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国际局势的波谲云诡,我国与邻国越南的关系也急转直下直至剑拔弩张。越南的背信弃义、悍然启衅,最终导致了中越边境自卫战争爆发。许多人都知道许世友、杨得志两位将军被任命为东西线作战的负责人,但许将军在此战历程中先后被否决的两套作战方案,却相对鲜为人知。

东西线“点将”



中越边境自卫战争的开启,并不是什么突发行动,当然并不是意气用事的决定。放眼世界范围之内,一些国家明明是综合实力更强的一方,但由于对战争的错误预期,也可能最终被拖进泥潭、陷入被动。因此对越的军事行动,其实一开始便敲定了“速战速决”的基调。

在综合考虑了指挥能力、作战风格、年龄精力、地理熟悉等诸多因素之后,中央最终将对越军事指挥的人员敲定为两个人:东线许世友、西线杨得志。



许世友的指挥作战风格迅猛、雷厉风行,正合本次作战速战速决、不多恋战的要求。而杨得志此前曾亲赴越南,作为越南抗法战争的军事顾问。他对于越南的地势天气等细节十分熟悉,这对于把握战机、灵活指挥意义重要。再加上两人的年纪和体力情况都比较合适,综合条件决定了最终的人选。



接获命令没有多久,许世友便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自己关于“怎样打这场仗”的构想。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他深知把握战机、先发制人的重要性,因此几乎没有任何拖延就拿出了作战方案,作战目标也是以大量消灭越军有生力量作为前提。



这份作战计划大概是这样的:以东线兵团正面对敌,西线兵团则从老挝借道,瞄准越南中部攻击。接下来西线兵团边打边向北推进,最后与东线兵团构成合围之势,进行围歼作战。

这就是我军极为擅长的迂回包抄战术,按照他的估计,这一方案应能歼灭30万左右的越军兵力,确保越南再无足够的军事力量掀起风浪,如此便可以最大限度免除后患、获得边境地区的安宁。



在当时和后来,都有不少看法认为这样的方案过于激进——这不相当于直接让越南灭国吗?

第二套“追加”方案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中央军委开会讨论之后,并没有采纳这个借道包抄、大量消灭越军的计划。最后拿出的作战基本方案如下:命令东西两线兵团都从正面推进。

作为方案的提出者,自己的想法却被否决,许世友未必就没有一点儿不甘心,但是身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服从命令听指挥”原本就是天职。开打之后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越南许多重要的据点和城镇。正当官兵们打算再接再厉,继续一举摧毁越南剩余战斗力的关头,中央却传来了撤退命令。



原本想要再次扩大战果的决心就此停止,有不少人都认为这此事后来成了许世友的一大遗憾。

主战场的战事基本停息、双方进入谈判阶段后,许世友还曾经提过另外一个追加的大胆建议。他认为应当审时度势,暂缓撤退,而是派出精锐部队进入柬埔寨,对正在柬作战的越军精锐进行大力打击。



这一行动计划的意义同样也着眼于消灭越军的精锐战斗力量,一旦越军遭受重创、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越南再度挑起战争的风险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这第二次的大胆提议,其思路和目标与第一次很有些一脉相承之处。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计划又一次被中央军委否决掉了,指挥官们当即下令,带走此前援越的物资、拆毁援建的工厂和建筑、并在两国交界的地段埋下地雷,这才迅速有序地回撤到国界内侧。



许世友提出的这两次大胆计划,在后世时常成为军事爱好者之间的讨论话题,不少看法都认为:如果当时按照他的计划去进行对越军事行动,固然有战事被拉长、军队被越南国内局面绊住手脚的风险,但其对越南综合国力形成的毁灭性打击,也必然会改变两国关系、乃至整个世界局势的走向。

从“同志与兄弟”到反华先锋

中越两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在越南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独立的进程之中,中国曾经给予了长期大力度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被形容为“同志与兄弟”。但后来随着局面变化,曾经和谐的关系也一去不复返。



如果考量两国关系变化时期的整个国际大环境,真是完全可以用“波诡云谲”四个字来形容。美苏对立,各自拉起自己的阵营。由于两个国家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二者之间的对立和碰撞也成为影响世界走向的强力因素。

