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很少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一个人的看法,但是他对周恩来是个例外。

在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邓小平提到了周恩来,他说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是超过12小时,有时候在16小时以上,一生都是如此。

有一次,邓小平的女儿邓榕问爸爸:“在留法的人中间,你和哪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邓小平回答:“是周总理,我一直把他当做兄长……”

邓小平的这些话也道出了自己和周恩来几十年的深厚情谊。

在法国初相识

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法国。

在那时,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年轻的周恩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了欧洲。



他一边工作和学习,一边深入了解欧洲各地的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中寻找救国的真理。

为此,他不怕辛苦,在欧洲的土地上到处奔波。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确认了共产主义信仰,并终身不变。

巧合的是,那时年龄还小的邓小平也加入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大军,来到了法国。

在法国,邓小平坚持一边学习,一边在工厂做工,并在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周恩来。

邓小平认为周恩来风度翩翩,很有礼貌。周恩来则认为邓小平年龄虽小,但很有干劲。总之,双方对彼此的印象都非常好。

就这样,原本天各一方,没有关系的两个人因为共同的追求在异国他乡相遇了,并在之后成为了情谊深厚的战友。

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法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第一,就是周恩来和邓小平共同编辑出版了革命刊物《赤光》。

周恩来是《赤光》刊物的总负责人,身兼策划、编辑等任务,邓小平则作为副手,负责协助周恩来工作。

在工作期间,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如果时间太晚,或者通宵的话,邓小平就会在周恩来这里凑合一晚。

那时邓小平和周恩来并没有多少钱,常常只能吃到面包加自来水,甚至连蔬菜都很少吃到,但是他们的内心一直是充满希望的。

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邓小平的不怕吃苦,元气满满,更是令周恩来对他很是看重。

第二,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在法国合开中华豆腐店。

当时法国的经济非常低迷,就连法国本土的人都很难找到工作,生活困难。在这种条件下,邓小平和周恩来等人的生活和学习也深受影响,常常陷入困难之中。



为了节省开支,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只能吃一些简单的面包,如果能吃上一根香肠,都算是改善生活了。

考虑到大家的生活,在周恩来的倡议下,邓小平负责主持的中华豆腐店开业了。

勤工俭学的学生们非常快乐的在这家豆腐店工作,他们轮流推磨,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周恩来还吟诵诗歌:“旋轮磨上流琼液”,邓小平则很有默契地说了下一句:“煮月铛中滚雪花”,大家听了都是拍手叫好。

邓小平的组织能力很强,也好客,很快这间豆腐店的生意就做起来了,吸引了很多法国人。

不久,豆腐店就闻名巴黎,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只能采取定时供应方式。

经过邓小平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豆腐店的销售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由刚开始的单一做豆腐扩大到了豆浆、豆花、豆腐干等多个品种。

豆腐店非常成功,解决了留法的勤工俭学费用问题,也为革命工作提供了经费。

后来,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回国后,在法国的华侨接手了这家豆腐店,在之后的时光中,这家豆腐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这两件事之外,周恩来和邓小平在法国共同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他们还去过巴黎意大利广场旁边的小咖啡店去喝过咖啡。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周恩来率先回国,到广州工作。邓小平则在1926年1月前往苏联学习。

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他认真读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

在这期间,邓小平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让他终生受益。

由于国内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邓小平没等完成学业,就提前回国了,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来到武汉工作。曾经在法国一起工作过的老战友再次走到了一起。

和之前一样,在工作方面,周恩来是总负责,邓小平辅助周恩来工作,两人合作的非常默契。

遇到一些关于技术性的问题,周恩来也习惯和邓小平商量。

之后,邓小平和周恩来一起又到了上海工作。为了工作方便,周恩来夫妇和邓小平夫妇还住在一起过。

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危险的时光,他们的友谊也就更深了。

1929年,周恩来推荐邓小平到广西去工作。在广西,邓小平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仅领导了百色起义,还建立起了根据地和红七军。

身为战友的周恩来,高度肯定了邓小平在广西的成果。两年后,他们又先后到了中央苏区工作。

红军长征后,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和邓小平又态度明确,支持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共同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和邓小平又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革命的胜利贡献着力量。

这期间,他们从来没有断了联系,一直没有忘记对方。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联系就多了起来。1952年,邓小平被调到了北京工作,再次成为了周恩来的副手。

周恩来非常认可邓小平的工作能力,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邓小平的欣赏。

在漫长的共同工作的岁月里,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生命的最后时光

时光流转,邓小平与周恩来认识了50多年了。但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总有一些意外会不期而至。

1972年,周恩来被确诊得了癌症。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周恩来一直在坚持工作。之后,由于病情的加重,周恩来不得不在1974年6月住进了医院。

1975年1月13日到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了。



在这次会议中,已经病重的周恩来做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周恩来一生中所做的最后一篇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由邓小平负责起草的。考虑到周恩来的身体情况,毛主席要求邓小平起草这份报告一定要缩短篇幅,保证周恩来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读完。

不负众望,这份报告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认可。

后来,邓小平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曾说:“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让我起草,要求不得超过5000字,我完成了这个任务。”

即使是这份简短的报告,病重的周恩来也是用了很大的力气才读完。

这次会议之后,病重中的周恩来总是全力支持邓小平的工作。

在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的时候,周恩来表达了自己对邓小平工作的支持。他和外宾说,自己生了病,已经不能再工作了。邓小平很有能力,可以接替他的工作。

1975年9月,病重的周恩来即将接受比较大的手术治疗。

在即将进入手术室的时候,周恩来突然问:“小平同志来了没有?”

