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24期,总第921期),原题为《生态文学书写美丽中国》。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刘友宾 编辑鄂璠

生态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可圈可点,中国的生态文学迸发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近期,生态文学创作活力迸发。

10月12日,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举办的“潮间带生态文学周”活动上,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环境报社联合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报告》,以开阔视野扫描了2023年度生态文学活动,并按照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生态报告文学、生态批评等体裁概览了重要代表作。

10月22日至25日,阿来、马丽华、范稳等国内藏地文学代表性作家齐聚四川稻城,共同探讨生态文学的诸多话题。

10月26日,湖南作家肖辉跃的散文《醒来的河流》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醒来的河流》是一部生态文学作品,在业界素有“三湘女鸟人”之称的肖辉跃,凭借深厚的鸟类学知识、独特的文学视角,以及敏锐的生态意识,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学的参与,也必将极大地激发创作灵感,为作家施展文学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经典之作开启环保浪潮

在世界环境保护历史上,生态文学发挥了独特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技术进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上世纪60年代,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惊讶地发现:“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鸟儿飞来报春;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促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觉醒,引发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浪潮。

《寂静的春天》是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与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美国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并被称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史上的经典作品。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重在“求真”,揭开了人类发明DDT(又叫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等化学制品的环境危害,警告人类“控制自然”这个观点的虚妄和危害。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至美的书,在许多西方人追求香车宝马、灯红酒绿的生活时,梭罗主动告别奢侈与舒适,独自走进他的“诗和远方”——美国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过着简朴的生活,享受自然的宁静,获得心灵的升华。

作为“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重在“向善”,告诉人们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和谐、稳定、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只有充满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之情,学会像山一样思考,才能懂得群山和河流的“讲演”。

这三本书对现代环保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用闪烁的文学之光,烛照人类前行的路,体现了作家的使命担当,成为生态文学的代表性著作。

美丽中国激发创作灵感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滋养了中国文学的自然神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自然的描写,充满勃勃生机。唐诗宋词也充满了对自然的发现和赞叹。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寄情山水,他们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东方特色的自然审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中国生态环境的沧桑变化必然在文学中得到体现。

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生态文学的四个创作方向:一是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二是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三是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感人故事;四是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指导意见》还提出六条具体举措:一是深化推广作品征集和作家采风活动;二是加强交流研讨和理论研究;三是探索建立生态文学创作基地;四是建立生态文学鼓励机制;五是促进生态文学作品创造性转化;六是拓展生态文学传播途径。

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家协会不仅联合组织了“大地文心”生态文学采风行、中国生态文学论坛、生态文学征文等活动,还出版优秀作品集、发布公众喜爱的生态文学图书、设立生态文学创作基地、聘请知名作家担任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为生态环保工作建言献策。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系统性安排部署。《意见》提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学迎来大好历史机遇。文学和环保相向而行,为美丽中国建设携手共进。

近年来,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纷纷支持生态文学发展。早在2019年,《人民文学》杂志就与湖北省利川市联合举办过生态文学笔会,并推出《生态文学·水杉树》增刊;自2011年起,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举办,今年已是第12届;2022年9月30日,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成立大会召开,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学分会;2024年年初,鲁迅文学院和湖南省作协联合开办“生态文学创作”专题培训班;首届“美丽宁夏”全国生态散文创作大赛征文活动于5月全面启动;山西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专业委员会在6月3日成立;“2024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暨生态文学名家锡林郭勒行”主题实践活动于8月10日启动;促进四川新时代生态文学发展座谈会于9月14日召开;“走进绿色常州 书写生态之美”2024年常州市生态文学创作采风暨研讨活动近日圆满落幕……我国生态文学方兴未艾,呈现喜人的发展态势。

生态文学创新审美体验

“在这片净土之上,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呼唤人类对植物、动物的保护,对天空河流山川的敬畏,对生态的了解、研究和书写。”“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虚地聆听它们发生的声音,读懂它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这些饱含对自然深深敬畏和由衷赞美之情的语句,出自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于2021年10月出版的生态散文集《福道》。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的生态散文集《福道》

叶梅出生在长江三峡一带,成长中见识过峻峭起伏的武陵大山、雄浑阔大的齐鲁大地,2020年又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在行走山川大地的同时,有了一份更加自觉的使命意识——批评、反思过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观察、记录新时代保护生态、重建生态的实践,展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笔者看来,叶梅的这部作品记录了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在《福道》出版前,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邱华栋为作品作序。邱华栋在序言中感慨道:“作为对环境的深度思考,生态问题已经不啻为文明的一种标尺甚至是文明本身。”

在邱华栋看来,《福道》体现了生态散文的新趋向,“带有象征和隐喻色彩的书名‘福道’,也成为她的这部散文集的一个鲜明主题,那就是,奔着幸福生活的福道走,我们必然地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和生态保护观念息息相关”。

除了《福道》之外,还有一批生态文学优秀作品,也给读者带来了惊喜,比如散文家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聚焦各地独具特色的古树,讲述人与树的故事,从一个独特视角透视中国人的自然观,展现中国悠久的生态文化;作家黄亮斌的长篇纪实文学《湘江向北》,以翔实的史料讲述百年湘江的生态变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湘江环境治理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对人与河流关系的思考;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聚焦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出版《北京的山》等生态文学作品,带读者体验绿水青山之美;生态文学作家李景平推出《云下山河》,讲述美丽山西建设故事,洋溢着对三晋大地的浓浓情意;生态诗歌倡导者华海的生态诗集《蓝之岛》,以细腻的感受体验自然的整体性和神秘性,书写人与自然契合融通的欣喜,启悟人们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散文家梁衡的作品《树梢上的中国》

生态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可圈可点,给人们带来新的审美体验,今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撰文指出:“在我国,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生态文学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门类,并于新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现象级文学景观。”

为了生态文学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2023年度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报告》建议,希望生态文学超越模式化、标准化的陷阱,处理好批判与赞歌、文化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希望生态文学创作者达成对生态问题的个人化理解,寻找最为独特、最富有思想性和艺术魅力的生态抒情、生态叙事之样式;另外,如适时推出全国性生态文学评奖活动,也会推动生态文学的良性发展。

繁荣发展正当其时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正经历一系列转变:从对现代西方作家经典作品的模仿到注重原创,从对风花雪月自然风光的浅层次感悟到人与自然关系多维度呈现,从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性呐喊到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史诗记录。

生态文学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学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是体现先进价值追求的文学。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学能够展示自然之美,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山迎客松

生态文学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此成功的实践和巨大的成就,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注入强劲力量。

生态文学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是具有情怀担当的文学。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地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生态文学要为生态呐喊,为自然代言,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学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具有开放世界视野的文学。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繁荣发展生态文学,加强生态文学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必将更好体现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繁荣发展生态文学,正当其时。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