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现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黄旭华’,找你!”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清源剧场的后台门打开一道缝,一个身穿单薄衬衣的小伙子快步走出来。其实他叫高思远,是一名大三学生,因为在《碧海壮歌》舞台剧中扮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同学们早已习惯以剧中人的名字称呼他。十分钟之前,他和学校话剧社的同学们刚刚完成一场演出,当他们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剧中人物冲突的时候,台下观众有人笑;当他们展现64岁的黄旭华还要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时候,台下观众有人哭。舞台剧谢幕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场景发生在前不久举办的2024年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委会上。据介绍,该舞台剧是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市科协党校)开发的科学家精神沉浸式课程。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市科协党校)主任王立新告诉记者,该沉浸式课程在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创新了教学方法,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设施进行呈现,采用时空对话、情景再现等方式,力求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从而提升学习兴趣、专注力和参与度。


演出现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高思远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接到剧本后,第一个感觉是:“真厚啊!”《碧海壮歌》舞台剧全长约80分钟,该课程以黄旭华院士的成长历程和研究中国核潜艇的历程为主线,从其少年、青年、老年等几个阶段提取典型故事场景进行诠释,展示黄旭华院士矢志报国、甘于奉献和创新求实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展现出了科学家的亲情、友情、爱情。高思远说,上了这样特殊的一课,同学们觉得科学家的形象变得更“立体”“生动”了,并深深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鼓舞。

王立新介绍,该剧本打磨了很长时间,当时的一个要求就是“有笑点、有泪点”,希望通过沉浸式课程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


演出现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供图

会上,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采取这样的形式召开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委会是一种改革创新。2024年,科学家精神舞台剧《碧海壮歌》全年完成现场演出和视频播放20场。此外,该负责人介绍,北京市科协在过去一年还打造了一系列高质量科学文化教育精品,包括推出“科技工作者之歌”活动品牌,打造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开展“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活动等。他表示,下一步,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专委会将通过联合高校科协、学生科技社团共同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发掘专家学者口述史、学术谱系等史料,阐释解读科学经典和科学巨匠精神。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