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2期 总第811期
老戏展新韵 古典焕新生
——从晋剧《望海楼台》谈传统戏创造改编新范式
文/杨 洋
历史上,“王魁负桂英”的故事曾有多种演绎形式,传播广泛,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晋剧传统戏《打神告庙》经过几代人的打磨,早已成为公认的经典。2023年,在《打神告庙》等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重新打造的晋剧《望海楼台》在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舞台上大放异彩,主演郑芳芳凭借出色的表演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凸显了晋剧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将“以琴寄情”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戏曲虚实相生的特性相结合,使舞台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提升了舞台表现力和美学品格,展现出既古典诗化又充满时代感的艺术风貌。独特的舞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该剧既满足了老一辈观众的审美需求,又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共鸣;同时,也使其成为多种艺术展演活动中的热点剧目以及兄弟剧种移植改编的对象。该剧的成功上演体现了主创人员对晋剧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时代化的创新精神。
一、陈题炼新意
——赋予爱情题材以时代意蕴
晋剧《望海楼台》的创作定位是新编女性爱情题材剧作,该剧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审美重新解读和塑造了敫桂英的形象,主创人员用一把古琴贯穿全剧,这种表现手法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创新性的改动,该剧既展现出敫桂英丰富的精神内涵,又向观众巧妙地透露了她的身世背景。敫桂英出身书香门第,因家道败落、父母离世而流落烟花之地,但她仍有不染淤泥和真诚善良的品格。
传统剧目《打神告庙》更偏向于“打”神,在海神庙前痛诉这一段,敫桂英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一种崩溃之感,颇有“毁灭性疯癫”的意味,内在情感更多的是控诉王魁的恶劣行径,希望海神爷能主持公道。而《望海楼台》在改编过程中则突出了“问”这个字眼,使敫桂英的心理状态更偏向于发泄委屈之情,并且在“问”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现实世界的罪恶和黑暗。比如,敫桂英面对海神爷时问道“为什么心事总虚化,为什么梦儿总成空,为什么渡水水流去,为什么靠山山也崩”,前两句先是清唱,展现出她内心的迷茫和无助,紧接着后两句运用了【快板】,使“问”的力度逐渐强化,这不仅是对海神爷的质问,更是对自己命运的质疑,以及她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无奈的深刻反思。她继续用坚定不屈的语气追问,“问海神小人无品谁来惩,问海神劣人无信谁来擒”,她的声音在海浪中显得格外悲凉与凄怆,但海神爷依旧沉默不语,他对世间的黑暗无动于衷,这种沉默使氛围变得格外压抑,增加了戏剧的感染力。剧中敫桂英代表了部分古代女性形象,她们纯洁善良、痴情执着,向往真挚的爱情,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正是因为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公与罪恶,她们才寄希望于超自然的力量,只愿以一己之身换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通过“以声传情,声情合一”, 郑芳芳让观众看到了一位貌似弱柳扶风的女子,却有着敢于以命相抵的坚韧气魄,她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时代思想,也通过该剧鼓励女性大胆追求真爱,勇于冲破束缚与枷锁。
《望海楼台》将古老的故事融入现代的语境中,这是女性导演李慧琴对敫桂英这位古代烟花柳巷女子的同情、同心、同理、同感。因此,导演更能站在女性视角去诠释这部传统剧作,继而赋予这部剧作以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追求什么。该剧既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和人性问题,又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传统故事的时代价值。
二、旧路辟新径
——探索创新表达的传统根基
