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读者来信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
这位读者已经接近25岁了,根据其自我描述,其本身对生活是充满了希望的。
几年前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家乡,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大城市,年少无知的他本以为毕业之后就能够迎来璀璨锦绣的人生。
谁知就业压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当他拿着自己的文凭去“海投”简历时,发现回复自己的公司和企业寥寥无几,并且大多还是自己不擅长的销售相关职业。
所以他受一位博主启发,毕业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索性没有急着去找工作,
而是在学校校园里继续租住,依靠给人做游戏代练和陪玩获取收益。
平时就在学校食堂吃饭,虽说收入有限,但好在是一个人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开销。
这样的生活几乎一年之后,他终于忍不住来询问。
因为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和父母坦白(他跟家人说在外工作),也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会持续多久,
每天看着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学生,更是感觉自己的生活好像没有色彩。
然而,最终“压垮”他的却是一则新闻报道。
《人民日报》发文称:“你必须叫醒那个颓废的自己,穷了就去挣,胖了就去减,落后就奔跑,无知就学习,想变好就自律。不努力谁也帮不了你!”
这位读者不禁感叹:像我这样的人,要怎么去努力改变生活呢?
群体状况:迷茫的年轻自由职业者
如今社会当中,这位读者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指的不是在压力下陷入迷茫,而是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自主谋生、自由职业的年轻人。
根据中国政府网给出的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自由职业人员的数量接近2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到这一群体总人数的70%。
我们几乎可以说,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群体都是其中一员,比如最常见的外卖员和快递员,
随着电商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些职业的需求量逐渐增长,加之没有门槛、没有严格工作限制,成为了很多人会选择的职业。
除此之外,随着短视频等娱乐活动的兴起,主播等职业也应运而生。
心理分析:工作性质与生活状态
但这些自由职业之所以会给人带来危机感,根本上是因为自由职业不像大部分工作,
自由职业的定义是“不与用人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技能,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服务性劳动,从而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
这也就意味着,自由职业是没有保障的。
灵活工作时间和不受拘束的代价,就是随时有可能失去收入来源。这也是导致很多年轻人没有稳定感的重要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不安心”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上没有社保、前景上看不到未来会让个体失去自我价值认同,
通俗来说就是在工作领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这也是很多年轻人陷入迷茫的重要原因。
其次,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在相处和社交的过程中,总是会不可避免的讨论到诸如工作、生活、职业规划等话题,
但凡和同龄人接触,就难免会涉及到相关内容,最终导致进入社交场景的参与者无意间想起自己不顺的生活。
这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理暗示行为,也就是俗话说的“说者无心,听着有意”。
最后,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家庭,尤其是来自父母长辈的“压力”。
因为年长的代际群体总是会更加受传统观念影响,
比如“九零后”“零零后”的父辈和祖辈们,由于生长于社会极速发展的阶段,难免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会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视为“金科玉律”,
如果控制欲比较强的话,那么还会常常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去支配子女。
综上所述,很多年轻人迷茫的当下都是有迹可循的。面对暂时的不顺,应该做的是分析缘由,并且有针对性的克服,让自己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这也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像“打鸡血”一样去奋斗,而是说尽量要在当下的生活中寻求一种能够让自己保持乐观、不断向前的精神力量。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