等候在一旁的邓小平立即走上前,之后周恩来紧紧握住了邓小平的手,很用力地说:“过去一年多的工作,你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后来,邓小平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曾说:“总理讲的是心里话。”

在之后的时光中,邓小平总是处在非常忙碌的状态,但是他还是牵挂着周恩来。



他总是尽自己的能力到医院看望周恩来,就算在工作之中,他听到关于周恩来在医院的消息,还是会放下工作,第一时间前往医院。

每当周恩来做重大手术或者进行抢救的时候,邓小平也会尽可能地来到医院。除此之外,他还频繁地听取了大量关于周恩来的病情报告。

有一天深夜,周恩来的病情加重了,得知情况的邓小平立刻赶到了医院,守候在周恩来的病床前。

直到确认了周恩来情况好转,邓小平才离开医院去工作。

在得知周恩来的病情已经没有办法医治了,邓小平立即指示医疗小组,一定要:尽一切努力,减少痛苦,延长生命。

为了能让周恩来安心休息,邓小平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总是和人说:“总理生病了,我们就要帮助总理,多做一些工作……”

但周恩来的高度责任感决定了他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较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也没有放弃过工作。

在住院治疗的那段时间,周恩来以医院为工作地点,一次又一次地同邓小平、叶剑英等人谈话,甚至还做着一些别的工作。

1975年12月底,周恩来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但从昏迷中醒来的他突然提出要见罗青长。

邓小平得知后,明确表态支持:“都到这个时候了,总理想要见谁,就要见谁。”就这样,周恩来成功见到了罗青长。

病重的周恩来还一直坚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他每天都要了解国内外的情况。刚开始,他会自己看报纸,文件,后来他看不了,就让秘书读给他听。

总之,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周恩来从未忘记过国家和人民。



1975年底,周恩来病情再次加重,已经没有办法进食了,浑身插满了管子,甚至连翻身都受到了限制。

为了减轻周恩来的痛苦,医生们不得不给周恩来使用止痛和镇静之类的药物。可没有过几天,这些药物也没有了作用。

有时候剧痛袭来,周恩来非常痛苦,疼得浑身都在颤抖,但他总是以自己惊人的毅力坚持着。

有一次,周恩来实在是忍不了,就将医生叫到了身边,痛苦地说:“医生,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想哼哼,行吗?”

医生赶紧就说:“总理,没事的,您疼就喊出来,怎么喊都没有关系的,您别拘着自己。”

说完,医生就忍不住了,他的泪水模糊了眼眶。但他不希望周恩来看到医生的眼泪,就赶紧离开了病床。

1976年1月5日,医生为周恩来做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手术。但这次手术并没有让周恩来的身体变得好起来。

之后,周恩来的病情继续恶化,他的气息越来越弱,长时间都处在昏迷的状态。

医疗小组的成员寸步不离,守护在周恩来的身边,观察情况,随时准备治疗。

1月7日深夜,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他微微睁开了双眼,认出了旁边守候的医生,用微弱的声音,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我这里没有什么事情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他们更需要你们……”

之后,周恩来一直都没有入睡,显得很精神。工作人员非常高兴,还以为周恩来的病情好转了。

1月8日上午,医生发现了周恩来的异常,立刻组织了专家们进行抢救。

他们采用了各种方法想要挽回周恩来的生命,但是奇迹一直都没有发生。有一个医生一直握着周恩来的手,但是他的脉搏越来越虚弱,心电图上的曲线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一条直线,就连脉搏也停止了跳动。

之后,专家们还是不肯放弃,坚持抢救,最终他们不得不接受周恩来离开的事实。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因病逝世,结束了他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光。

留下哀思无限

病房里的医疗专家们,护士,工作人员等都忍不住哭了起来,发出了最为真诚的呼唤:“总理,总理,你快醒醒啊……”

周恩来逝世的时候,邓小平正在参加中央政治局正在举行的会议。他非常悲痛,但还是努力保持着理智发布着命令:立即向主席报告,组成治丧委员会。

接着,他又赶到了医院和周恩来告别。

邓颖超代替周恩来提出了三个请求:第一,不要保留骨灰。第二,不要搞遗体告别。第三,不要搞吊唁活动,后事要尽量简化。

邓小平和李先念等人都提出了反对,认为不能这样对周总理。

当天下午,邓小平再次主持会议,讨论周恩来的丧事。之后,邓小平又强忍着悲痛,参与了悼念周恩来的所有活动。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灵车载着周恩来的遗体前去八宝山。

得知消息的人民群众,早早地就守候在道路旁。虽然北京的天气很冷,但他们还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组成了蜿蜒数十里的长城。

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是这么描绘的:

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灵车的移动,牵动着人们的心,他们多希望时间能够停止,灵车能停止前进。

当灵车消失后,这些人民群众还是久久不愿意散去,好像在期待着,期待着奇迹能发生,周恩来能回来。毕竟周恩来的逝世,人民群众承受了太多的悲痛。

在周恩来的追悼会上,邓小平再次强忍悲痛,为周恩来致悼词。一向坚强的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数度哽咽。

他的语调真诚而又悲痛,感染了很多的人。

据邓小平的家人回忆,当时邓小平全家的人都参加了周恩来的追悼会。当全家人走到了周恩来的遗像前,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其中就有邓小平。

追悼会结束后,根据周恩来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洒向了祖国的山川和河流。



就这样,周恩来永远离开了,邓小平永远地失去了他敬重的兄长,全国人民则永远的失去了一位好总理。

没过多久,冰雪消融,国家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时期。邓小平不负周恩来所望,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带领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在之后的时光中,邓小平从来都没有忘记周恩来,总是会想起自己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他多次和人说:周总理是我最敬重的兄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