享有“锐意创新先锋”美誉的导演李慧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审视了传统晋剧《打神告庙》,在“守正固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望海楼台》一剧中,李慧琴导演既保留了传统晋剧的美学风格,又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晋剧《望海楼台》在舞台展现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古琴,“以琴传情”“寄情于琴”。全剧分为“望海抚琴祭亲人、飞书落琴救王魁、弹琴表意寄幽情、离别赠琴盼归来、逃跑丢琴埋祸根、罗袖打琴诉断肠、香魂断琴心不甘、抱琴探情两茫茫、劈琴弦断浪涛湮”等情节,每个情节都由琴来贯穿,如此处理使该剧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脉络更为清晰。古琴既是串联情节的线索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从故事开篇,我们看到了桂英与琴的不解之缘,无论是抚琴凭吊,还是与王魁对唱弹琴,琴声总是伴随着她的生活。可是,当她被心爱的人抛弃后,琴在她手里变成了发泄心中痛苦和愤怒的工具,她将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倾注在琴上。当她化为鬼魂找到王魁,听到他在梦中唤自己的名字时,又不禁想起之前两人相爱的场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她再度弹奏起了琴,琴声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真挚情感的怀念,也有对王魁负心的痛恨。在得知王魁毫无悔改之心后,敫桂英彻底绝望,于是她拉着王魁,抱着曾经见证他们爱情的琴,一同沉入了海底。琴是敫桂英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她的回忆和喜怒哀乐,它的命运从始至终都与敫桂英的命运紧密相连,最终随着她的沉沦而终结,成为她悲剧人生的象征。通过将人物情感寄托于具体的实物之上,该剧既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凸显出剧本的时代特征。
三、古韵传新声
——凸显地方戏曲的美学原则
晋剧生长在“田野地头”,属于梆子腔系统,发音清脆,音调起伏较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张力。在戏曲不断现代化的当下,晋剧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坚守传统戏曲美学特质的基础上为其注入现代意义;既要避免过分保守,也要杜绝脱离戏曲本质的所谓“创新”,力求使晋剧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法相得益彰。
主创人员将《望海楼台》的音乐形象塑造为两种,即“守正”与“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对晋剧传统音乐的坚守,主要体现在伴奏乐器上,如晋胡、二弦、三弦、四弦的使用。当敫桂英有大段唱词出现时,传统乐器便发挥了它“原汁原味”的特色。创新则是在四件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入古琴、山西民歌、西洋乐器等,在渲染氛围、增强情感时出现,目的是强化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并且,该剧还加入了和声、伴唱,如“礼义廉耻一概忘在脑后勺”这一句,便加入了六个姑娘的合唱,目的是劝说桂英身在烟花巷就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极具情感冲击力。如此处理使得该剧的音乐层次更加丰富,人声和乐声紧密交织,既和谐又饱满,传统古典乐器和华丽的西洋乐器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独树一帜的舞台风貌。
《望海楼台》的“守正”还体现在其遵循了晋剧传统板腔特色。如敫桂英在去海神庙的路上唱道“钟声荡离春院向庙告问”,“钟声”二字一出来便能感受到演员郑芳芳用了较大的演唱张力,情感饱满充沛,深深地揪住了观众的心。进入海神庙后,她高喊一声“海神爷呀”,音调高亢且尾音悠长,这是桂英从心底发出的怒喊。“那一天救王魁心怀恻隐”采用了【嗨嗨腔】,在“天”字后加入回环往复的拖腔,委婉圆润,唱腔清脆。“读书郎口蜜甜言燃我重生”一句,同样在“生”字后加入【嗨嗨腔】,增加了戏剧的抒情性。当她对命运充满质疑与无奈时,郑芳芳用【快板】唱道“问神问庙问大海,问波问浪问涛声,问命问世问天地,问己问人问凡尘”,这四句强化了桂英心中的不平,情感层层递进。进入感情最高潮时,她用【上板流水】唱道“问海神,小人无信谁来惩,问海神,劣人无品谁来擒”,进一步突出对海神爷的追问。当唱道“昏惨惨求神为我把案审,愤然然跪求海神鸣不平”时,她在“愤然然跪求海神”后伴奏进入短暂停顿,然后胡弦声逐渐增强,继而郑芳芳把“鸣不平”这三个字用高腔喊出来,把“问庙”一节推向高潮。这段“问庙”通过反复追问,看似是向海神爷寻求答案,实则是对现实不公的控诉。
戏曲本就是个百花齐放的艺术,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和流派,想要传承经典的最好办法就是“固本创新”。晋剧《望海楼台》在对古典戏曲美学的“重建”上始终秉持着“固本创新”的原则,即在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构”与“重组”,从而建立起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表达”。这种现代审美表达并非单纯复制传统的程式,亦非脱离文化和古典内涵的全新创造,而是回归戏曲本位,重塑当代经典。《望海楼台》的成功上演无疑为晋剧乃至戏曲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