为了拉拢中国、以便达成其制约苏联的战略目标,美国逐渐开始步步试探、向中国释放出缓和关系的信号。这些类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信号很快便被中国一方敏锐捕捉到,随着基辛格、尼克松的先后访华,此前一直仿如坚冰的中美关系逐步迎来了缓和期。

这些行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利的变化:在联合国的权力得以恢复,国际环境也出现好转。从1979年开始,美国与台断交,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正式建交。



对于中国的切身利益而言,这些变化是正向且有利的。但也正因为中美建交,使得中越关系开始出现裂隙。因为在越南一国的视角看来,美国是曾经给他们带来十余年战火的死敌。因为美国的恶行,越南长期都深陷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越南人来说,美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除了“死敌”、“恶魔”之外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于是,目睹开始和美国走近的近邻中国,越南的神经日益紧绷。当然仅仅这一条,也并不是越南在中越边境频频挑衅的唯一原因。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日渐明显;到了70年代,国家关系很快急转直下,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越南一直关注着两国关系的变动,也始终都在掂量自己的立场。



边界冲突不断

当时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不可能与苏联相提并论。这一差距越南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中苏之间,它最终选择了抱紧苏联大腿,这是一种十分实用主义的选择。

毕竟和中国相比,苏联能够给出的利益和支持都是更多更大的。但是,在持续20年的越南战争时期,中国曾经对越南进行了大量物资、武器甚至人员的援助,预估价值超过200亿美元。当时中国自己仍然处于一穷二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境况之下,这种堪称“雪中送炭”的援手却并没有换来对等的赤诚相待,越南的操作可以说是十分功利和现实了。



另外,美国在越南战争失利、匆匆撤离越南时,曾经留下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越南将这些物资都收拢整合起来,装备到自己的军队之中,对于曾经因为美国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做法当然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由于自觉战胜了强大的美国,又获得了大量武器的补充,越南的自信心也逐渐高速膨胀起来。得到苏联的支持撑腰后,越南更是有恃无恐,一边谋划将临近的老挝和柬埔寨都吞并过来,一边开始在中越边境频频挑衅。

这个时候的越南,实际上早已丢掉了自己也曾经遭受侵略的痛苦记忆,转而走上了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



在我国西南与越南接壤的地区,几个月内就爆发了浦念岭、庭毫山等多起流血事件,界碑被推倒、居住在边境的我国公民遭到伤害,甚至在南沙群岛海域越南也小动作不断,96%以上的岛屿都被越南人非法强占。

撤军时的三道命令

综合考量了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我国才最终定下了“速战速决”的作战基调。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许世友两次提出的“冒险”方案才被否决。打,是一定要打的;但与此同时,战争的规模和后果也必须在我方的控制之下。



直接吃掉越军几十万部队,甚至直接将越南推到灭国的风险线上,并不符合我国的计划和长远利益。对越军进行打击、迫使其退回河内已经达成了战略目标,不宜再继续再拉长战线,以免给我国带来深陷战争泥潭的风险。

接到来自中央的撤退命令时,许世友知道军令必须遵守,但他认为,临撤军之前仍然应该给对方一些必要的“教训”。这样做并不是意气用事的出气,而是为了今后长远考虑。



于是,他下令部队不退反进,向着越南首都河内方向再推进了十多里地。这一举动让整个河内人心惶乱,那些有权有势的高官消息灵通,听到最新战报以为我军还要继续进攻,闻风丧胆之下纷纷出逃,整个首都陷入一片混乱失序的状态之中。

维持这样的进攻态势接近三个小时,许世友才下令:以部分部队作为断后掩护,有序撤军。

撤军开始的同时,他还下达了三道命令。第一条是搜查当初中国援助给越南的武器和物资,原样带回国内,一些实在无法带走的便就地销毁。第二条是破坏了沿途的电站、桥梁、矿场等工业相关设施,这些设施中也有大部分都是当年我国援助越南修建起来的。第三条则是在撤退道路上埋下地雷,以阻断越南的反击之路。

耗时不到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就此结束,撤军时候的三道命令既是为了防止越南再度入侵我国,也是为了削弱越军力量,避免其尚有余力去侵略他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