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更能“活起来”,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积极探索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颍上花鼓灯表演。颍上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位于颍城城河边的县文化馆曲艺社,演出厅里一场琴书展演正在进行,本地民间艺人和琴书爱好者们用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演绎着一段段经典的琴书曲目。表演者在台上挥洒自如原汁原味的说唱,时而昂扬高亢,时而轻悠婉转,观众们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在浓浓的曲艺说唱氛围下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据了解,曲艺社每天下午都会为观众表演传统曲艺节目,涵盖了琴书、大鼓书、快板书等10余种非遗项目,吸引近百名曲艺爱好者参与表演。
当地多措并举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之路,全面统筹县域内文物资源,促进非遗、传统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创新活化利用文物和文化遗产,成立了颍上县非遗保护中心,每年拨付非遗保护经费,专职专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民间非遗队伍给予大力扶持与帮助,定期开展民间非遗展演,使民间非遗项目得以保护与传承。截至目前,全县拥有专业非遗传承队伍1支,民间非遗队伍约60余支。
舞狮表演。颍上县委宣传部供图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也是颍上县众多非遗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素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的美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颍上花鼓灯的发源地,颍上县在30个乡镇开设了花鼓灯传习所,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暑期非遗培训”等活动,更好地推动非遗传承和传播,让花鼓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颍上县职业技术学校从2019年开始与县花鼓灯艺术团合作,成立了花鼓灯社团,实行专业课和文化课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每年招收40余名学员进入社团,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也不过16岁,有的是刚接触花鼓灯的初学者,有的则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他们都对花鼓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淮河锣鼓表演。颍上县委宣传部供图
颍上县职业技术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传承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数字背景下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培育非遗人才,让他们手中有技能,捧得住“金饭碗”、挑得起“金扁担”。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培养花鼓灯学员240余名,并被省教育厅、国资委、发改委联合命名为“全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在今年节假日期间,走进国家5A级景区——八里河旅游区,伴随着铿锵的节奏,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正欢,还有国风舞蹈、迎宾锣鼓、华裳巡游等演艺节目也在精彩上演,让景区处处散发着喜庆热闹的气氛。特别是夜幕降临后大型水舞光影情景秀《颍上·行》拉开帷幕,伴随着声、光、电及舞蹈的相互融合,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展示出具有皖北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还在管仲老街、明清苑、尤家花园等景区开展非遗展演,花鼓灯以及杂技、推剧、琴书、大鼓书等40余个民俗表演活动,覆盖了节假日期间各个时段。
据了解,全县拥有各类非遗项目38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 (颍上花鼓灯)、省级5项(颍上推剧、淮河锣鼓、管仲的传说、颍上大鼓书、颍上琴书),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鲁口镇锣鼓之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并以传统节日、管子文化旅游节、管子文化研讨会等为契机,通过文化活动、文艺赛事等形式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相互转化,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沈云鹏 宁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