业技术初探》、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的《宋代茶事浅议》、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美术史学科教授张南原的《韩国出土的中国黑釉瓷器》、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学部教授森野彰人的《日本陶瓷的发展与中国陶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周少华的《关于‘天目窑’研究的几个问题》……主旨演讲一一展开,中日韩专家学者们研究深刻、观点分明,让学生、听众们更深层次地读懂了天目窑、中国陶瓷对东亚文化圈的深远影响,理解了它所承载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禅源寺里,中国美术学院天目山禅茶文化课题负责人周宝松阐述了天目山禅茶文化的历史与超越,表示祖山天目和佛山天目共同成就了天目山的禅茶文化。“今天我们来到禅茶的源头,在禅源寺品茶论禅,重新审视禅茶于东方人生活的重要审美意义。”

而天目盏,正是串联起千年前吴越人家禅、茶文化的绝佳茶器。

“天目山是禅茶文化的一个摇篮,在这一方山水中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所以对天目窑的文化挖掘意义深远。”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武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天目窑文化蕴含着天目山脉独特东方文化特征的观点。

“天目是一个独特的文化高地,像禅源寺,日本僧人来这边参佛,在这样一个道场当中喝茶,连器物都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最重要是有发现美的眼睛。”他说。

周武希望,临安苕溪能成为一条代表着中国人独特审美的文化之溪。譬如通过天目窑、天目盏等众多文化IP,让溪边茶室林立,用天目盏营造出来的禅茶饮茶方式,赋予它独特气味。“只有唤醒了人们对这个器物的认知,人们才能真正发现它的审美价值。”


本次研讨会上,还提出了通过数字化,将天目窑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智能的方式提供给公众,在挖掘研究当中能不能把吴越文化和天目山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等新颖观点。

虽然百家争鸣,不过大家一致对“天目窑的活化利用,赋予未来无限可能”高度认可。

创新,是原动力,也是生命力,天目山窑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临安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临安将与中国美术学院携手,不断加大天目窑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力度,构建天目窑、盏、茶和禅融于一体的文化体系,持续擦亮天目山和天目窑文化标识。

记者 王斐帆 通讯员 阮鑫怡

我们大杭州新媒体编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